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軍在打仗中對中國軍隊的由衷讚佩,20年後才公開

日軍在打仗中對中國軍隊的由衷讚佩,20年後才公開

台兒庄大捷痛擊日本侵略者,是「日軍進攻戰中的首次敗退」。

但有日本人不這麼認為。

1967年2月,75歲的日本老兵在一本日本歷史雜誌上看到了「台兒庄敗戰」的文章,大為震驚。

之後開始收集相關資料,與出版社等有關方面交涉,最終讓雜誌進行了更正,稱台兒庄戰役不是日軍的「敗退」,而是日軍的「轉移」。

這個日本老鬼,就是參加過台兒庄戰役的赤柴八重臧。

(1937年的侵華日軍赤柴八重臧)

一、日本老兵為自己「翻案」

赤柴八重臧,姓赤柴,名八重臧,又被稱為「赤柴鬼」,台兒庄會戰時是第10師團瀨谷支隊第10聯隊的聯隊長。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精銳力戰日本精銳的重要戰役,在雙方都拿出最優勢的兵力進行拼殺後,日本所參戰的第5、第10師團被我各軍分隔包圍,第五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在徐州外陣地被我軍切斷聯絡線,圍困數日,險些被俘虜。

而第10聯隊的赤柴,為了去搭救被我軍4個師圍困的坂本支隊,離開台兒庄陣地,途中也被我軍包圍,最後在沒有接到撤退命令的情況下尋機突圍,撤離了戰場。

此戰後,作為陸軍少佐,他被撤出戰場,和他的上司少將瀨谷一起,都被貶出日本軍隊,編入預備役。不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被啟用。

(侵華日軍拍攝的中國人)

在日本投降20多年後,這個赤柴拚死為自己「翻案」,找出了自己聯隊的戰鬥祥報,和日本老兵的證言等資料,最終使出版社刊登了以下觀點:

第10聯隊撤離台兒庄是為了救援坂本支隊;

原文所稱「敗退、退卻」改為「隨機應變」的「轉移」;

安全撤離保留了戰鬥力,是大本營原有之義,且引來了中國更多主力部隊,誘發了徐州會戰;

瀨谷被革職是誤傳,他次年就升為了中將。

(1938年,台兒庄戰役中的中國軍隊)

二、翻案證據中這樣描述中國人抗日

我沒有「敗退」,是中國人抗戰太猛太英勇,我只是顧全大局「轉移」了一下。這就是75歲老兵的核心意思。

今天看,這宗翻案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權當跳樑小丑,付之一笑罷了。不幾年後他就死了。

不過,這個赤柴鬼在為自己翻案中所找的證據,倒是對我們今天頗有意義。

身為第10聯隊長,他在台兒庄戰役結束29年後,首次公開了戰役期間的一手資料《步兵第十聯隊史》,裡面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中國軍隊抗戰面貌。

即使是日軍,書中也流露出對我軍「戰鬥精神「的讚佩、「決死勇戰的氣概」的感嘆。

(第十聯隊史)

翻案成功後,他把這些戰史資料捐贈給了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室,由此,裡面對中國軍隊的記載才得以公開。

這實在彌足可貴,我們來引用幾處看看:

實施了毒氣彈

「敵人憑藉望樓及屋頂頑強地抵抗著。我突擊部隊衝進村莊,每個房屋的爭奪都要經過激烈的肉搏戰,即使如此,也很難有進展……午前10時,突入部隊決定第三次使用特種彈(毒氣彈),敵軍仍然在村落內頑強抵抗,持續到午後4時仍無進展……」

(徐州會戰圖)

中國軍隊力戰而死

「憑藉散兵壕,全部守軍頑強抵抗直到最後。宜哉,此敵於此狹窄的散兵壕內,重疊相枕,力戰而死之狀,雖為敵人,目睹其壯烈亦將為之感嘆。」

曾勸降中國部隊

史書中還透露,他們「曾使翻譯勸其投降「,但我全體將士寧死不降,「屍山血河非獨日軍所特有。不識他人,徒自安於自我陶醉,為國、軍計,更應以此為嗔戒。」

(聯隊史對中國軍隊的記載)

中國軍隊裝備精良

書中還描述了此次參戰的中國軍隊裝備非同一般,甚至詳細地指出了27、30師所配的野戰山炮、迫擊炮、機關槍和捷克式輕機槍的數量。

「全部士兵佩戴鋼盔,裝備極其優秀。軍服全部都是絨制,從各種裝備上來說和日本部隊幾乎沒有差別。」

中國士兵茶杯上有4個字

有一個細節還令日軍感嘆,說27師每個士兵都佩戴有一個茶杯,是日本瀨戶引金屬公司製造的,杯子上都刻著4個字「卧薪嘗膽」,「表明了堅決的抗戰意志和文化涵養」。

「當他們遭受攻擊,產生大量傷亡時,依然死守其陣地,不後撤一步,勇敢犧牲,殺敵報國。」

(中國抗日士兵)

從無人離開陣地一步

古城內外,屍山血海。日軍描述的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與當年香港《大公報》對台兒庄我軍的報道完全一致:

「敵人以密集的火炮向我夾擊,我陣地之各村落成了敵人炮彈、飛機轟炸下的焦土!而我對民族抗戰的忠勇將士,寧肯在炮火下粉身碎骨,從無依然離開現有陣地一步!」

嗚呼壯哉,中國抗日留下的民族精神,將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垂照浩浩歷史天空。

============

文獻參考:

姜克實《有關台兒庄敗北說的爭論》(愛思想2015.9.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岡村寧次是如何當上大將的?3步棋很關鍵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