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明朝的公主最悲劇

明朝的公主最悲劇

在古代,生於帝王之家的公主是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她們常常被當作政治外交的籌碼,遠嫁異國他鄉。西漢和盛唐時期,皇帝為了「和親」,隔三岔五就會送出一兩個公主。

而明朝卻反其道而行,不僅不實行和親政策,而且還嚴格規定公主不能嫁給身份地位較高的文臣武將子弟,只能嫁予平民。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權貴攀結皇親,干涉朝政,但朱元璋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樣做不僅毀掉了公主的幸福、丟棄了和親外交的籌碼,而且導致宮廷權利的天平失衡:雖然內親外戚干政得到了有效控制,宦官專權卻異軍突起。

公主「下嫁」毀人幸福

朱元璋初定江山後,為吸取前朝教訓、防止內親干權,規定公主只能「下嫁」庶民,不得嫁與文武大臣子弟;被選中的駙馬享受朝廷俸祿,但不能干預朝政;其近親也不得出仕為官,已為官者必須退休回家。

身為金枝玉葉的公主,竟然要「下嫁」貧民,可以說是開歷代的先河。中國自古講究門當戶對,這是基於雙方共同的經濟基礎和成長環境決定的價值觀、人生觀。但朱元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以政治目的為出發點,一廂情願地將公主嫁給平民,以致導演了不少悲劇。

安慶公主就是其中的受害者。在一次殿試中,朱元璋看中了窮人出身的新科進士歐陽倫,把自己的女兒安慶公主許配給他,歐陽倫感覺好像從天上掉下來一個餡餅,喜極而泣。可是他沒想到明朝規定駙馬不能干預朝政,只是一個沒有晉陞空間、享受朝廷微薄俸祿的閑官。

後來歐陽倫知道自己不能在朝為官時,才知道自己吃了大虧:成為駙馬等於自毀前程。歐陽倫後悔莫及,想到好不容易中了進士,卻變成了無所事事的駙馬,無法博取功名前程,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與安慶公主的關係極為緊張,經常為小事發生爭吵。後來,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以及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財富慾望,歐陽倫公然違抗朝廷禁令,私營茶馬生意。事情敗露後被鐵面無私的朱元璋賜死。而安慶公主也隨之鬱鬱而終。

更為糟糕的是,公主「下嫁」政策一出台,民間男子爭當駙馬,成為明朝一道獨特的風景。由於官府和民間脫離,皇家又高高在上,如何了解、挑選駙馬呢?由於沒有科學的鑒定方法,只能靠口碑相傳和他人推薦,離皇帝最近的宦官就成了為公主牽線搭橋的「媒人」。在這種情況下,遇到道德品質良好的宦官,他自然會盡心儘力為公主挑選一個稱心如意的駙馬;倘若遇到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就會從中以權謀私,給民間騙婚之輩打開後門。

萬曆十年(1582年),萬曆皇帝的親妹妹永寧公主要選駙馬。北京城有個姓梁的富豪,認定這是個攀龍附鳳的機會,便使盡手段,賄賂大太監馮保,讓梁家子弟梁邦瑞參與駙馬的「海選」。經過重重審查,梁邦瑞在馮保的運作之下最終中選。而實際上,這個梁邦瑞早已重疾在身、病入膏肓。大婚的時候,他在婚禮現場大流鼻血,連婚袍都被染紅了。可是收受了梁家賄賂的太監們,眼見事情要敗露,急中生智,撒謊說:「大婚見紅乃是喜事。」於是,眾人連騙帶哄,硬是把永寧公主推進了梁家大門。新婚剛滿一個月,梁駙馬便一病嗚呼了。永寧公主寡居了數年之後也抑鬱而死。

「下嫁」公主導致宦官獨大

宦官由來已久,《春秋》、《左傳》裡面就有相關記載。這個時期的宦官,主要功能是伺候君王及其家族的衣食住行,兼負後宮嬪妃和宮女的管理侍從工作。由於長期呆在帝王身邊,不久便成為了皇帝的親信,雙方關係極為密切。這種關係讓宦官深受皇帝器重,各王公大臣要想巴結皇上,必須經過宦官這一關,宦官的地位也因此日益顯赫。

而到明朝,這種情況更加嚴重,皇帝幾乎唯宦官是從。明英宗時期,北方的瓦剌不斷騷擾明朝北方邊境,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於是極力攛掇英宗親征。其實這時朝廷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一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英宗還是聽從了王振的建議,臨時拼湊了2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始親征。結果一敗塗地,英宗自己也落得個被俘的下場。而明末宦官魏忠賢更是權勢熏天,專斷國政,宮廷內衛更是在魏忠賢的掌控之下,他的一句不滿甚至能廢掉宮廷嬪妃。縱觀整個明王朝,幾乎每一代帝王身邊都有這麼一個強權的宦官,而幾乎沒有什麼別的勢力能與其相互制衡。

眾所周知,明朝的宮廷嬪妃都是由民間選秀得來,身份地位不高,娘家勢力有限,就連皇后、太后也是如此,因此外戚很難干預朝政,更談不上與宦官較量,而皇帝的內親中,大部分兄弟子孫都被分封到異地,基本不干涉朝中事務。在這種情況下,公主與權貴的組合本是制約宦官的最佳良方,但朱元璋儘力清除干政的一切可能,讓眾公主「下嫁」,卻沒料到其後世的宦官同樣能干政。權力制衡的失調最終導致宦官獨大,一直困擾著整個明王朝。

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

朱元璋即位後,曾明確表態,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這種「三不」的強硬對外政策雖然滿足了漢族人民的強烈自尊心和自豪感,但註定了民族多災多難。其實,主動和親是拉攏民族關係的最佳手段,這一點在西漢、唐朝都得到了充分印證。但朱家王朝卻不信這一套,他們寧可將公主下嫁平民也不願嘗試和親政策,結果可想而知,常年的對外戰爭耗盡了國庫,統治者不得不搜刮民財,最終引發農民起義。那麼,明朝對外的幾次戰爭是否必要呢?能否用和親政策解決呢?

明朝對瓦剌、韃靼等蒙古舊勢力的戰爭,歷經幾代君王,始終收效甚微。明成祖五次親征,連他們的主力位置都沒有摸清楚,空耗了無數軍餉;明英宗率領30萬禁衛軍親征,結果在土木堡慘遭俘虜,明朝的政局也隨之發生重大變故。反觀西漢、唐朝,和親政策不僅促進了民族團結,也使少數民族在與中原的交流中走向了繁榮。倘若朱元璋一開始就嘗試和親政策,結果也許會不一樣。其實,瓦剌曾要求與明朝和談,一度顯示出弱勢地位,但明朝並沒有理睬,而是繼續對其進行窮追猛打,結果不僅沒能徹底消滅瓦剌,反而掏空了自己,不得不說是一處敗筆。

縱觀整個明朝,公主不是早夭就是婚姻不幸,更有甚者,幾百年間,明朝幾乎沒有形成任何內親外戚力量,使得宮廷內宦官勢力獨大。不僅如此,寧可將公主嫁與平民也不和親的態度又讓明朝走向窮兵黷武,不能自拔,耗盡了國家的元神精氣。因此可以說,整個大明王朝,在公主這步「棋」上的確是下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漫威英雄的「符號」力量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