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位記錄中國巨變的法國攝影師

一位記錄中國巨變的法國攝影師

原標題:一位記錄中國巨變的法國攝影師


   【特別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


一部以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滄桑巨變的紀錄片,近期在奧地利贏得了人們熱烈的掌聲,由浙江衛視拍攝的三集電視紀錄片《愛上中國》講述了法國攝影師閻雷與中國的不解情緣。該紀錄片(國際版)日前在奧地利OKTO電視台播出。在維也納著名的「城堡電影院」舉行的首映式上,觀眾饒有興緻地觀看了《愛上中國》第一集《尋夢》,影片結束,許多觀眾意猶未盡,遲遲不願意離開座位。

記錄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滄桑巨變


1985年,23歲的法國攝影師閻雷來到中國,開始了他的中國拍攝之旅。這位法國攝影師胸前掛著萊卡相機,去到衚衕、河邊、田野、工廠……記錄這個古老國家各個地方散發出的時代氣息。30多年後,他重返中國,遍尋當初在中國走過的旅程,以一個外國人獨特的視角觀察中國,用影像記錄下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滄桑巨變。


紀錄片《愛上中國》總導演王偉平女士介紹,閻雷用他在中國拍攝的部分照片出版的影集《昨天的中國》影響很大。攝製組與他取得聯繫後,他很快就接受了邀請,同意到中國拍一部反映中國改革開放變化的紀錄片。閻雷很喜歡拍中國人的微笑,於是製片方和浙江大學出版社一拍即合,決定讓閻雷重走他30多年前在中國的旅程,為他的影集《微笑中國》拍攝照片。紀錄片攝製組跟隨記錄他,完成了這部三集紀錄片《愛上中國》。《愛上中國》以閻雷此次重返中國的見聞,真實再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騰飛和社會巨變。


王偉平對記者說:「我從2000年開始,每年都要往返中國和德國之間,有機會從西方人看待中國的角度記錄中國的變遷。從西方人身上,我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偉大變革,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很自豪,我產生了一個衝動,就是要把這種感覺以紀錄片的方式表達出來。」

最初這部紀錄片的目標人群只是國內觀眾。在網上互動中,不少觀眾說,片子點燃了他們的愛國熱情。這對於王偉平來說,是很高的榮譽和鼓勵,因為愛國主義也正是她想在片中傳達的思想情感。有了中國觀眾的褒獎,她想是不是可以在國外試一下,於是就給浙江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和柏林自由大學的德國學生播放這部片子,結果反應很好。隨後,他們聯繫了奧地利OKTO電視台,電視台認為西方觀眾能夠接受這部紀錄片,決定在電視台播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奧地利委員會對該片也給予積極評價,把這部紀錄片納入歐洲傳播和推廣系統,並授權紀錄片在推廣活動中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誌。


奧地利中國文化促進會會長常愷說,閻雷到中國「東遊」時,和他一樣的部分中國人來到歐洲「西遊」。作為遊子,他看了這部片子後,感慨萬千。維也納市長辦公室外事主任葛利斯勒-赫爾曼也表示,紀錄片勾起了她對20世紀80年代在濟南學中文時的回憶,對比今天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令人十分感慨。


用外國人的視角講述真實鮮活的中國


紀錄片《愛上中國》中文版於2017年10月在浙江衛視播出後,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和一致好評,並且榮獲2018年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最佳作品」獎、第24屆中國紀錄片系列片「十佳作品」等多個獎項。總導演王偉平對記者說,此類紀錄片在國內走紅並不少見,但在國外受追捧卻非常少見。常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是一部難得的符合中外審美的紀錄片。


以往,由於西方觀眾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背景,國內拍攝製作的反映中國的紀錄片一直很難在西方電視台播出。王偉平說:「2015年我計劃拍這部片子時,中央電視台正在播放韓國電視紀錄片《超級中國》。為什麼一部韓國紀錄片能跨國到央視播出,而且反響這麼大,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我覺得,它的成功在於採用了外來文化的視角,即保持一定的距離來觀察中國,因此更客觀、更有說服力。選擇外來文化的視角去表現中國,這是《超級中國》給我的啟發。於是我們就想到選擇一個外國人,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這才找到閻雷這個角色。」

閻雷20世紀80年代從法國來到中國,幾十年間,他始終堅持把鏡頭對準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拍攝的作品樸實無華,又不失生動有趣,展現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態度。如果不特別說明,你甚至無法判斷作品是由一位外國人創作完成的,這也賦予了閻雷作品一份特殊的審視價值。王偉平說,這部紀錄片受到中外觀眾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透過閻雷的鏡頭,講述了一個真實鮮活的中國。


「我們用閻雷的照片和講述還原了30多年前的歷史真實,也沒有迴避現實中的問題。」閻雷最初到中國時只有23歲,還不能理解中國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變革。他剛到中國時很失望,認為這個國家沒有顏色。他除了去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外,還去了兩個少數民族地區,很快他發現了中國人希望生活美好和改革的內心涌動。他說:「我一定要記錄下來。」他於是把鏡頭對準普通老百姓,記錄了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例如當時上海市民的生活、北京居委會大媽把他當外國特務抓了起來等等。


「我們如實記錄了他重返中國發生的事。例如,我們的片子中顯示了北京的空氣霧霾問題,大街上有人戴著口罩。在我與西方觀眾的互動中,有些西方人表示,他們國家也有這樣的過程。」王偉平對記者表示。


浙江大學德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范捷平說,中國人有很多好的理念,但由於文化的差異,中外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能理解過於抽象的道理,必須用生活中雙方都能理解的具體事件進行敘事。


范捷平說,這部紀錄片為了表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通過對環境問題和對普通人的關注,引起西方觀眾的共鳴。即使表現高度發展的上海,紀錄片也會把情節安排在非常簡單的吃、住、行上,記錄拆遷戶的故事。范捷平表示,紀錄片在選擇配音演員時,旁白配音選擇了一位學漢語的德國學生,他用歐洲人說中文的語調來配音,就是為了符合片中「我」的身份。通過這些手法,《愛上中國》表現的是一個法國人愛上中國;但更深層次上,我們通過一個法國人的眼睛,真正表達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愛上了中國。

(本報維也納12月1日電 本報駐維也納記者 王懷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二里頭的王朝氣象
平型關戰役: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