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父母滿足孩子的方式,藏著愛和溺愛的秘密

父母滿足孩子的方式,藏著愛和溺愛的秘密

文丨雪之航 圖片來源《海洋之歌》

1

晚飯後,三歲的兒子從書架上拿下繪本《不睡覺世界冠軍》,吵著讓爸爸給他講。父子倆依偎在一起享受著一天中最快樂的親子時光。

兒子看到其中一頁忽然情緒很激動,那頁畫著一匹白馬,飛翔在一輛賓士的火車上方。火車周邊還有一些恐龍蛋和剛孵出來的小恐龍。

他興奮的說:「要恐龍,爸爸買嗎?」

爸爸一聽,趕緊親昵的說:「好啊,爸爸給你買個恐龍,和喬治的一樣!」

他聽了很高興,緊接著又補充了一句:「爸爸買恐龍、號角、還有白馬好嗎?」

「......」

爸爸不吭聲了。

他大概在想,恐龍號角能買,白馬我買不來啊!

見爸爸不說話,兒子連續追問了好幾遍。

爸爸只好打了個岔把話題繞開了。

當時我身體有些不適在休息,並沒有去插話,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裡。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兒子穿好衣服迅速下床,又利索的翻開了《不睡覺世界冠軍》,再次打開了白馬那一頁,並且盯著爸爸問:「爸爸買恐龍、號角還有白馬吧?」

哪壺不開提哪壺啊!爸爸苦笑了一聲,用眼神向我求助。

看著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神和懵懂的小臉,我腦海中快速搜索怎麼既能考慮孩子的感受,又能讓他明白要求不是都能被滿足的。

「嗯,寶貝想要的東西真不錯!恐龍和喬治的一樣,號角和佩奇幼兒園的一樣,白馬和這畫上的一樣,真讓媽媽驚喜!」

孩子樂滋滋的,自言自語道「想要喬治的恐龍......」

我趁機說:「這三樣東西都很貴,我們每年只買一個好嗎?等你4歲了我們再買號角,5歲了再買白馬。」

他用懷疑的眼神看著我,但並沒有反對。

「你最喜歡的恐龍,我們可以很快就買啊!你想要綠色,還是藍色的呢?」

「綠色恐龍!」

「哦,和喬治的一模一樣!」

他歡快的跑了起來,嘴裡念念有詞。

我相信,他大概不會再提「號角、白馬」的要求了,但恐龍,是我必須要兌現的承諾。

2

小豬佩奇里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非常深刻。

佩奇從幼兒園帶著玩具泰迪回家,希望帶它經歷一段難忘的時光,拍一些照片貼到相冊上留念。

她回到家就興沖沖的和爸爸媽媽介紹了泰迪,並滿懷期待的問爸爸「我希望泰迪在我們家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我們帶它去北極好嗎?」

豬爸爸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否定、打擊和譏笑,瞬間微笑著建議說:「不如,我們帶它去趟超市怎麼樣?」

「好啊好啊!」佩奇聽了覺得這個建議很好,自然就把之前北極的事拋在腦後了。

看似輕鬆自如的對話,實則包含了多少溝通的智慧?

可能面對同樣的問題,相當多父母會說:「怎麼可能?你知道北極有多遠嗎?」

「不現實,不可能!」

「你別開玩笑了!」

試想,孩子在興頭上,聽到這樣的言辭會有什麼感受?

豬爸爸首先做到了,理解孩子的感受,支持她美好的願望。

對於不可能實現的事,他婉轉的用切實可行、孩子又真心熱愛的建議替代了。

這兩者真是缺一不可,哪一步沒溝通好,都可能給孩子小小的心靈帶來不快樂,同樣也會讓家長感到失落。

3

我們常常迷惘,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全部滿足吧,怕溺愛了孩子;不滿足吧,又擔心孩子認為我們不愛他。

部分滿足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到底該如何處理?

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裡?為什麼常常錯把溺愛當作了愛,又時時擔憂溺愛毀了愛?

其實,愛與溺愛,並非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只是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愛的本質是給他自由;而溺愛則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是一種過度管制。」

愛孩子,就要給他自由、寬容和欣賞;而不是管制、包辦和批評。

全部滿足孩子的要求,無疑是一種無度的溺愛,當他知道所有的結果都不需要努力,只要張口向人要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實現,只會變得失去努力和獨立。

而且在本質上,全部滿足的行為就是一場盛大的包辦,因為你在滿足孩子要求的同時,並沒有帶著愛去體會要求背後的東西——心理需求。

一切以大人意志為出發點的愛,都有違愛的原則。

而且孩子表面上被滿足著,而心底的乾涸卻從未被給予養分。

我們只給孩子以啟發和方向,並且接納他一切的感受和情緒,至於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吧。

當我們充分認識到愛與溺愛的界限,那麼在面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就能夠更理性和合理的去溝通,能夠更溫情和體恤的去交談。

也只有這樣,才能既有限制的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又加強了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

愛真正的意義在於,我們也許並沒有讓孩子得到想要的結果,但卻巧妙的撫平了他心靈的漣漪。

(圖來源千與千尋)

4

朋友琪琪說,每次帶女兒去逛商場都像是打一場仗。

女兒喜歡各種各樣的娃娃,家裡堆積如山,但是看到了她還是要買。

這次又不例外,女兒在商場的玩具店又和父母開撕了。

女兒指著一個精美的粉色娃娃固執的要媽媽買。

琪琪開始很耐心的解釋,家裡已經很多了,這個和家裡的差不多,沒有必要買。

爸爸則等的不耐煩了,要拉著女兒出去。

女兒就像上足了發條的鐘錶,怎麼都不肯有一絲讓步,眼裡含著淚,抱著媽媽的腿,一個勁的說「媽媽,我就是喜歡這個!」

琪琪沒辦法了,只好把手機淘寶打開,拿給女兒看:「你看網上便宜很多,媽媽去網上給你買吧!」

終於,女兒不情願的被爸爸媽媽齊心協力拉走了。

她和我抱怨了好幾次類似的事情。

有一天抽空,我們長談了好久。

終於,很多道理領悟通了。

孩子是真的需要那麼多類似的娃娃嗎?

並不是的。

也許,她的內心缺乏安全感,覺得爸爸媽媽陪伴的時間不夠。

也許是剛換了一所新的幼兒園,對環境適應的還不夠好,內心充滿了陌生和恐懼。琪琪想到了這些可能性,卻從未去耐心的詢問和傾聽孩子的想法。

「寶貝,你今天學什麼了?這是她常問的話。

而孩子也許想聽的是:「寶貝,今天在學校過的開心嗎?有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

帶著愛去關注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心理感受,要比考慮是否滿足他的要求,來的更加重要。

就像文章伊始,當我兒子問爸爸能否買一個恐龍的時候,假如爸爸充滿關愛的問:「寶貝想要一隻恐龍,是想讓他陪伴你睡覺嗎?爸爸媽媽每天都會陪伴你睡覺,還會給你講睡前故事的!」

可能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早就把恐龍的事忘啦,哪還會冒出來號角、白馬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爸爸獎勵考7分的兒子:孩子是學渣,你會怎麼做?
「低聲教育」,是給孩子與眾不同的禮物!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