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走出校門,在臨床的你,悟到哪個階段了?

走出校門,在臨床的你,悟到哪個階段了?

導讀:醫學生,從叩門中醫殿堂,到走出校門,到臨床實踐,這一步步,每個腳印都是我們成長的經歷,有一位年輕大夫是這麼總結這二十餘年的求學路的,你有共鳴嗎?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點贊前三的小夥伴有驚喜喲!

從1994年7月手執教鞭開始的二十多年裡,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

1994-2004年,鸚鵡學舌階段。在這大約十年的時間內,講課幾乎是照搬教材,從來不會對教材的內容有所懷疑,而把教材奉為圭臬。每於講課之時,將教材內容爛熟於心,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脫稿講課,其熟練與瀟洒的程度,一時間,不知道迷死了多少懵懂學子。

2、第二階段

2005-2009年,理論質疑階段。在這大約五年時間當中,隨著講課與臨證的增多,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就越來越懷疑教材的說法是否絕對合適。

比如方劑方面,一貫煎是治療陰虛肝鬱之脅痛的常用方,臨床上常用於慢性胃炎的治療。如果說病機是肝陰虛的話,那為什麼要用到沙參與麥冬?沙參與麥冬不歸肝經,怎麼解釋?帶著許多疑問,我於2008年2月來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做訪問學者,侍診於黃煌教授左右整整一年時間,於2009年1月帶著滿滿的收穫繼續回到自己學校。

3、第三階段

2010-2015年,臨床提高階段。黃老師常常告訴我們,想學好中醫首先要搞清楚「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我將這句話牢記在心,不再糾纏於惡寒與發熱所產生的原因,而重點解釋什麼是惡寒,什麼是發熱;不再解釋口苦產生的原因,而解釋口苦常見於什麼病證。

學以致用,就這樣,我在教學過程中把黃老師方證、葯證以及藥物體質學說等這些直觀內容貫穿於課堂教學,將課堂講解得更加豐富,更加透徹,也更加有趣,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在臨證過程中,我貫徹一方一病一人的學術思想,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真正達到了「處方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的境界。

4、第四階段

2016年至今,學術求證階段。隨著讀書越來越多,臨證越來越多,所涉獵的內容也越來越廣,對中藥功效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

再比如傳統認為升麻在補中益氣湯中協助黃芪升舉陽氣,但為什麼有人提出因升麻性寒,其作用是制約了黃芪的溫燥之性呢?再如教材解釋小柴胡湯時,認為柴胡善於疏解少陽半表之邪,而黃芩善於清瀉少陽半里之邪。我承認有半表半里之少陽證,但如何區分邪氣在半表,還是邪氣在半里呢?它們不是同一種邪氣嗎?教材中的解釋顯然站不住腳,那怎樣才能解釋清楚呢?我陷入沉思中……

帶著這些疑問,我進入學術求證階段,也就是在搞清楚「是什麼」的基礎上,探索「為什麼」的階段。搞清楚「是什麼」已經很不容易了,要想搞清楚「為什麼」,那就難上加難。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醫出版」編輯/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中藥絕學:川芎一味,國醫大師妙用化神奇!
為什麼你永遠遇不到一個好中醫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