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時中國GDP真的排名世界第一嗎?

鴉片戰爭時中國GDP真的排名世界第一嗎?

爆發於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將中國帶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積貧積弱,便成為晚清中國的一大象徵。

然而,近年來有一種觀點在網路上盛行。這種觀點稱在鴉片戰爭時,中國國內總產值(GDP)排名世界第一。具體佔比,有說佔世界三分之一,有說佔世界20%—30%。排名世界第一,看上去是不是很拉風?

然而,真是如此嗎?

「鴉片戰爭時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一」這種說法的出處,來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

安格斯·麥迪森於1926年出生在英格蘭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早年在劍橋大學、麥吉爾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求學,畢業後曾經執教於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2010年逝世。著有《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經濟千年統計》等。

麥迪森致力於千年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的研究,就如《紐約時報》撰文所稱,他是一位有著「數量化」衝動的經濟史學家。為此,他建立了著名的「麥迪森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涵蓋每個國家上千年的經濟歷史數據,使任何一個龐大世界組織的資料庫也相形見絀,讓不少研究者受益。

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寫道:「19世紀前,中國比歐洲或者亞洲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大……1820年時,中國的GDP比西歐和它們附屬國的總和還要高出將近30%。」

《世界經濟千年史》中還做了一份表格。根據這份表格顯示,1820年,中國GDP依然佔據全世界的32.9%。哪怕進入20世紀初,該比重也在11%左右。

雖然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在其著作《大國的興衰》中也引用過安格斯·麥迪森的數據,但經濟學家普遍對這些數據表示懷疑。許多經濟學者曾經撰文列出麥迪森統計方法的各種缺陷。麥迪森後來承認,這些數據是猜測出來的。

那麼麥迪森是怎麼猜測的呢?他依據1840年中國人口達4億、占人類1/3,其生產力雖落後於歐洲卻優於亞、非、拉美土著,因而就取全球人均中間數值,因此中國就靠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數量,佔據了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能夠佔到全世界GDP的三分之一,自然就無可厚非地排名世界第一了。

然而,這種測法,忽略了農耕生產與工業生產存在的巨大「代差」,錯誤不可避免。畢竟,用GDP數據橫向對比農業中國與工業英國的國力完全沒有意義。

那麼,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國力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鑒於1840年時,世界上上還沒有出現GDP這種經濟統計方法,我們不妨使用財政收入這個指標。

中國著名社會史研究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周育民在《1840年——1849年的清朝財政》一文中,曾經提供了一份1840年——1849年清朝財政收支表。該表顯示,1840年清朝財政收入為39035229兩銀子,此後受第一次鴉片戰爭影響,連年下降,到1843年戰爭結束,這才上升到42264528兩銀子。從1840年——1849年,10年間清朝財政總收入為約3.9億兩銀子,而總支出為約4.6億兩銀子,很明顯,入不敷出。

據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從清GDP世界第一的訛傳說起》一文顯示,1840年英國財政收入高達5200萬英鎊,按貿易匯率摺合3.46億兩白銀,是中國的8倍多。這說明,英國的GDP必然遠遠高於中國。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只有非常龐大的經濟總值,才能產生如此多的財政收入。

除了英國,當時世界上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法國、普魯士、美國等,由於通過工業革命完成了工業化,國力猛增,財政收入都超過了中國。到1890年代中期,中國的財政收入連日本都比不了。

事實上,越到後來,中國與世界列強的差距越來越大。1870—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吃了敗仗,向普魯士賠款50億法郎。這筆錢摺合成銀子,相當於7億多兩銀子。結果,法國人用3年時間就賠完了。而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清朝向西方列強賠款4.5億兩銀子,需要用39年還清。然而,清朝仍然還得很艱難。到後來,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俄國等國退還了部分賠款,直至放棄。

清朝的貧窮落後,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世界經濟千年史》《大國的興衰》《1840年——1849年的清朝財政》《從清GDP世界第一的訛傳說起》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說了什麼話讓俄國大臣感慨:我們比清朝先進些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