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政變雖然不光彩,但這位政變者卻留下了個好名聲

政變雖然不光彩,但這位政變者卻留下了個好名聲

原標題:政變雖然不光彩,但這位政變者卻留下了個好名聲


政變雖然不光彩,但這位政變者卻留下了個好名聲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有名的沒有流血的軍人政變,政變之所以有名,除了政變後中國產生了一個延續三百多年的王朝外,政變居然沒有流血。無論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在世界的歷史上,軍人政變不流血,是極其罕見的。所以,這次政變雖然不光彩,但政變者卻留下了個好名聲。他的名字叫趙匡胤,政變的名稱叫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趙宋王朝的開拓者,宋太祖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長達二百年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的局面;讓飽經戰火之苦的百姓,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趙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這樣的人格魅力,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然而,就是這麼一位極有作為的明君,他的皇位的獲得,卻似乎不那麼光明正大,不那麼值得效仿,因為,那是一場充滿陰謀的「黃袍加身」軍事政變。


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朝廷內外風傳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一場充滿陰謀的政變計劃就在這裡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將官,混雜在官兵中議論,且廣為散播,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們的嘩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見將官士卒一個個手執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後來的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願請點檢做天子。」不等趙匡胤回答,趙匡義、趙普等便授意手下心腹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作從醉酒中醒來的趙匡胤身上,然後一齊下拜高呼:「萬歲!」這樣的聲音瞬間傳到了幾里外。這便是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的不流血軍事政變,趙匡胤就這樣被擁立為皇帝了。但他卻裝出一副迫不得己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苦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隨即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齊聲應道:「諾!」於是,趙匡胤率領兵變的隊伍,回師京城。


守備京城的主要禁軍將領是石守信、王審琦等,這些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是,還沒有來得及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了。陳橋兵變就這樣以極少的流血為代價,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京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倉促遣將北上抵禦,是上了大當。但事以至此,無可奈何,范質等只得率百官聽命於趙匡胤。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柴宗訓禪位。趙匡胤就這樣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正式登上皇帝的寶座,遂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時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在趙普的幫助謀划下,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確定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遂於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九月,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北漢南掠;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他們是明太祖派傅友德率三十萬大軍入黔駐軍的後裔
在兄長被殺後,劉秀是如何韜光養晦隱忍負重的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