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大臣制定的奇襲日本計劃,若能成功可能改寫戰爭走向

清朝大臣制定的奇襲日本計劃,若能成功可能改寫戰爭走向

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內部除了向日本議和,繼續戰爭以外,還有一種意見就是反攻日本本土。

整個戰爭從1894年7月開始,到1895年初,清政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戰鬥從朝鮮打過鴨綠江,一直打到清朝腹地,清軍是節節敗退。

隨著戰事的不順利,清廷內部支持議和的聲音也漸漸多了起來,這些人尤其以慈禧為最,因為當年正趕上她過六十大壽,為了能有個清凈的生日,她希望戰爭能儘快結束,但當時主戰派依然還是有的。

當時的清政府駐英法意比四國參贊宋育仁上書光緒,他提出:日本國小兵源不足,且財政收入不如我國,若將日本拖入持久戰則日本必敗。除此之外,他還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宋育仁趁公使龔照瑗回國之際,聯合使館參議楊宜治等人,他們以清政府的名義,向英國提出購買英國本要出售給智利、阿根廷的軍艦五艘,魚雷艇十艘,又在澳大利亞招募兩千僱傭兵,計劃從菲律賓海域北上,奇襲日本的東京和長崎。

為了籌措款項,宋育仁以清政府名義向康迪克特銀行貸款兩百萬英鎊,作為購買船隻以及支付僱傭兵的費用。

但當兵船就位只待北上時,公使龔照瑗回到歐洲,他迅速將此事電告給了國內。因為當時清政府已經決定和日本議和,李鴻章堅決反對宋育仁的計劃,慈禧也十分不滿,她斥責宋育仁是「妄生事端」,下旨兵船等事全部作廢,又命令宋育仁速速回國。奇襲日本的計劃也就擱淺了。

沒過多久,清政府便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現在再回想這件事,總會幻想如果宋育仁奇襲日本成功,戰爭又會是怎樣的走向。再不濟,有了奇襲的成功,清政府在後來的議和中或許就不會賠的那麼慘。日本人也會看到中國人繼續戰鬥下去的血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就在那裡 的精彩文章:

英國士兵在戰場上放了希特勒,希特勒卻說:這是上天的安排
歷史上各種奇葩的開戰借口,最後一個美國人的最搞笑

TAG:歷史就在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