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青年看世界|「眾神之國」尼泊爾的快樂和驕傲

青年看世界|「眾神之國」尼泊爾的快樂和驕傲

原標題:青年看世界|「眾神之國」尼泊爾的快樂和驕傲


2018年8月,清華大學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首次走進尼泊爾。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鈺教授帶領的實踐團走訪了藍毗尼、博卡拉、加德滿都,與尼泊爾副總統普恩,眾議院議長馬哈拉等政府領導人進行了會談,也和尼泊爾加德滿都大學的青年進行了溝通交流。本文為作者在此次實踐中所見、所聞、所想的一份記錄。


此前,清華大學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此前已經訪問過巴西、伊朗、阿聯酋等國家。該課程引導學生對「一帶一路」上與中國邦交友好、社會環境穩定、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開展長期型、學術性、調研類的實踐活動。


一、快樂愜意的尼泊爾人


初到尼泊爾時,正趕上尼瓦爾族的神牛節。這一天,凡是過去一年內有親人離世的家庭,必須派一個人扮裝成牛參加節日的各種活動,人們相信,這樣能使神牛為他們死去的親人帶路,早日順利進入天國。在巴德崗杜巴廣場,人們身著各式各樣的節日服裝參加遊行,隊伍從廣場入口一直延伸到最裡邊,遊行隊伍還舉著很多諷刺和揶揄當前政治人物的漫畫,整個杜巴廣場街道全部是擁擠的人群,很多年輕人帶著短木棒相互敲擊,一邊舞蹈一邊大喊,整個廣場被狂歡的氣氛所籠罩,尼泊爾人的快樂感染著所有人。


巴德崗杜巴廣場歡慶的人群。


隨後,一路上遇到的尼泊爾人都給我們帶來不少歡聲笑語。一位會中文的尼泊爾青年,也很愛聊天,一路上與我們聊了許多。當我們問起來為什麼見到的尼泊爾人都很開心時,他笑嘻嘻地托著長音說:「我們尼泊爾人沒有壓力啦!」之後,他詳細地描述了他看到的中國人的壓力:有了孩子要上好小學,小學畢業要上好中學,中學畢業要上好大學,大學畢業還要找個好工作,找了好工作要結婚,結婚後還要買房子,買了房子後又要生孩子,有人還要考慮離婚分財產。他感慨道:你們中國人壓力好大啊!


我們反問道:為什麼尼泊爾人沒有壓力呢?他的回答是:「我們尼泊爾人只要每天有飯吃就好了。快樂最重要!」他似乎很懂得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打趣說,中國人提出來「早飯要吃飽、午飯要吃好、晚飯要吃少」,而尼泊爾人的口號是「早飯要吃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飽」,引得大家大笑不止。


還記得四年前我在第一次去尼泊爾的時候,尼泊爾到處有悠閑的坐著曬太陽的男人。現在的他們,依舊一排排坐在牆根閑談,尤以三個杜巴廣場居多,他們「欣賞」著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這場景,好不愜意。



帕坦杜巴廣場牆角邊坐著的男人。


為什麼尼泊爾人如此快樂、愜意?


馬哈拉議長這樣回答我們:尼泊爾人沒有太多壓力,他們認為生活沒有必要去擔心太多,無論你的出身是婆羅門,還是首陀羅。尼泊爾沒有受到太多美國社會、西方社會的影響,本國文化傳統保留的很好。如果你到尼泊爾的一些農村去,尼泊爾的女人是村莊或者家庭的主人,男人都到外面打工了,女人在家裡幹家務,男女各司其職,生活沒有矛盾。還有一個原因是信仰印度教,生活非常簡單,需求非常基本。


二、尼泊爾的自豪:民族文化的閃光與榮耀

尼泊爾副總統普恩在談論尼泊爾的文化時,充滿了自豪之情:「尼泊爾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我們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我們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我們的人民能歌善舞。」


尼泊爾是多民族國家,根據2011年尼泊爾人口普查統計,尼泊爾有125種種姓和民族。每個民族各有特色,也都積澱了各具特色的燦爛的歷史文化。其中,三個民族從不同方面為尼泊爾贏得了聲譽,也為尼泊爾人提供了自豪的資本。


首先是尼瓦爾人,他們世代定居在加德滿都,是加德滿都的土著居民,也是馬拉王朝的締造者。加德滿都的三個杜巴廣場都是馬拉王朝時期的產物,也就是尼瓦爾人的傑作。



加德滿都杜巴廣場。


尼瓦爾人以藝術和經商著稱,是尼泊爾的文化、藝術和文明古迹的主要創造者之一。放眼望去,加德滿谷地里留下的那些巧奪天工的世界文化遺產,如三大王宮廣場、博大哈、燒屍廟、大佛眼,都是出自尼瓦爾族的能工巧匠之手。加德滿都山谷有五千多座寺廟,也全部由尼瓦爾人建造。尼瓦爾族的建築雕刻藝術也與中國有所交集,並被尼泊爾人津津樂道。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要在西藏興建黃金塔,聽聞尼泊爾工匠修建佛塔技藝一絕,於是邀請尼泊爾阿尼哥等20名匠人前來幫助設計。後來阿尼哥在中國一呆就是40多年裡,他為元朝興建了十幾處寺廟、佛塔。阿尼哥還來到北京,主持設計、修建了北京阜城門外的妙應寺白塔。阿尼哥作為中尼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載入史冊,為紀念他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不朽貢獻,1965年,中國幫助修建的從加德滿都到中國邊境口岸樟木的公路就被叫做阿尼哥公路。尼瓦爾人在雕刻、建築、繪畫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尼泊爾人自豪的源泉。


生活在尼泊爾北部的夏爾巴族是喜馬拉雅山上有名的嚮導和背運工。1953年,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來到珠峰南側腳下尼泊爾境內,看到健壯的夏爾巴小夥子趕著氂牛經過,於是邀請他成為自己登山的嚮導,後來兩人一同征服了珠峰。這位夏爾巴人就是丹增·諾爾蓋(Tenzing Norgay)。他和埃德蒙·希拉里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上世界之顛的兩個人。夏爾巴人因為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長期與嚴寒惡劣的天氣作鬥爭,因此身強體壯、性格頑強。同時,他們還擁有強大的肺活量和低於常人的血壓,非常適合高山運動。他們創造了數項世界登山紀錄。尼泊爾人中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如果沒有夏爾巴人,人們就很難征服珠峰。如此一個小國家小民族對世界登山史做出的貢獻卻著實不容小覷。



尼泊爾聖潔的雪山。


尼泊爾人引以為豪的還有一點:尼泊爾從未被殖民過。這一歷史則是由尼泊爾的另一個勇敢偉大的民族廓爾喀人所創造的。19世紀初,英國在殖民印度後,一路向北,用大炮步槍對準了尼泊爾。彼時的尼泊爾軍隊由廓爾喀人組成,他們沒有現代化的武器,只有人人手握著的廓爾喀軍刀。面對大炮、槍支,廓爾喀人毫不畏懼,他們揮舞著廓爾喀軍刀與英軍僵持了兩年。英國人見廓爾喀人如此勇猛,便與當時的國王要求派遣一支廓爾喀軍協助英軍,以此換取尼泊爾的安全。國王同意了,因此尼泊爾免於殖民。在一戰、二戰等各大戰場上,我們都能見到廓爾喀人的身影。直到現在,廓爾喀僱傭軍也在世界各地為各國效力,包括常年在英國女王身邊的一支廓爾喀軍,金特會上的新加坡廓爾喀僱傭軍以及幫助守衛印度領土兩個旅的廓爾喀士兵等等。


接受女王勳章的廓爾喀人。


廓爾喀的一位士兵曾經說:「如果一個人說他不怕死,那他要麼是在撒謊,要麼是一位廓爾喀士兵。」很多廓爾喀人爭相成為僱傭軍的一員,一方面是能得到豐厚的報酬,另一方面則是給整個家族帶上無尚的光榮。


三、宗教是尼泊爾的文化內核


尼泊爾是佛祖的故鄉,釋迦牟尼出生地。傳說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夫人摩耶夫人懷孕待產時,想要回娘家。月圓之夜,摩耶夫人一行到達藍毗尼時稍事休息。此時手握菩提樹,從腋下生出了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出生後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蓮花,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藍毗尼釋迦牟尼雕像。


公元637年,玄奘來到尼泊爾,途徑加德滿都,到過藍毗尼,在《大唐西域記》中就有藍毗尼的記載。後來人們確定藍毗尼是釋迦牟尼誕生地,也是通過這本《大唐西域記》。


然而,佛教並不是影響尼泊爾人的主要宗教,尼泊爾是唯一一個曾經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國家。印度教在尼泊爾紮根很早,據說在公元5世紀出現文字記載之前就已經出現了。1962年沙阿王朝時期,印度教立國被正式寫入憲法。直到2006年,尼泊爾王國被推翻,尼泊爾議會決定廢除印度教為國教條款,宣布尼泊爾為世俗國家。


在尼泊爾,人們每天會拜很多神靈。第一次去尼泊爾時,我們住在美國大使館附近的公寓,從公寓的窗戶往外可以看到,馬路邊有一個簡易的神像,只有一個四五歲小孩兒的高度。每天早晨上班族經過時,都會在神像旁駐足。他們搖三聲神像邊的銅鈴,喚醒神靈,拜上一拜,再為自己點個紅,然後消失在擁擠的交通中。在猴廟,我們見到很多尼泊爾女人抱著孩子叩拜神靈。女人們會按住孩子的頭,低至神像下沿,叩拜後,用騰出的一隻手到神像身上抹一撮紅粉,點在孩子的眉心,此謂「點紅」。點過紅後的孩子自然就會受到神的保護了。

在尼泊爾人祭拜的諸多神靈之中,離尼泊爾人的日常生活最近的非活女神莫屬。加德滿都谷地有三個杜巴廣場,每個杜巴廣場都有一個女神廟。其中加德滿都杜巴廣場的活女神廟最具規模,這是一棟三層的紅磚建築,配以精美的雕窗,尼泊爾人守護神的活女神就住在這裡。活女神顧名思義,就是活著的女神,又稱庫瑪里女神。相傳十六世紀,尼泊爾馬拉王朝的末代國王常常與塔蕾珠女神(印度教最早崇拜的女神之一難近母女神的化身)玩擲骰子遊戲,女神告誡說不能讓其他凡人看到自己的身影,可是有一天王后卻尾從國王走進了宮室。女神大怒而去,降諭說不再現身保護國王和國家。後來,國王一番苦苦哀求,女神鬆口說自己會附身到尼瓦爾人釋迦族女孩的身上。從此每任國王都會尋找合資格的女童並尊其為庫瑪麗女神,尼泊爾成為民主共和國後,這個傳統也從未改變。



進行宗教儀式的尼泊爾人。


不可否認的是,宗教傳統是尼泊爾重要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內核之一。印度教文化根基中所包含的世界觀影響著尼泊爾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他們認為古印度這片土地是人種的起源,雅利安人南遷來到印度板塊。後來因為板塊遷移,印度板塊的人種分散到了世界各地。現在,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地區的確是一個巨大的世界人種庫。尼泊爾印度教人民認為他們所在的這片土地是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中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尼泊爾人還自豪於自己的智商。曾經有個尼泊爾人跟我說,在吠陀時期,印度教人民就發明出了原子彈、氫彈、核彈。我當然沒信,在我的世界觀里,美國毫無疑問是首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他為了說服我,給我翻出了印度教史詩《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裡面,有幾場關於史前戰爭的描述,與原子彈、氫彈、核彈爆炸的場景一模一樣。書中描述印度恆河上游 「一個濃厚的陰影迅速在潘達瓦上空形成」 被認為是蘑菇雲;「黑暗中所有的羅盤都失去作用」 是電磁干擾;「接著開始颳起猛烈的狂風,呼嘯而起,帶起灰塵、砂礫」 代表著衝擊波;「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在廣大地域內,動物灼斃變形,河水沸騰,魚蝦等全部燙死。阿格尼亞爆發時聲如雷鳴,把敵兵燒得如焚焦的樹榦。」這一場景則彷彿核彈爆炸後的高溫。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梨俱吠陀》中也有類似的描述。據說後來歷史學家在古印度也發現了史詩中描述的「核戰廢墟」,這更讓尼泊爾的印度教徒們對他們的史詩深信不疑了。


宗教是植根於尼泊爾人的文化與精神內核,他決定了尼泊爾人的世界觀,也影響著尼泊爾的日常生活。


四、不願做印度附庸的小國尼泊爾


從地圖看,尼泊爾是一個細長的形狀,北邊毗鄰中國西藏,以喜馬拉雅山為界,東南西三個方向被印度包圍。雖然是被兩個大國包圍的一個小國,但是我們在與尼泊爾議長馬哈拉的交流中,還是感受到了馬哈拉對這個國家的自豪之情。


尼泊爾緊鄰印度,大多信奉印度教,與印度文化十分相似,甚至長相也難以區分。在外界看來,尼泊爾就像是印度的附屬國。為了使尼泊爾人民具有國家認同感,政府推動人民關注尼泊爾文化的獨特性,人們也自然而然地對尼泊爾特有的文化異常珍惜。


首先是語言文字的使用上,尼泊爾官方語言是英語和尼泊爾語。尼泊爾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雅利安語支,使用天城體的文字。尼泊爾人生來就會學習英語,也算是母語了,但是尼泊爾人從來不會與對方說英語,只會用尼泊爾語。這與印度是不同的,印度人互相交流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會使用英語。在尼泊爾,車牌號都是使用的尼泊爾的數字。使用阿拉伯數字之外自己國家的數字,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雖然尼泊爾的數字跟印度是一樣的,但印度也沒有把這些數字用在車牌上。


尼泊爾的越野車與尼泊爾語車牌。


除了語言,尼泊爾還堅持使用自己的尼曆紀年法,尼泊爾一年當中有300多個按尼歷計算的節日。其實,尼歷的起源是慶祝北印度一位國王維克拉姆帝亞(Vikramaditya)將塞族(sakas)趕出烏賈因(Ujjain),亦是舶來品。尼歷比公曆約早56.7 年,現在是尼歷2075年。


尼泊爾人認為與印度相比,尼泊爾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國家。尼泊爾的路上、景區內時有乞討者的身影,有大人也有小孩。這時,尼泊爾的朋友們都會很自信地跟你說,這些乞丐肯定不是尼泊爾人,他們都是印度來的,「雖然尼泊爾沒有印度經濟發達,但我們的人民素質更高,我們以前都沒有小偷、沒有乞丐的。現在這些印度人混到我們尼泊爾人裡面來了,他們很不好。」藍毗尼因為靠近印度,又有佛教八大聖地之一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地,因此有很多印度遊客。在聖園,我們見到很多從檢票口又被拖回去買票的人。這時,我們的尼泊爾朋友索羅斯立刻轉過身向我們印證他的話:「你們看吧,他們就是印度人,裝成尼泊爾人,想要逃票。但是因為他們不會說尼泊爾語,所以被識破了,只能去買票,這裡很多素質差的印度人。他們遠遠沒有尼泊爾人好。」


雖然尼泊爾的經濟發展程度遠不如印度,但是尼泊爾人卻倔強地驕傲著。2015年9月20日,尼泊爾正式頒布新憲法,這是尼泊爾自2008年廢除君主製成為聯邦民主共和國後的第一部正式憲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新憲法將全國劃分為7個省份,並且規定歸化入籍公民不得擔任尼泊爾的高級政治職務和安全部門職務,這樣就違背了印度的利益。一方面,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與印度有緊密的文化聯繫,基本是印度後裔,因此有許多歸化入籍的公民。印度希望這些人可以進入尼泊爾的高層政治,從而有利於印度在此攫取利益。另一方面,特萊平原擁有豐富的水資源能夠為印度北部提供水資源以及電能,印度方面一直希望尼泊爾政府將特萊平原單列為一個省或是兩個省,方便印度與該地區的合作,然而此次新省的劃分使得特萊平原被劃分至了七個省。因此,印度政府借口尼泊爾南部社會局勢動蕩,突然開始對尼泊爾實施禁運。由於尼泊爾的燃油、燃氣等大部分物資需要從印度運入,印度禁運對尼泊爾造成了極大影響。尼泊爾面臨大面積油荒,飛機停飛,公交停運。時值2014年大地震恢復期,尼泊爾一片凄涼。然而,尼泊爾人表示,我們寧願受苦,也不向印度屈服。


五、尼泊爾社會發展與幸福感的矛盾


幾周前,我們大學本科尼泊爾語班的同學聚在一起。畢業一年多的大家分散在各個工作崗位或是學校。大家聊天中,不免談到尼泊爾人。同學們普遍認為,尼泊爾人過得太幸福了,這從一定程度上似乎也阻礙了尼泊爾的發展。一些尼泊爾人容易沉迷於過去的成就之中,活在歷史的功勞簿里。他們安於現狀,滿足於尼泊爾燦爛的歷史文化。他們一直往過去看,卻不往前看。這就導致人民不夠積極向上,沒有追求。比如工人們時常為了過節就請假回家了,比如尼泊爾人辦事常常出現拖拉的現象。人民沒有強大的動力,社會就難以向前發展。我的同門Sangeet說:「尼泊爾人說的比做的多,想的也比做的多。尼泊爾人太過自豪,太過樂觀,而不去踏踏實實去做事,這可能也是尼泊爾落後的一個原因。」



尼泊爾騎兵從半塌的房屋前經過。


在新形勢下,尼泊爾人的幸福觀也開始逐漸改變。我們在尼泊爾見到了很多有理想、有抱負的尼泊爾青年。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國家的國民更加幸福,生活更加美好。這些尼泊爾青年中,有的想要改變尼泊爾國內老舊淘汰計程車的現狀,有的想要成立中尼合作交流中心促進中尼交流。尼泊爾青年達哈爾說的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我不是為了掙錢,我哪怕不掙錢也可以。但我想要讓我的國家變得更好。」

實踐團的成員張進寶提出:「尼泊爾正在試圖解決社會發展與人民的幸福感之間的矛盾,究竟怎樣的發展速度才是正確的,是零增長還是有序增長,同時,人民的幸福感又要如何保持,如何不會因膨脹的資本與物質迷失方向。這一矛盾,也是其他許多國家所面臨的。」


六、中尼人文交流:一次坦誠的思想對話


在尼期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鈺教授與尼泊爾前駐華大使卡爾基就兩國文化內涵和人文交流進行了坦誠深刻的交談,坦卡·普拉薩德·卡爾基(Tanka Prasad Karki),曾於2007-2011年擔任尼泊爾駐華大使,現任尼泊爾共產黨中央委員、尼泊爾共產黨知識分子協會主席。以下為訪談內容。


胡鈺:卡爾基先生,很高興在尼泊爾見到您。這次我和參加清華大學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的同學們來到尼泊爾,先後走訪了藍毗尼、博卡拉、加德滿都,見到了很多當地人,有尼泊爾的政府領導人,也有普通民眾,一個突出的感受是,他們都表現得非常快樂,尤其是在加德滿都參加「神牛節」活動中,民眾展現出的那種快樂、興奮極具感染力,我和同學們甚至覺得,尼泊爾人的眼睛都特別清澈,您認為尼泊爾人快樂的原因是什麼?


卡爾基:胡鈺教授,您好,非常歡迎您和同學們來到尼泊爾訪問。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很高興您能對尼泊爾人民有這樣一個積極的印象。我認為,首先,尼泊爾從未被殖民過,尼泊爾人民沒有遭受過殖民的磨難,不像一些亞洲國家,整個國家都被殖民過。其次,尼泊爾是一個群山之國,尼泊爾人更多的是與自然打交道,而非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除此之外,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信仰多民族融合很好的國家,佛教和印度教是兩個最大的宗教,還有其它宗教,在我們這裡,宗教之間沒有衝突,各個民族之間也沒有衝突。2015年的時候,《紐約時報》還專門報道了尼泊爾,稱尼泊爾是一個mix society。最後還有一點,我覺得尼泊爾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這裡的氣候四季常綠,一年四季都能種吃的。


胡鈺:您的分析很全面啊!歷史、文化、經濟等因素都提到了。您剛剛提到了尼泊爾的多宗教信仰。這一點我們在此行尼泊爾中也有著深刻體會。不僅是藍毗尼作為釋迦牟尼誕生地的特殊意義,更有宗教在尼泊爾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們注意到,尼泊爾的國民以信仰印度教為主,信奉的神靈號稱數以千萬計,堪稱「眾神之國」 ,乃至在街上遇見「神牛」也要躲開。您覺得如何理解宗教在尼泊爾人生活中的作用?


卡爾基:毛澤東與李銀橋在陝北期間有一段對話,李銀橋說看廟是迷信而毛澤東說是文化。儘管宗教中的許多內容是「半真實」(half-true)的,但宗教是文化,是哲學,也是一種生活狀態。


胡鈺:宗教還是人文交流的紐帶,中尼兩國人文交流就是開始於佛教的交流。中國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為了尋訪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曾於公元406年訪問過迦毗羅衛城。據說他是尼泊爾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訪問該國的外賓。之後,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也來到尼泊爾,不但去了藍毗尼,還去了加德滿都。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里對當時的尼泊爾都有記載,以佛教交流為代表的人文交流成為兩國交往的重要起點。


卡爾基:尼中關係特別是文化關係及往來源遠流長。尼泊爾作為佛祖誕生地,在密切兩國文化宗教聯繫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幾千年前,在中國五台山靜修的文殊菩薩遠遠望見加德滿都谷地上空隱隱有一片光芒,浮現出聖潔的金色,文殊菩薩被這些金光吸引,在光芒浮動之處開天引水,加德滿都谷地由此出現,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在法顯訪問迦毗羅衛國的同時,一位釋迦族人、迦毗羅衛籍的僧人佛馱跋陀羅(覺賢)也來到了中國,大約於406年到達長安(今西安),後又到建業(今南京),期間弘法並翻譯了許多佛經。後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帶來了釋迦牟尼佛像、琉璃寶缽、珍寶綾羅等等。因此,中尼之間的人文交流,佛教文化是共同的基礎,在今後的交流中,要擴大化,也要多樣化。


胡鈺:您的話讓我想起前幾天在藍毗尼的中華寺借宿時,臨別前,我感謝寺中法師對我們師生食宿的安排,法師說,你們對文化傳播有大使命,教授帶著學生們遠道而來,天氣這麼熱,條件這麼差,還願意住下來,功德大,我對你們很欽佩,寺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對你們有幫助。我想,我們應該將中尼兩國人文交流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應該讓更多的中國人特別是中國青年了解尼泊爾。

卡爾基:我從內心深處非常喜歡中國的文化。我看過很多中國的書籍、詩詞,喜歡杜甫、毛澤東的詩詞,尤其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詞的時候就被毛澤東的氣概所震撼了。我最喜歡的中國人是老子。他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強調與道和諧相處,認為這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它通常強調自然、簡單、慈悲、節儉和謙遜。老子生活在一個充斥著戰爭和政治混亂的時代。對他來說,政治是統治,但如果社會統治變得太專制,國內秩序就會陷入混亂。而且,秩序在輕微的壓力下會開始瓦解,所以,明智的統治者看到第一道裂痕的時候就會進行干預。在戰爭問題上,他主張精神比伺機而動的戰略更重要。他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也是詩人和藝術家。了解中國的道教文化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胡鈺:老子的精神和智慧對當代社會具有啟示意義。您剛才也談到了尼泊爾人快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與自然打交道多,對物質要求少,這與老子的哲學是一致的。人的存在是由兩部分構成:精神性存在與物質性存在。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多關注物質世界,而忽視了精神世界。物質世界裡的滿足總是短暫的,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受益者也只是部分人,因而導致社會焦慮、浮躁情緒的普遍存在。而在精神世界裡,老子哲學、人文精神具有極強的正向引導力,可以有效提高當代人的快樂感。


卡爾基:國家之間的交往,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因此,推動兩國人文交流意義重大。我在2007年到中國擔任大使時,就曾經試圖尋找兩個中國。一個是魯迅筆下的鄉土中國,另一個是桃花源里的理想社會。我希望,中國和尼泊爾的關係能像桃花源里那樣和諧共處。


胡鈺:看得出來,您對中國文化很熱愛,也很了解。進入20世紀特別是21世紀以來,從世界大戰到東西冷戰再到恐怖主義,從石油危機到糧食危機再到生態危機,人類面臨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由此,世界文化發展出現兩個顯著趨勢:一是「向後看」,各種文化都在各自傳統中找尋發展的資源,力求返本開新;另一是「向東看」,普遍關注東方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對中國和尼泊爾來說,這都是難得的發展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獨特貢獻的歷史性機遇。


卡爾基:您說的很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理解中國文化是進行人文交流的基礎。我也是在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才更清晰的知道,中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如何與中國人相處。在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後,我更加覺得,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又文明的國家。中國的發展是連續的,自始至終靠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創造出來的。以史為鑒,中國不會掠奪別國的資源,中國的發展靠的是自己,靠的是共贏。因此,我也相信,你們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的。中尼合作與交流的未來也會日漸閃光。


胡鈺:此行來尼泊爾,讓我們對尼泊爾的文化也有了深刻認知。尼泊爾是個小國,但有著自己特殊的歷史厚重與精神追求,而且千年來都是中國的親密鄰居。這裡的雪山、湖泊很美,而包容、笑容更是珍貴。當物質主義、技術主義、保守主義成為人類幸福感的「慢性毒藥」時,尼泊爾為世界提供了親近自然、親近文化、親近心靈的人類幸福感的「滋補品」。


卡爾基:很感謝您對尼泊爾的理解和尊重。


談話合影。(中間為清華大學胡鈺教授,左二為尼泊爾前駐華大使卡爾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亂世遇忠臣:明英宗和蒙古人哈銘的患難之交
俞曉群︱五行占:金沴木之帝王嚚眊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