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光武中興:劉秀實施了哪些改革舉措?

光武中興:劉秀實施了哪些改革舉措?

原標題:光武中興:劉秀實施了哪些改革舉措?


光武中興:劉秀實施了哪些改革舉措?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二十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大地儘快的恢復和發展,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實行輕徭薄稅,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污吏,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光武帝劉秀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併郡縣,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到劉秀統治的末期,人口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下面略述「光武中興」改革舉措:


中央官職改革:劉秀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但免其軍政大權。劉秀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但一切行政大權歸於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精簡地方機構:建武六年(公元30年),劉秀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劉秀下詔:「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


整頓官場風氣:劉秀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整頓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善待開國功臣: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並且招攬大批文吏入朝。

軍制改革:劉秀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邊防政策:劉秀以「柔道」治國,致力於穩定統治的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實行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的軍制改革,針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威脅,制定了以保守為主的邊防政策。劉秀的邊防政策基本上維護了東漢政權邊境安全與社會穩定,成為"光武中興"的重要原因,但其保守性,也對東漢邊防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劉秀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薄賦斂征。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劉秀「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不輕易發動邊功。


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劉秀在重建漢朝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試行度田制度:劉秀為了清查核實墾田畝數和戶口、年齡,下詔度田,劉秀還嚴厲打擊"度田"不實的官員,平息由此引起的叛亂,使"度田"取得了成功。"度田"事件後,與此相關的戶口調查,與上計制度一直得到貫徹執行,因此,東漢時期的戶口統計數據是真實可信的。

抑制豪強:與"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執行抑強政策以限制和打擊豪強勢力。東漢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秀下詔,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又命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


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劉秀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給予東漢政權極大威脅。面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反抗,光武帝採取鎮壓與安撫並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賊便解散了;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亂首領人物遷往他郡,「賦田授廩」,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繫,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


度田事件後,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為東漢的定製。因各項政策措施的實行,為恢複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為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質基礎。


崇尚儒術:建國後,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劉秀繼承了西漢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劉秀巡幸魯地時,曾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劉秀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的行為,為了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光武帝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劉秀死後不久,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謚曰光武皇帝。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蕭昭業上烝庶母,何婧英下私幸臣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