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美更容易接受由少數民族擔任領導人

歐美更容易接受由少數民族擔任領導人

想想,我們從不說當今,就說一下中國歷史上,經過考證認為一些領導人可能不是漢族。就這樣純歷史學術的考證,一些網路大俠都接受不了,謾罵,並把歷史研究給扣上謠言的帽子。

相反,看看歐美各國,似乎更容易接受由少數民族擔任國家領導人。

血緣為基礎的民族認同與以歸屬感為基礎的國家認同是不一樣的,兩者的維度是不同的。一個民族國家可能是單一民族但是更多的是多民族國家,而代表這個國家利益的統治者或者是領導人不一定來自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但是他們的言行或者決策卻代表著整個民族國家的利益,體現主權意志,不單單代表本民族的利益。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首先是蘇聯領導人,然後才強調民族特質。

(認同不同不能比較)

斯大林是喬治亞人,勃烈日涅夫是烏克蘭人,很多西方人的祖籍和如今的國家都不一樣的。特別是不少西方國家都是移民國家,人口來源五花八門,如果完全按照他們祖籍國來評論他們的對外政策,這顯得太「狹隘」了。

舉幾個例子吧!

特朗普的祖籍是歐洲,但是也沒見他的很多政策一定要傾向於歐洲。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在經濟摩擦領域,雙方也經常劍拔弩張。

甚至在保衛歐洲安全的北約軍費分配問題上,特朗普也不依不饒,要歐洲人掏更多的錢才行。

所以他的施政和特朗普是哪裡人絲毫沒有關係。

奧巴馬的祖籍還來自非洲,也沒見他對非洲有多麼關心和照顧。當地該貧窮還是貧窮。

道理是一樣的。

數百年來歐洲人的版圖變化無數,歐美的世界貿易體系也讓人員流動空前加強,所以祖籍對歐美人而言,似乎沒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是一個符號罷了。

否認美國作為移民社會,每個總統都照顧自己的祖籍國,那不亂套了么?如果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和一致的美國利益,美國的存在甚至都沒必要了。

甚至不只是西方,中東也一樣。

以色列的很多高層,要麼來自俄羅斯、要麼來自波蘭、德國,還要來自伊朗祖籍的。但以色列和伊朗差不多兵戎相見吧!

伊朗也一樣。

伊朗最高宗教領袖是哈梅內伊,他不是波斯人,而是亞塞拜然人。

前蘇聯繼承了俄羅斯帝國的遺產和土地,但是相對比與俄羅斯帝國的民族同化政策而言要開明那麼一些。讓那些被俄羅斯帝國所征服的民族實現名義上的自決,但是對於其領土主權的控制卻並不鬆懈,帶有著鮮明的大俄羅斯主義特色。在對於部分帶有分離主義傾向的民族仍然實行者民族歧視和高壓政策,尤其是那些本身在歷史矛盾不斷而且文化信仰與俄羅斯迥異的民族,比如:車臣人。

(前蘇聯)

由於俄羅斯民族本身就帶有著草原民族的特有的征服慾望,周邊的烏克蘭和喬治亞基本都是通過征服的手段將其納入到俄羅斯帝國之中的,但是這些民族本身還保留著本身獨特的民族印記和特質,當近代民族國家意識覺醒之後,其自然會產生分離主義傾向。尤其還是遭到歧視和壓迫政策之後,這種分離主義傾向則更為明顯,這同時也是一種歸屬感和國家認同喪失的過程。前蘇聯本身還並不是完全基於單一俄羅斯民族為主體的國家,這其中還帶有意識形態的因素。當這種意識形態不為人們所認同時,那麼這個國家也就自然而然的解體了。甚至某種程度上講,俄羅斯人更希望這個國家解體,因為其條件相對優越,所能繼承遺產更多,相比之下中亞五國等偏遠的加盟共和國則不希望其解體。

(蘇聯的本質)

前蘇聯的某些國家行為特質是俄羅斯賦予的,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本身還在。俄羅斯民族的那種帝國情懷和野心並沒有因為前蘇聯的解體而消失。尤其是普京當政之後,俄羅斯在國力恢復之後越發感到要有所作為。所以其致力於強化對於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尤其是通過經濟、文化、人員往來等方面對這些國家進行滲透。這自然會引起這些國家的警覺,紛紛加快了去俄羅斯化的步伐。在這一過程中彼此之間就發生了激烈的矛盾和衝突,最終演化為軍事對抗。

(獨聯體的國家越來越少)

所謂的前蘇聯領導斯大林是喬治亞人,勃列日涅夫是烏克蘭人,就認為這些地方肯定與俄羅斯關係很好,這樣的推論是有問題的。領導的出生地並不能代表這個地方與中央地區的良好關係。俄羅斯的與烏克蘭,喬治亞的問題就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體制遺留的問題。在設計這個制度時,蘇聯前領導人是以意思形態的相同來維繫相互之間的關係,但當這個意識形態不存在的時候,當然、雙方的唯一相互維繫的紐帶不存在,這樣就如同陌路。蘇聯存在的時候,曾經談到過加盟共和國的問題,當時有一種意見就是以西德,或者美國的聯邦制度來代替加盟制度,這樣如果有問題也可以在聯邦這個大框架下解決,但是當是出現了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之間的戰爭,這個體制改革就擱置最終,當88政變後,很多加盟國趁機宣布獨立,而原本是有決定權的葉利欽積極帶頭,蘇聯解體,成為各自獨立的國家,當原來是一個國家時,很多問題沒有出現,分家了,歷史問題成為各國對立的原因。

如勃列日涅夫是烏克蘭人,但在斯大林期間,蘇聯由於推行公社制度,使得原來帝俄時代俄羅斯大糧倉的烏克蘭,在蘇聯斯大林時代成為饑荒的發源地。正因為這樣,當德國人前來時,烏克蘭人全部支持德國人對付蘇聯。戰後為了報復烏克蘭這種行為,斯大林採取了嚴厲的報復措施。遷移了很多人離開烏克蘭,這樣的對立知道赫魯曉夫上台後得到緩解,赫魯曉夫甚至把俄羅斯的領土克里米亞給烏克蘭,但是烏克蘭人心中不滿還繼續存在,對俄羅斯人不滿,對蘇聯的不滿繼續存在,當蘇聯解體關鍵時,烏克蘭人積極要求解散蘇聯。並且在這之後積極向西,靠攏西方,當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支持東部分裂勢力後,這樣的對立情緒達到頂點。

所以喬治亞,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對立,不僅是西方勢力的影響,在蘇聯歷史上,各種錯誤的政策,各種矛盾使得這樣對立變為仇恨,讓他們寧可知道被西方利用,還要與俄羅斯做對。

烏克蘭和喬治亞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緊密不假,但是這並不代表,兩個民族關係就不錯,事實的情況恰恰相反。因為主權已經分開,主權意志也完全不同,彼此之間是國家關係,而不是民族關係。俄羅斯越是以國家的名義宣傳民族關係時,越證明其對於這些國家有非分之想,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

民族矛盾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它本不是蘇聯的主要矛盾,但在20世紀80年代內外背景下,蘇聯的14個加盟共和國內主體民族自主、自立乃至獨立傾向日盛,蘇共以及中央政府沒有根本的應對之策,在西方煽動和鼓勵下,蘇聯一分為15個獨立國家。

按照西方史觀,蘇聯繼承了沙俄的帝國屬性,「帝國」內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持久的利益共識,最終難逃解體的命運。

前蘇聯各獨立國家中,以白俄、中亞五國、亞美尼亞最「親俄」,亞塞拜然、摩爾多瓦屬「貌合神離」,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喬治亞最反俄。

2013年,普京總統指示政府制定至2025年國家民族政策戰略,以減少民族矛盾。官方認同學者的「俄羅斯人觀」:那些不依賴自己的民族性、並且將自己的民族意識建築在俄建國千年形成之傳統的人,他們屬於俄羅斯文化,能說俄語,他們是俄羅斯人;誰來振興國家,誰就是俄羅斯人。歷史更有說服力,葉卡捷琳娜是德國人,列寧有韃靼人血統,托洛茨基是猶太人,斯大林生在喬治亞……他們殊途同歸,畢生致力於俄羅斯/蘇聯的強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族聚集的古堡雙城為什麼盛產優質小米?
悼念完顏璽先生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