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3、4月份紀特票的發行量看2018年郵市頹勢

從3、4月份紀特票的發行量看2018年郵市頹勢

相對往年,2018年中國郵政公布當年紀特郵票發行量的速度略微提速了一點,不久前公布的2018年3至4月紀特郵票發行量之後,我們對今年的郵票發行工作其實也可以管中窺豹地略知一二了。

3至4月份的紀特郵票發行量顯示,中央美術學院建校一百周年以1183.61萬枚成為3、4月份發行量中的最低量。但也比《中國剪紙(一)》的1148.05萬套要高一些,當然《中國剪紙(一)》是四枚一套,每套票4.8的價格也不菲。從四個月的發行量來看你,中央美院的1183.61萬套或許就是2018年的一個相對平衡點,隨後後續的《農民豐收節》或許還有低點值得期待。不過,估計幅度不會太大,因此初步來看,2018年的單套發行量的數量依然不菲。

我們再相比2017年的發行量,或許也可以更好地比較所謂的「減量」的力度到底有多大了。2017年的時候,年度「筋票」是《記者節》,發行量是1248.16萬枚,以中央美術學院建校一百周年以1183.61萬枚為參照,減量幅度是5%

要知道,去年12月初郵票發行部負責人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宣布將大幅調整郵票發行量,平均降幅將達到27%,甚至後來還有一種更正是:為了積極應對集郵市場的變化,提振市場信心,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及時調整發行政策,全面調減郵票發行量,2018年郵票發行量計劃比2017年減少29%,超過之前所說的27%

29%的減量。是平均計算。或許落實下來僅僅是《戊戌年》嗎?

再往前看一看,2017年和2016年相比,發行量還是有明顯的下降,最少發行量1159萬(非套票,小全張),而2016年最少發行量標準化大會1289.97萬,比2017年最少量多了11.3%。那麼2018年呢?目前公布的發行量也確實有所降低,但郵政顯然是想利用「小步慢走」的步伐來逐漸削減發行量,而到了2019年新郵預訂的時候,甚至只是減少「存量」的一種噱頭了。也就是說,在老訂戶棄訂的情況下,把棄訂的一半抹去,對於整個市場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2018年的《紅樓夢》(三)的發行量是1476.6萬套,相似題材發行量對比來看,2016年的紅樓夢(二)的發行量是1999.97萬,相比減少了523萬套;2017年的西遊記(二)的發行量是2095.16萬,相比去年的同類題材的降幅為42%。但如此龐大的發行量依然無法讓市場消化,故此2018年幾乎全線崩塌也就在所難免了,更悲觀的是,很多集郵愛好者已經悲傷地撤離這個市場,大量老訂戶的遺失對於中國郵政來說才是最大的悲哀,如果還不能加大改革力度,那麼郵市的冬天還將延續。

一度時間,普通民眾一提到收藏,首先想到的是郵票。早在1999年,就有權威部門宣布中國有2000萬集郵者。如果以此數據衡量,那麼我國的收藏群體中,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集郵者。但是如今這個數據估計十不及一了吧?全國還能夠有200萬的集郵者了嗎?

其實從近兩年的郵票發行之後,當日就開始打折「破發」來看,新郵無疑仍然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這也說明,國內的集郵者數量並不會多。幾百萬估計已經是極限了。而且老齡化非常嚴重,年輕人很少染指集郵,基本沒有什麼新鮮血液補充進來了,當不能吸引年輕人的時候,集郵的路在何方?

周圍很多集郵愛好者都在發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對於發行量的一種詬病,更是彰顯了集郵愛好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事實。不可否認發行量在郵票收藏中,對郵市的升值起著重要作用。郵政部門應認真、科學地對待郵票發行量問題。不能無限度擴大郵票發行量。縱觀我國50餘年的郵票發行史,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在我國逐步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的今天,郵票發行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就目前而言,每年發行新郵12套左右,平均每套郵票發行量在600-900萬足矣。而如今一年發現三十多套,全年紙面面額40多億,居高不下的發行量,「粗製濫造」的設計讓人不敢苟同,大量的集郵愛好者流失,都是郵市難以復甦的關鍵所在。

關於刀馬物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馬物語 的精彩文章:

黑色星期五和「雙11」比拼什麼?撇開金額還看習慣
花語,冬月里的溫柔入心

TAG:刀馬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