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世民當皇帝第二天,長安被包圍,他用六個人解決了20萬大軍

李世民當皇帝第二天,長安被包圍,他用六個人解決了20萬大軍

原標題:李世民當皇帝第二天,長安被包圍,他用六個人解決了20萬大軍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就連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拿他們都沒辦法,只能修建長城抵禦。


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如秦朝、漢朝、隋朝、明朝都曾經大規模的修建長城,抵禦北方少數民族。

可是有一個朝代,一位皇帝,從未修建過長城,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位時期,唐朝發展成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帝國,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都向唐朝稱臣,李世民也被稱為「天可汗」。


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曾有過一次與少數民族簽訂城下之盟的經歷,也是李世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這次盟約史稱「便橋之盟」。


便橋之盟又稱渭水之盟,發生在武德九年八月,在這一年的六月四日,李世民剛剛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沒辦法只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沒想到,他當上皇帝的第二天,突厥就率大軍攻至距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八月二十四日,突厥軍隊攻擊高陵。


李世民派出勇將尉遲敬德,作為涇州道行軍總管,抵達涇陽,防禦突厥。尉遲敬德抵達前線後,立即組織反攻,與突厥的先頭部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尉遲敬德勇不可擋,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並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


雖然尉遲敬德在涇陽之役中取小勝,但是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頡利可汗的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直逼長安城。突厥二十萬雄兵,列陣於渭水北岸,旌旗飄飄數十里。京城兵力空虛,長安為之戒嚴,人心惶惶。


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


頡利可汗見到李世民居然只帶幾個人就敢來見自己,非常吃驚,很多突厥人都下馬向李世民行禮。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上自出玄武門,與高士廉、房玄齡等立騎徑詣渭水上,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


按照李世民的安排,當他與頡利可汗對話的時候,長安城內僅有的守軍要及時趕到,在他身後列隊,造成一種長安目前兵馬很多的假象。


頡利可汗果然上當,見到唐朝軍隊軍容整齊,開始面露懼色。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


李世民見時機已經成熟,就對頡利可汗恩威並施,同意只要突厥人退兵,就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金帛財物。頡利可汗只得請和。


兩天後,即八月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史稱「便橋之盟」。之後,頡利可汗率突厥全體騎兵返回。 一場大戰終於偃旗息鼓。九月,突厥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渭水之盟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


而此時的唐朝,政局穩定,經濟得以恢復。這時唐太宗也積極進行對東突厥的備戰,甚至允許軍士在顯德殿內習武,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


同時,唐朝還取得了恆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等進攻東突厥的基地。唐朝反擊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了。貞觀三年,唐軍與突厥軍在白道展開大戰,突厥被打敗,屯營於磧口。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將李靖進攻定襄,大破突厥,俘獲楊正道及煬帝蕭後,將其送於長安,突厥頡利可汗孤身逃走。


隨後,李靖又指揮唐軍擊敗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十多萬突厥人。李勣率領另一支唐軍屯於磧口,俘獲五萬多突厥人。突厥頡利可汗騎千里馬想要逃到吐谷渾,唐朝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生擒了突厥頡利可汗。


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而來投降於唐朝的則非常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咖解說 的精彩文章:

戰國第一明君,他若能多活10年,一統天下還輪不到秦國

TAG:歷史大咖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