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什麼視頻廣告時長翻倍,用戶反而更喜歡?

為什麼視頻廣告時長翻倍,用戶反而更喜歡?

上周三,YouTube 公布了一個新的廣告模式:把 1 個廣告(片頭或中間)增加為 2 個連續的廣告,單個廣告時長不變,用戶可以自行選擇。

這個廣告模式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並不是所有視頻都會有這個選項,取決於視頻的長度。

YouTube 官方還表示,「用戶真的很喜歡這個功能」。

問題來了,視頻廣告時長增加兩倍,用戶理應會感到反感,但為什麼他們反而更高興了?


為什麼用戶對廣告翻倍喜聞樂見

YouTube 的廣告模式跟國內不同,國內都是一個廣告片段,包含各種產品;而 YouTube 的每一個廣告都是一個單獨的產品,時長都一樣,放在視頻的片頭和中間。

我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個新的廣告模式,發現實際情況是:用戶可以選擇看 2 個連續的廣告,以換取之後更少的廣告。

原來是之後的廣告會更少,那麼就很好理解為什麼用戶會喜聞樂見了(我們基本上都是這麼想的)。

本來這個事情到此就結束了,但是我們又細想了一番:為什麼明明廣告總時長是一樣的,用戶卻更偏好把 2 個廣告放在一起看,而不是分成 4 個看呢?

這裡提到一個很玄乎的詞,確定性,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同樣是廣告,片頭出現廣告和中間插播的廣告,我們的態度就會截然不同。

現在我們看視頻的時候,知道片頭一定是會有廣告的,一般人會覺得不爽,但是可以忍受,大不了去喝個水消磨時間。

不過,如果看視頻中途,突然彈出來一個廣告,這種不爽的感覺就很強烈了。

其實,這是因為用戶擁有對 「確定性」 的偏好,對於視頻廣告來說,片頭廣告時間點是確定的,插播廣告時間點是不確定的。

YouTube 讓用戶選擇看 2 個連續的視頻,就是增加了廣告時間點的確定性,減少了用戶因為插播廣告過多引發的負面情緒。

除了廣告,「確定性」 對於運營工作也有指導作用。

比如前天,運營社公眾號推了一篇用經濟學等理論解釋「小三」現象的文章,詳情可戳《為什麼會有「小三」存在?》,結果有小夥伴就在底部留言:

運營研究社怎麼研究「小三」這種情感倫理問題了。

這部分用戶對於確定性要求更高,覺得我們身為運營研究社就應該推運營相關的文章,一旦推了不是運營相關的文章,他們就會覺得很失望。

其實每一個產品(包括公眾號)的定位,就是向用戶承諾 「確定性」。

公眾號如果沒有定位,每天想發什麼就發什麼,用戶完全不能獲得確定性,除非用戶對作者是真愛,不然估計都不能忍受。

再舉個栗子,當初小紅書內容定位從時尚擴展到生活時,就受到了不少用戶的吐槽,因為這些用戶覺得我應該在小紅書上看時尚內容,怎麼能突然給我看生活相關的內容。

所以,如果你的產品想嘗試新的方向(就像運營社嘗試寫經濟學相關的文章一樣),就需要慎重考慮用戶能否接受失去 「確定性」,也要考慮自身能否接受失去部分用戶。


5 秒跳過廣告是什麼操作?

上文我們說過,Youtube 提出要把視頻開頭 1 個廣告,增加為 2 個廣告,看起來是一個很奇葩的策略,但正是因為減少了之後的插播廣告,所以迎來了用戶的好評。

如果說這個新的廣告策略挺好理解,那麼 YouTube 更核心的廣告模式: 播放 5 秒即可跳過廣告,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根據我們的常理推斷,某些視頻 App 廣告恨不得越播越長,最重要的是不能跳過廣告,你想要跳過就得買會員。

但是 Youtube 的廣告,不是會員你也可以跳過,而且 5 秒就可以跳過,聽起來用戶體驗極佳。

問題來了,用戶爽了,廣告主怎麼辦?如果人人都跳過,那廣告費豈不是浪費了?既然廣告浪費的了話,那憑什麼還要在你 Youtube 上投廣告?

按照這樣設想下來,Youtube 很可能會因為自己 5 秒跳廣告的策略,丟了飯碗。

但結果出乎意料,不僅用戶、廣告主都滿意了,Youtube 也掙到了更多錢。

用戶十分滿意自然不必多說,幾乎很少人喜歡看廣告,有選擇跳過的權力當然更好了,廣告主為什麼也會滿意呢?

約翰 · 沃納梅克曾有一句被稱為廣告界哥德巴赫猜想的名言:

我知道在廣告 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現在,「有一半的廣告費都是被浪費的」,卻被 5 秒跳過這個小小的按鈕解決了。

這怎麼說呢?

我們先來假設一個場景,假如你看一段 120 秒的廣告,你會做什麼?

可能會去上個廁所,或者去喝水,或者往下翻看視頻底部的留言區,反正很少將注意力集中在視頻上。

不過現在,添加了一個按鈕,5 秒即可跳過視頻,此時就會發生 2 種情況:

很多用戶就會集中精神,不但不會走開還會盯著按鈕,5 秒一到就立馬選擇跳過,對廣告一點興趣也沒有,就想分分鐘跳過。

還有一種用戶,非但沒有跳過,還認真的看完了廣告,有可能看完後還會有興趣點一下廣告。

5 秒跳過的按鈕很神奇,區分出 2 種用戶,幫助廣告主找到了真正的目標用戶(不跳過廣告的用戶),廣告主只需要為這些用戶付廣告費,真正減少了浪費。

PS:Youtube 出過一個 「True view」 政策,5 秒跳過的用戶,廣告主無需為他們付費,他們只需要為堅持看廣告 30 秒以上的用戶付費。

當然,5 秒跳過的作用還不止區分用戶,還可以幫助廣告主研究 「繼續觀看」 用戶的行為。

繼續看下去了,但是沒有看完廣告的用戶很多,廣告主可以研究是不是廣告視覺不好?文案不好?

看完廣告了,但是沒有點擊的用戶又很多,廣告主可以研究是不是產品包裝不到位,所以不吸引用戶?

通過用戶行為的研究,廣告主可以優化自己的文案,或者商品包裝,轉化率可能就提上來了。

篩選機制有什麼用?

如前所述,5 秒跳過按鈕,其實就是一個篩選機制,能夠辨別出自己的目標用戶,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目標用戶上。

這種類似的篩選機制我們平時都有見到過。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收到過騙子的廣告。是不是覺得:我去,為什麼這麼弱智的簡訊,都有人上當?騙子能不能搞得真實一點?

告訴你,騙子就是故意的把簡訊編得那麼弱智的。

為什麼呢?其實他是為了篩選好騙的人,如此弱智的簡訊都能上當,之後騙他們的段位(比如簡訊,通話),就不需要太高了。

假如編一些正常點的簡訊,吸引的是一批可能比較理智一些的人,那麼之後為了騙他們,不僅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開發話術,引導他們上當,而且很可能會失敗。

再比如,現在網上有些課程開放免費試聽,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有些人一開始就買了你的課,聽完後覺得課程內容很淺,進而對你的課程產生不好的口碑。

那麼一開始就開放免費試聽幾節課,這部分用戶通過試聽,知道不適合自己,就不會購買。

試聽過後,仍然選擇購買的用戶,才是課程真正的目標人群,因為課程內容匹配,他們對課程的滿意度會更高,而我們也可以對他們加重服務,提升我們的課程口碑。

總結

這篇文章,我們從 YouTube 的新型廣告模式,發現了 「確定性」 對用戶情緒有較大的影響。

除了廣告的插播時間問題,產品定位也是基於用戶對 「確定性」 的偏好。

我們進一步探究了 YouTube 更核心的廣告模式: 5 秒就可以跳過時長 30 秒的廣告。這種模式下廣告能讓用戶和廣告主雙贏的原因是,通過 5 秒跳過行為對用戶進行了篩選。

用戶篩選機制能辨別出目標用戶,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目標用戶上。

短短的視頻廣告,原來有那麼多講究。

參考文章:文章 02 部分參考來源:衛夕指北《為什麼 YouTube 廣告只看 5 秒就可跳過,卻比國內視頻網站更賺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被黑客盯上的 ins 網紅產業
悶聲發大財:微軟市值超蘋果,Office 365 和智能雲業務功不可沒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