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堪稱「東漢王朝的總設計師」,若沒有他劉秀撐死也奪不來天下

此人堪稱「東漢王朝的總設計師」,若沒有他劉秀撐死也奪不來天下

原標題:此人堪稱「東漢王朝的總設計師」,若沒有他劉秀撐死也奪不來天下


漢明帝命人繪二十八功臣像,掛於南宮雲台,其中鄧禹名列第一。歷史上的鄧禹墓位於河南濟源御駕村西200米處,墓前碑文楷書:「漢先賢仲華鄧禹之墓,康熙二十四年知濟源縣令尤應選立。」但其墓冢卻在大動亂時期被取土挖去了一部分。


那麼,這個鄧禹到底是誰?他的厲害之處究竟在哪裡呢?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軍事家。在其年少時,曾在長安的太學中學習,在此期間,遇到了劉秀,二人志趣相投,成為知心好友。更始元年,劉秀率軍平定河北,鄧禹從南陽趕至河北追隨劉秀。


此時,鄧禹進言稱:「更始雖在關西定都,然山東等地還未平定,赤眉、青犢等勢力也沒有被重創,這些流寇聚集在三輔一帶,假借名號壯大勢力。不過,這些勢力算是烏合之眾,他們的將領是庸人崛起,胸無大志,貪圖發財、意在享樂,不足為懼。」


分析一番局勢後,鄧禹又給出了未來發展計劃,他稱:「明公雖然有輔助王室之功,但是,僅靠這些,是不足以成就霸業的。為今之計,應當廣邀天下英雄豪傑,積極取得民心所向,如此方能重建高祖霸業,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以明公的賢德才能,這天下足可平定。」


劉秀聽後大喜,名左右之人稱鄧禹為「鄧將軍」。其後,劉秀約見鄧禹,二人於帳中共商戰略計劃。鄧禹曾向劉秀推薦多位人才,皆有職相之能。劉秀覺得鄧禹擅於識人,便令他另率一支軍隊,與將領蓋延合兵清陽對抗銅馬軍。


蓋延先至,對戰不敵,敗退保城。不久後,鄧禹率軍殺至,雙方短兵相接,銅馬軍不敵,潰敗連連。鄧禹乘勝追擊,活捉敵方大將。捷報傳來,劉秀率軍攔截,並於蒲陽重創銅馬軍,連勝之下,北州之地終得平定。



可以說,在鎮壓銅馬起義軍中,鄧禹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後來,無論是消滅割據勢力,還是率軍西征,鄧禹皆功勞甚大。他智謀超群,擅抓時機,懂得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幫助劉秀在戰略上取得主動權。

可以說,東漢基業的建立,鄧禹功不可沒,堪稱「東漢王朝的總設計師」。


宋代軍事理論家何去非認為:「鄧禹好比於西漢時的蕭何,沒有他的幫助,就不會有東漢江山。」換言之,劉秀能夠成就帝業,離不開鄧禹之功。《鄧禹論》載:「其言足以就大計,其智足以定大業」鄧禹之能力,可見一斑。



那麼,鄧禹究竟有多強?又強在哪裡?


縱觀古今,出色的軍事家不在少數,卻鮮少具有戰略目光。鄧禹的厲害之處,就是他制定的戰略規劃為劉秀指明了方向,告訴劉秀如何在亂世及險境下奪取天下,這是一種高瞻遠矚,並非常見的作戰理論。可以說,若沒有鄧禹,劉秀爭奪天下之路將坎坷不斷。


劉秀曾對其評價道:「深執忠孝,與謀謨帷幄,決勝千里。… …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效尤著。」期間,鄧禹制定的戰略規劃,並列出了長遠計劃與努力方向,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首先、擅於把控形勢,洞察全局,穩抓時機。當時,劉秀所要面對的最大對手為王莽,王莽篡漢後,推行新制,其內諸多錯誤政策,最終引起天下動蕩。鄧禹認為,王莽改制是造成動亂的主要原因,世間動亂,群雄並起,天下一時無共主,在鄧禹看來,這是建立大業的最好時機。


鄧禹追隨劉秀時,國內割據稱帝的勢力多達十餘個,王莽麾下的殘餘勢力更是不可小覷,控制著長安、洛陽等地。王莽政權倒台後,更始帝及綠林軍進入關中,山東地區的赤眉軍緊隨其後,一時之間,關中之地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


常言說「得中原者得天下」,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路割據勢力廝殺混戰,四次大戰皆發生在關中地區。


更始入關後,命劉秀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前往河北地區招安。鄧禹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時機,力勸劉秀前往河北,暗中發展勢力。其實,劉秀與鄧禹有著同樣的想法,他的志向為奪取天下,鄧禹提出「深慮遠圖」,二人方向不謀而合。


在鄧禹建議下,劉秀珍惜這一良機,重視河北地區的戰略地位。



其次、利用河北的地理優勢,招攬人才,拉攏人心,擴充實力。當時,河北地區處於各勢力的邊緣地帶,等於無人管控地帶,這在鄧禹看來,等同於天賜良機,在這裡發展勢力,即可以避免與各方勢力產生衝突,又可坐等外部勢力相互削弱,待戰事至末期時,他們再出兵收拾殘局,豈不快哉。


另外,鄧禹覺得更始帝看似實力強大,但難成霸業。


首先以性格來講,更始帝優柔寡斷,容易錯失諸多先機。


其次,治國理政方面,更始帝缺乏戰略意識,國家管理制度鬆散,朝中文武皆是昏庸之輩,難覓賢臣。更加糟糕的是,軍事方面,更始帝麾下並無驍勇戰將,這無疑影響全軍戰鬥力。



鄧禹諫言劉秀:「若想控制天下,唯有拉攏民心,樹立威望。待民心所向,天下豪傑自會爭相投奔。同時,積極治理已佔有州縣,鞏固後方,穩定民心。打出漢室旗號,出師有名,爭取各方支持。」即「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


劉秀藉助鄧禹策略,冷眼旁觀群雄混戰,一直至公元25年,時機成熟,劉秀稱帝建國。當時,各方勢力混戰已近尾聲,更始帝投降被殺,綠林軍覆滅,赤眉軍元氣大傷,整個國內唯有劉秀兵強馬壯,無人與之爭鋒。



最終,洛陽、關中輕易到了劉秀手中,中原已得,天下統一已成定局。劉秀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後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永平元年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謚號元侯。


參考資料:


『《後漢書·鄧禹傳》、《魏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點江山 的精彩文章:

一次放虎歸山就導致一生落敗,就算是項羽得到天下也會遭世人唾棄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