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斯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雅斯貝爾斯主要在探討內在自我的現象學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問題。他強調每個人存在的獨特和自由性。

1909年在醫學院畢業,雅斯貝爾斯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他對當時的醫學界對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滿,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學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學得到臨時心理學教師一職。後來,轉為長期聘任,從此不返回臨床工作崗位。40歲的雅斯貝爾斯,從心理學轉投哲學,並且擴展到精神病學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學家,在德國與歐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貝爾斯來到瑞士的巴塞爾大學工作。他在哲學界中仍然表現突出。

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他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以下是雅斯貝爾斯的一段採訪錄音。

2、「我絕不會為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伯特蘭·羅素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羅素出身於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爭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

羅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反對一切反抗行為所懷有的那種天生的激進態度和同志感情,卻使他對社會主義者反抗貧困的鬥爭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義並不是古典自由主義,而是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而他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羅素同時也是個文學家,雖然他直到80歲才開始創作小說。1952年,他匿名出版了第一部小說《x小姐科西嘉歷險記》,之後又相繼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近郊的撒旦》、《顯要人物的惡夢》,它們是用寓言形式寫成的。羅素的散文在英國文學中也享譽甚高。

回復v862收聽伯特蘭·羅素親自朗誦他寫給自己的訃告。

3、「政治暴力本身是禍根,同時也是建立負責任的、合法的政府的障礙。」——保羅·利科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 1913-2005),法國著名哲學家、當代最重要的解釋學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利科應徵服兵役。不久,被德軍俘虜。在戰俘營中所忍受之痛苦經歷,給予後期思想之發展以深刻的影響。保羅·利科在「事件」的維度上賦予言談、話語、文學觸及存在本身的「意義」。他從對當代思想中言語與勞動間關係的反思出發,將言語視為人自身的有限性構成,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在話語的時間性、意向性、主體性、他者維度上確立其事件性,話語構成意義與事件的中介;文學話語在現實的意謂之外具有意謂維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說和詩歌以潛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現實之外打開了一個可能性。語言問題在保羅·利科(1913-2005)的詩學及哲學總體中都是一個根本性問題,他的「反思解釋學」所選擇的「漫長迂迴」道路即解釋的語言學及語義學之路。

曾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巴黎大學教授、朗泰爾大學教授,並為美國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11月,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授予有人文領域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回復v863收聽保羅·利科的一段採訪錄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倫敦書評》:民主遭遇中年危機?
「什麼時候我們真的感到孤獨?在人群里」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