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海綿寶寶的創造者去世,他曾激勵人們:思維像孩子是OK的

海綿寶寶的創造者去世,他曾激勵人們:思維像孩子是OK的

文/ 李惠琳 何己派 趙雋楊 編輯/ 鄢子為這是全世界最紅的一塊海綿。生活在太平洋海底的海綿寶寶天真善良,總是充滿幹勁。他有一群奇形怪狀的朋友:一個智力有點問題的五角海星,一個禿頂且長著冷漠臉的章魚。1999年5月1日,《海綿寶寶》首次在美國尼克兒童頻道播出,隨後連續多年成為美國收視率最高的兒童節目之一,深受粉絲喜愛。2006年,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後,重播概率堪比《西遊記》和《還珠格格》。在《衛報》2016年的採訪里,《海綿寶寶》的創作者史蒂芬海倫伯格描述了海綿寶寶的由來。史蒂芬希望它是「一個愚蠢的樂觀主義者,一個孩子般的角色,任何時候都看見光明的一面。我想讓派大星很笨,同時又是一個完美的朋友。」史蒂芬曾說:「這部動畫其實就是在觀察一個天真的人怎麼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思維像孩子一樣是OK的,笨蛋也是很重要的。」至今,《海綿寶寶》已獲得2座艾美獎、12座兒童票選獎。《海綿寶寶》還有著極高的商業價值。其周邊商品,已為尼克兒童頻道創造了逾120億美元(約合840億人民幣)的收入。為什麼海綿寶寶如此受歡迎?《紐約時報》編輯梅爾曼給出了極高評價:「這是電視上所曾出現的最有魅力的卡通,它有著乾淨單純的快樂,集合了成人的幽默和兒童的純真。」很多人嘗試將《海綿寶寶》解讀為一部成人動畫。海綿寶寶永遠將工作放在第一位,曾連續26個月拿到最佳員工獎。總是積極樂觀的他,經常因社會經驗不足惹了大麻煩,猶如現實生活中初入職場的青年。海綿寶寶的同事章魚哥,工作多年,冷漠自私,相當注重個人生活,喜歡高品位的活動。不少人從他身上看到了現實世界裡混跡職場多年的「老油條」的影子。「海綿寶寶之父」 史蒂芬海倫伯格走了,《海綿寶寶》的故事仍將激勵更多人以「海綿寶寶式」樂天派態度來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在《海綿寶寶》播出10周年之際,史蒂芬海倫伯格曾接受路透社專訪,聊了關於海綿寶寶的創作故事。以下為史蒂芬海倫伯格自述,經整理:「打算成為一個挨餓的藝術家」《海綿寶寶》是一個喜劇,但它並不是因為我喜歡海洋生物而出現的,我從來沒想過,海洋生物學會和動漫融合到一起。70年代,我還是一個孩子,有人帶我去了洛杉磯藝術博物館的動畫節,外國動畫片將我吸引住了,特別是荷蘭動畫師保羅德里森的《打雞蛋」》,那部動畫讓我覺得很神奇,一直在我腦海中浮現,這讓我覺得自己有興趣一輩子畫動漫。80年代,動漫產業越來越繁榮,我參觀了兩個動漫節日後,真正意識到製作動漫就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在參觀其中一個節目時,我看到好幾部加州藝術學院製作的動漫,我想,應該去這個學校學習。那時我還在海洋研究所工作,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但已經開始琢磨怎麼去上藝術學校。

後來,我進入加利福尼亞州藝術學院攻讀實驗動畫專業,並將動畫視為一種職業。老實說,我沒有想太多關於待遇和收入方面的問題。這就是我想要做的,我想,至少我可以得到一份工作來清理某些人的圖紙。那時,《辛普森一家》已經很火了,每個人都對這種動畫形式的重生感到興奮。可以說我進入這一領域的時機非常完美,我沒有考慮職業前景,已經打算成為一個挨餓的藝術家,我花了幾千美元來製作一部電影而且意識到我可能賺不回來。當時,我還貸了款 。幸運的是,兒童電視節目Nickelodeon《洛克的現代生活》的創造者,Joe Murray,看了我在渥太華的電影和我的幾條短片,問我是否願意來指導一個節目。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經歷,要是沒有那段經歷,我就不知道怎麼製作一個節目。節目的作者納爾遜來到我的辦公室,看到我在海洋研究所時創作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為《潮間帶》,是用來教授海洋生物的。這突然讓我想到,創作一個節目講述海洋里瘋狂的無脊椎生物,這將把我所學的和我現在的工作完美融合到一起,就在那時,我說,或許自己應該走這條路。海綿寶寶的角色,脫胎於我對《Laurel and Hardy(勞瑞和哈迪)》戲劇短片的熱愛。生活中,你總會遇到那種白痴哥們——這是一大影響。《海綿寶寶》就是被這種角色啟發的:就像天真的斯坦勞瑞,這樣一種「哥們」劇類,還有《龍兄鼠弟》,這簡直太精彩了。

當時,我就在想:「我們還能追求什麼?」我覺得要回到那種天真的角色,關鍵在於把關於海綿寶寶的內容放在前四季,並且必須要以海綿寶寶和他的天真作為主題。即便是他第一次學說髒話,當時蟹老闆佔了他便宜,章魚哥在讓他難堪,他還是要回歸到天真的性格。海綿寶寶完全是天真的,但它不是個白痴。它從來都沒完全認識到派大星有多麼愚蠢,他們總是讓自己進入各種狀態——這是幽默的來源。其中的關鍵是:跟著天真走,避免套路性幽默。「只想專註於角色幽默」我從未想過會在《海綿寶寶》這一節目上工作如此長時間。我有想,《海綿寶寶》出一集,肯定會得到一部分粉絲,可能僅僅只是這個樣子。實際上,到了第三季,我們已經有了很大一群忠實粉絲。在第一季,整個故事構造看起來還有點零散,還沒有畫出一致的角色風格,到了第三季,每個人都了有新的技巧,不同故事板之間有了細微差別,隨著節目不斷演變,每個角色都互相影響,變得更加複雜和細緻入微。角色創作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會從每個劇作人的童年中尋找故事線索。我們討論過很多童年經歷,其中許多都在故事中有呈現。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水手嘴巴》那一集中,海綿寶寶學會了一句髒話——這是小孩子們都會經歷的典型場景。另一個例子是在《派大星的秘密盒子》中,海綿寶寶知道盒子是怎麼回事。這一集的靈感是,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他小時候曾有個秘密盒子。我們想要跟他開玩笑,於是用了這個情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非所用文 的精彩文章:

TAG:學非所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