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原標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習語: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留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鍊意志,砥礪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能夠負重,方能擔當重任。力戒浮躁,還要大力倡導實幹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工作靠實,事業靠干。講實話是硬本事,干實事是真功夫。


——《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


原典:誡子書


誡子書


三國: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注釋


⑴誡:警告,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寧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⑺才:才幹。


⑻廣才:增長才幹。


⑼成:達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經心。慢:懈怠,懶惰。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⑾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⑿與:跟隨。馳:疾行,這裡是增長的意思。


⒀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⒁遂:於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窮廬:破房子。


⒄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賞析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時稱「卧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後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後,任為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後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人 的精彩文章:

TAG:福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