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城市倒影——解密地下交通體系的奧秘與神奇!

城市倒影——解密地下交通體系的奧秘與神奇!

撰文/吳旭陽

近幾年,「大城市病」的字眼經常出現在各大新聞報道中。而一系列「城市病」指向一個「病因」:地上空間不足。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做了很多嘗試,有的提倡功能分區,有的藉助於高架橋,還有一類,就是向地下探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尋地下交通體系的奧秘和神奇吧!

城市空間向地下延伸

其實最早的地下空間,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位於法國南部阿爾勒城市政廳地下的羅馬迴廊市場,當時,主要是作為集市而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代地下綜合體的核心屬性越來越集中。從1863年,英國倫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道到如今,世界範圍內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均已達到了較高水平。

法國阿爾勒地下遺迹

日本是地下空間開發極為成功的國家,東京是亞洲最早有地鐵的城市,早在1927年12月,就開通了銀座至淺草寺的路段。此外,東京地鐵交通網十分密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們在東京步行五分鐘,就能找到一個地鐵口。這些地鐵站中,最小的單站停靠點佔地在150~300平方米之間,單點大站和一部分小型零售商業結合的站點佔地2萬~3萬平方米,大型的以區域性地鐵站換乘為主的站點和城市地下空間無縫銜接。當然,其核心作用除了交通疏導之外,還著眼於與城市居民生活行為產生互動,佔地可以達到十幾萬平方米之多,包含有生活、娛樂、教育等各類功能。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六本木新城的地鐵站了,其最深處達到40米之多,已經是十幾層樓的高度了!它不僅在地鐵系統中是一個重要的換乘站,更是和地面交通系統「無縫對接」,形成了集步行、自駕、公交、地鐵四位一體的複合交通樞紐!據統計,六本木站有3條地鐵線和6條公交線路在此會聚,有12處停車場共計2762個停車位。有些人此時會問,對於路痴來說,這不是災難嗎?這大可不必擔心,雖然不同方式可能從不同樓層進入建築,但是每一層都有完善的標誌系統,且電梯、扶梯均處於建築中心位置,非常容易發現。

六本木新城地鐵站

地下交通承載更多功能

在我國,地下系統最發達的城市還要數北京。北京是我國最先建造地鐵的城市,迄今為止,已建設有17條運營線路、270座運營車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地下交通綜合體為西直門交通樞紐。

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為6.3萬平方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最厲害的是集鐵路、地鐵、城鐵、公交、自駕、計程車、步行等於一身,且和大型商超、停車樓等有機結合。乘坐城鐵到達這裡的人流,可以從3層的扶梯下樓到達2層的車站售票大廳;通過換乘大廳部分行人可以到達2層的公交站台,亦或直接通過2層的貫通式餐廳到達;需要乘坐計程車或者到城市地面層的乘客則需下至一樓;地下一層除了和地鐵相連外,還擁有超級市場、地下廣場等商業區域。另一方面,為了達到「零換乘」的目標,西直門交通綜合體在內部流線設計上也區分了到達人流和出發人流兩類,合理地設置不同樓層之間的交通動線,使得垂直交通聯繫盡量不被水平交通所干擾。

北京東直門交通樞紐設計圖

而正在建設的北京CBD區域更是北京市開挖深度最深、面積最大、功能最複雜的地下工程項目。未來,CBD區域的地下將有五層,按照規劃,其地下一層為主要連通層,且和夾層共同用於市政管廊的安裝;地下二層為車行聯繫層,通過地下車行環廊,將車輛進行分流;地下三到五層為停車、人防工程和機房,除了提供大量的停車位之外,還要鋪設各類功能管線,提供十幾萬平方米的避難空間,為整個核心區提供綜合的保障。屆時,核心區內的19棟高層樓宇將與地下連通,實現4條地鐵線路和地面交通的換乘。

地下交通綜合體帶來如此大的客流,對於商家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以交通樞紐為基礎,商業、辦公、展覽、廣場等複合空間的入駐,使地下交通體系形成富有生機的綜合功能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地下城和香港的九龍交通城就是非常經典的實例。

立體交通引領未來趨勢

如今的交通樞紐,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地面和地下交通相連,沒錯,聰明的你已經猜到下面要講什麼了!集齊天上、地面、地下三個維度,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存在,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超大型軌道交通樞紐。

上海虹橋交通樞紐規劃示意圖

虹橋交通樞紐彙集了四方面的人流,地面交通、高鐵、機場航站樓以及磁懸浮列車。由東至西分別是虹橋機場西航站樓、東交通中心(服務於磁懸浮和機場)、磁懸浮、高鐵、西交通中心(服務於鐵路車站)。為了防止人們在換乘的時候迷失方向,虹橋交通樞紐的不同中心有著極高的一致性,其中鐵路線路和磁懸浮線路與城市地面標高一致,且均與機場跑道平行,核心建築區採用東西向一字形布局,各建築主體中軸線重合且建築寬度保持一致。整個樞紐會聚了3條高鐵線路、2條磁懸浮線路、4條地鐵線路、虹橋機場以及城市道路交通,相信全世界的人們均有機會一睹它的真容,因為換乘到此的概率實在不小。

當代地下綜合交通樞紐不僅是城市路網中的重要一環,對於疏解城市路面交通擁堵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且更有可能成為區域性甚至是全球性的關鍵節點。試想,如果未來海底交通技術和個人飛行設備技術也漸趨成熟,我們要面對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地下和地面的簡單連接,而是一個海陸空緊緊相連的立體交通體系。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上天入地」再也不是神話,而是像科幻電影《明日世界》中每個人日常都可能做的事,這將是多麼令人期待啊!

本文轉載自:地震三點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天乾物燥靜電四起!幾個小妙招教你告別「閃電俠」
為什麼有些音樂你「百聽不厭」?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