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庸作品處處與佛有關,自身又是佛教徒,為何終究他還是儒家的?

金庸作品處處與佛有關,自身又是佛教徒,為何終究他還是儒家的?

文|劉勃

金庸作品處處與佛有關,自身又是佛教徒,為何終究他還是儒家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01 年 4 月 25 日,金庸(左)和導演李安(右)在台北會面時,向其贈送《書劍恩仇錄》

金庸所以信佛,訪談中提及緣起,是與1976年19歲的長子自盡有關。其時距離1972年最後一部小說《鹿鼎記》連載完畢,也已經數年過去。但金庸對佛教的興趣,顯然早在這個時間點之前。故陳世驤評價連載版的《天龍八部》時,已有「這樣的人物情節和世界,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大超脫」,「惻隱佛理,破孽化痴」等語。

《天龍八部》的創作,當然大量運用了佛教的信息。這個名詞本來就是佛家語,連帶派生一個問題: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呼羅迦這八部眾小說里分別是指誰?

看最初連載的版本,金庸本來大概還是有所指的,但寫著寫著,情節運行的邏輯,突破了原始大綱。原來有些被設置為八部之一的人物,被拋棄不用(修訂時自然被徹底刪去),原來大概並未想到的喬峰,卻一出場就立刻站穩了第一男主角的位子。八個人物對應八部,自然就完全不存在了。所以金庸強調,「只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徵一些現世人物」。不說清自然是最妙的,越發顯得世相無窮。留給網友猜測爭執,低俗地想,也有利於更長久的保持小說的吸引力。

金庸拒絕說清的更典型例子,就是少林七十二絕技究竟是哪七十二項,他絕不會像《水滸傳》排列一百單八將,或《西遊記》最後開具荒誕不經之經目那樣,完完整整告訴你,而是這裡出現幾門,那邊耍上幾套。

金庸作品處處與佛有關,自身又是佛教徒,為何終究他還是儒家的?

2006 版《神鵰俠侶》製作人張紀中(右)和金庸(左)合影

少林七十二藝的說法,不是金庸發明,但歷史卻也並不久遠。大致不過是民國時的地攤文字,什麼雙鎖功、抱樹功、拔釘功、跳躍法……種種名目之下,濃郁的鄉土風撲面而來,就是民間武師想像的產物。

到了金庸手上,變成了般若掌、千手如來掌、多羅葉指、無相劫指、拈花指……這自然是文化人的想像了。其實這些名詞佛教意味濃郁倒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金庸為少林寺設計了完整的教學、科研體系。《鹿鼎記》里澄觀老師侄言道:

咱們少林派武功循序漸進,入門之後先學少林長拳,熟習之後,再學羅漢拳,然後學伏虎拳,內功外功有相當根柢了,可以學韋陀掌。如果不學韋陀掌,那麼學大慈大悲千手式也可以……

這些都是少林武功,但並不在七十二絕技之列。似乎少林長拳、羅漢拳、伏虎拳之類,都是初等、中等教育,然後韋陀掌和大慈大悲千手式是文理分科。這些學完,才算進入本科階段,開始七十二絕技的研習。七十二絕技的差別也大,有的似乎是應用型學科,上手容易,但最終成就也受限;而如般若掌的功夫,難以練成,可以探索的境界卻沒有窮盡。另外,有類似學工部的戒律院(當然管得比學工部寬,畢業了也要管),有類似研究生院的達摩堂,還有心禪堂之類特別的科研機構。所以也難怪當年的大學生愛讀金庸,這裡面確實太容易看見自己生活的影子。

個人感覺,金庸創作小說時,對佛法有體悟而尚無信仰,是大幸事。就好像古代小說,有重點講人生或鬼怪故事,最後讓老和尚出來點化一下的,也有通篇可以宣揚佛法靈異的,前者幾乎一定比後者好看得多。文學作品與任何一種信念,都還是保持一點距離為好。

小說里的佛法,妙在不深。所謂「有情皆孽,無人不冤」,大白話是每個人都不容易,其實也是很日常的體驗。《俠客行》最後,寫石破天參破石壁上的武功,原因是不識字,讀不懂煩瑣的注釋,眼中只有一幅幅圖畫。金庸後來回顧這個設定,說:

大乘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觀之學,都極力破斥煩瑣的名相戲論,認為各種知識見解,徒然令修學者心中產生虛妄念頭,有礙見道,因此強調「無著」、「無住」、「無作」、「無願」。邪見固然不可有,正見亦不可有。《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皆是此義。寫《俠客行》時,於佛經全無認識之可言,《金剛經》也是在去年十一月間才開始誦讀全經,對般若學和中觀的修學,更是今年春夏間之事。此中因緣,殊不可解。

金庸作品處處與佛有關,自身又是佛教徒,為何終究他還是儒家的?

馬雲(左)與金庸(右)

這段話,講自己未讀《金剛經》而情節設置與經義暗合,大概也有點暗示自己有慧根的意思。但此中因緣,當然其實是可解的。一般不讀《金剛經》的人,禪宗的片湯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是耳熟能詳的。把石破天的成功和這段話聯繫起來,其實更容易些。

研究對經典的注釋,固然是過去許多讀書人安身立命之本,但被煩瑣的注釋弄得筋疲力盡,吐個槽也是很自然的。《俠客行》最後一句「白首太玄經」,是漢代揚雄的典故。小說寫眾家武林高手對於注釋的種種爭論,其實更像漢代經學界的狀況。所以後來儒家也有拋棄注釋,直接解經的傾向。

學者里有一派,認為金庸開始是儒家,後來變為道家,最後是佛家。看金庸封筆不再寫武俠之後,在政壇、學林的事功,就知道這個判斷恐怕不確。即使確實成了佛教徒(李敖們是很懷疑的),但以出世的心腸,做入世的事業,論跡不論心的話,還是儒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軍的三大弱點使其對游擊作戰很是頭疼,但一大優勢使人覺得可怕
淮海戰場國民黨軍全線告急,「黨國」的援軍在哪裡,在做什麼?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