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兩位教授是典型的美國拜金主義

這兩位教授是典型的美國拜金主義

撰文/凌嵐,專欄作家

讀最近基因編輯胚胎的新聞,有一段很勾起我的往事:「賀建奎稱,在斯坦福大學做學術研究時,他發現導師斯蒂芬·奎克教授不僅是世界基因測序領域的頂級科學家,還是十多家公司的掌門人,擁有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是一位身家億萬的超級富豪。這讓賀建奎大吃一驚,賀建奎創業的念頭在異國他鄉萌生了。」

作為一個1990年代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我第一次看到美國教授經商,那種震驚的感受跟賀博士不相上下,跟我們原有的文化教育中的安貧樂道差得太遠了!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流行著一句話「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在美國大學校園,從80年代起教授創業成功的例子越來越多,變成新常態。其背後的的運作,不外乎是「風險投資」,私募「熱錢」,Startup上市的套路。但那個時候,我哪裡知道這些資本運作的套路啊,在我眼裡,教授既搞學術研究又能掙大錢,簡直是無所不能的神一樣的存在。

美國大學院校中,理工科類,生物類專業的教授,在搞定終身教職後,幾乎個個都經營著一個或者幾個科技創新小公司。商學院的教授,經濟系的教授,雖沒有科技專利,但把自己對市場的知識變成投資策略,開投資基金。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那句蓋茨比說夢中情人黛西的話:「她的聲音里充滿了金錢。」這些教授的頭腦里充滿了金錢。學界拜金熱,校園經商,還真不是從中國開始的。

我接觸到的第一個創業成功的教授,來自於密歇根大學工程學院,他當時是材料工程系的系主任,專業是陶瓷,1996年他以陶瓷專利技術為基礎組建了製造新材料的科技公司,產品是一種新型陶瓷為基礎的人造骨。「本校的『人造骨』成功上市,教授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是那一年密大的十大年度新聞之一。

1990年代的科技熱遠不如如今的科技崇拜,市場對計算機類和生命科學、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股的追捧遠不是今天可比。1990年代紐約最炙手可熱的是對沖基金——金融教授、經濟學教授,「下海」成立對沖基金,數學和物理教授建Quants量化基金,玩贏市場,是一件極時髦的事。教授創的量化基金,最著名的例子一是「文藝復興」基金,二是「長期投資」。

「文藝復興」應該是教授創基金的最佳典範了,至今都是華爾街數一數二的量化基金。1980年代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數學教授詹姆士·西蒙(James Simon)和MIT數學系的教授創立。「文藝復興」成立後幾年內獲得極高的收益,但那位MIT的數學家合伙人卻覺得無聊得不行,寧可退股拿走已經掙到的幾百萬美元,回到他原來的學院作教授。

這麼多年來「文藝復興」發展平穩,沒有太多的新聞。對比之下,「長期資本」幾乎毀了美國資本市場。1994年成立的「長期資本」,從明星操盤手的掌門人開始,雲集了教授、經濟學家、聯儲副主席、電腦天才、物理學家等一批最黃金的大腦和大佬,號稱是投資天才的「夢之隊」。其中最著名教授是榮膺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羅伯特·默頓(斯坦福教授)和馬爾隆·斯科爾斯(MIT教授)。斯科爾斯就是期權定價模型(Black_Scholes)公式里的Scholes。1997年去斯德哥爾摩領獎時,財大氣粗的墨頓教授是包了一部飛機去的。默頓的學生,MIT商學院金融系系主任的黃奇輔教授,辭退了MIT的終身教職,加入進來。

超級大腦雲集,能產生超級財富,這不僅是普通人的迷信,連整個華爾街都信這個理。這些神仙一樣的天才們領頭押注,如果不掙得滿盆滿缽,起碼萬無一失不會出錯吧。這種迷信,在1994年到1998年「長期資本」坍塌之前的幾年裡,華爾街幾大行的自營交易部都堅信不移,效仿「長期資本」的相對價值投資策略,押一樣的注。海量的資本押同樣的注,加上高槓桿(「長期資本」最興的時候加1:30的槓桿),一榮俱榮,一跌全球跌,在市場奔潰時造成漩渦效應,最後要了「長期資本」的命。

「長期資本」窮盡天才大腦而打造的交易模型,其「萬無一失」,絕對掙錢,但有一個條件的,它唯一不能處理的情況就是全球市場俱跌,所有的資產類別都下跌這種「黑天鵝」。「黑天鵝」在過去的市場歷史數據中沒有出現過。這個投資策略里唯一的命門偏偏在1998年真的就被市場捉到了!那一年油價下跌,俄羅斯宣布對本國部分債券違約不付。所以長期資本在1998年6月開始的55天內,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輸光90%的資本,為了避免全球資本市場的崩潰,美國聯儲不得不組織14家銀行35億美元資本入注救市,還背上道德風險的鍋。

「長期資本」其實倒了兩次,第二次規模小很多,投資界以外的人不太知道。等1998年的金融海嘯過去以後,市場開始平穩,「長期資本」的那一套「相對價值」的數量投資模型,又開始掙錢了。原來的幾個合伙人,包括那個明星操盤手,對上次慘敗心有不甘,再次出山組建新基金。在棺材上釘上最後一顆釘子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市場上的黑天鵝再次出現,「長期資本」在幾個月內輸掉一半的資本,再次關門。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整個基金業都是致命打擊,打掉了這個行業里大部分的盛世熱錢的泡沫。

確切地說,創業泡沫轉移到別處了。比如前面提到的,賀建奎在斯坦福大學作博士後的導師,斯蒂芬·奎克教授,「不僅是世界基因測序領域的頂級科學家,還是十多家公司的掌門人,擁有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是一位身家億萬的超級富豪」。也正是這個奎克教授,把自己手下2012年已經破產的公司Helicos Bio Sciences Corp的被淘汰的舊技術,以極低的價格賣給賀建奎組建「瀚海基因」,對外宣部是自主開發的第三代測序儀。奎克教授,還有賴斯大學的另外一個導師,是幫賀包裝加持成國內「第三代基因測序專家」的背後推手。

對新技術的迷信,對億萬身價的迷信,對美國科技的迷信,最後都變成幾方迫切地要「放衛星」(現在叫建成「獨角獸」創業公司)的急切投機。「斯坦福」、「創業」、「新技術」、「多少億估值」這幾個詞現在等於是圈熱錢之必殺技,忽悠的捷徑。這種忽悠,即便在監管系統全面的美國,近年都開始出現。

最近的例子是血檢技術創新公司泰拉諾斯(Theranos)的倒掉。從斯坦福大學退學創業的美女大學生伊麗莎白·赫默斯,獲得了來自甲骨文創始人Larry Ellison、風投德豐傑等個人和機構的總額超過4億美元的投資,2014年底,公司的估值達90億美元,泰拉諾斯被評為僅次於特斯拉的「改變世界的創業公司」,僱員超過500名,宣稱已經能夠提供200項檢測,並且獲得在全美所有州運營的執照。2015年,創始人兼CEO伊麗莎白·赫默斯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年輕的女性億萬富翁,《時代》雜誌2015年最具影響力100人名單。董事會成員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前國防部長、參議員、海軍上將等一眾大人物。前國務卿基辛格,名人加持。

2015年從《華爾街日報》的調查開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隨後涉入調查,發現赫默斯和公司前主席告訴投資者這家公司將在2014年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但實際情況卻是,當年他們只獲得了10萬美元收入。所謂的劃時代革命性的驗血新技術,不過是個買來的價值不高的生物小專利,再加上一個古老的技術:撒謊。(見「騰訊科技」《一文讀懂Theranos騙局》,2018年5月29日)

「泰拉諾斯」的破滅其實是斯坦福創業風氣的預警信號:金錢回報率實在太高,圈錢太容易,騙子只要踩對極少幾個基本辭彙:比如斯坦福,比如革命性科技,投資者就搶著送錢上來,都談不上鋌而走險。泰拉諾斯的欺詐最終被揭穿,除了《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得力,主要還靠內部員工的「良心發現」後的反水,把弄虛作假的血檢證據送到記者手裡。否則這隻獨角獸還能走很遠,Fake it till Make it,作假到最後就成真的了。

矽谷創業、斯坦福創業,早就不是幾個小青年車庫裡埋頭苦幹的路子了,「聲音里都是金錢」。看看幫賀建奎博士的公司站台的兩位美國教授就知道,熟門熟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興趣愛好那一欄 你為什麼是空的?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