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村村響」,應急廣播的物聯網出路在何方?

「村村響」,應急廣播的物聯網出路在何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作者 | 魏啟揚

「開會了!開會了!今天下午2點在村部開會討論年底分紅,在家的都來啊!」老村長對著話筒喊了幾嗓子,村口的大喇叭烏拉烏拉響了起來。

印象里,這樣的景象在上個世紀的中國農村似乎很常見,但事實上,隨著一項名為「『村村響』應急廣播工程」 建設的推進,這樣的一幕正在全國各地的農村真實發生。作為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部分,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中充當重要一環的「村村響」應急廣播該如何適應新時期的傳播要求,在互聯網時代中又能玩出什麼新花樣?


老行當里的新玩家

1906年聖誕節前夜,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費森登通過馬薩諸塞州布朗特岩的國家電器公司128米高的無線電塔成功地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廣播,廣播從此誕生。從誕生到現在,100多年時間並沒有給廣播帶來太大的改變,雖然新媒體的出現對廣播的地位造成了一些衝擊,但由於廣播具有強制收聽、覆蓋面廣、方便快捷、抗損毀能力強等優勢,在應急處置中難以替代。

從2008年開始,席捲半個中國的雨雪冰凍災害、「5·12」汶川地震、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4·14」玉樹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輪番歷練,「應急廣播」的概念被不斷修正和提煉。也就是從那時起,部分城市開始在農村地區建設自己的「應急廣播」系統,搭建區域性的應急處置體系,也由此產生了一個體量龐大的市場。

特別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去年年底發布了《全國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計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央、省、市、縣四級信息共享、分級負責、反應快捷、安全可靠的全國應急廣播體系。更是被行業解讀為,應急廣播在未來的幾年將迎來一次跨越式發展。

「一個縣建一套覆蓋60%區域的應急廣播系統,少則幾百萬,多則數千萬,全國有多少個縣,這個市場就有多大。」在應急廣播行業摸爬滾打了多年的老姚向智能相對論保守的計算著應急廣播市場的規模:以全國2000個縣計算,每個縣500萬的廣播設備採購預算,市場容量超過百億,這還不包括組網和建設費用。

在各地一片如火如荼的應急廣播建設熱潮中,一些老牌的廣播電視器材生產企業像江西石城、金華靈聲、北京北廣等都紛紛投身其中,同時也催生了像康通電子、德芯科技、圖南電子這類在新三板上市的新生力量。總的來說,在應急廣播賽道中的競爭態勢很像亂世戰國,並沒有出現具有絕對統治的玩家。

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市場前景,可是應急廣播行業在熱鬧與喧囂過後,留下的卻是一地雞毛。


常態播出,應急廣播能「應急」的前提

其實自2008年以來,不少縣市已經完成了應急廣播體系的建設,這些建成的應急廣播系統真能像規劃時設想的那樣起到「應急」的作用嗎?根據智能相對論的調查,其中的情況並不樂觀。

「村裡的喇叭就剛開始裝的時候響過幾次,後面就再也沒響過了。」在長沙市望城區(2011年撤縣設區),如果不是掛在村口電杆上的喇叭還未拆除,村民們似乎都已經忘記自己村上曾裝過應急廣播了,其中最典型的疏漏在2017年夏季,長沙遭遇的那場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中,望城的應急廣播在關鍵時候並沒有發揮作用。這樣的現象在全國已建好的應急廣播系統的縣還非常普遍。

「應急廣播要想在緊急時候起到『應急』作用,那麼就要形成常態化播出機制,通過常態播出來保證和檢驗整個系統的運行是否可靠。」這是應急廣播行業經過多年實踐得出的結論,像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甚至以文件(《關於推動全省農村應急廣播使用和管理的意見》)的形式對應急廣播的「常態播出」進行要求和規範。但實際上能完全做到的縣寥寥無幾,其原因有三。

1、「門戶之見」形成技術鴻溝

目前已建成的應急廣播系統基本採用無線調頻或有線IP兩種模式完成廣播系統的組網,只有極少數的縣(市)採用流媒體模式完成廣播組網。

無線調頻和有線IP這兩種方案的缺點很明顯。前者受頻率資源、地形地貌的影響,存在傳送信號不穩定、覆蓋範圍受限制等問題;後者則有「三高」,建設成本高、線路故障高、後續維護成本高。天然的缺陷註定這兩種模式都不是應急廣播信號傳輸的最佳解決方案。然而,基於移動通信網(移動,聯通,電信)3G/4G技術的流媒體廣播組網方案不但不存在上述兩種方案的缺點,相反,搭建在移動互聯網架構下的廣播系統擁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可擴展性。

既然優勢這麼明顯,流媒體方案為何不受重視呢?其最大的原因在於「門戶之見」

在應急廣播這個由廣電部門主導的行業中,廣電部門對流媒體方案有著天然的抵觸,無論是無線調頻方案還是有線IP方案,都能保證在廣電的自有渠道中「內部消化」,如果採用流媒體方案,那就不得不和競爭對手——通訊運營商合作。從各省廣電主管部門自行制定的本省應急廣播規劃方案來看,無線調頻和有線IP是重點推薦和支持的方案,甚至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台的《全國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中,都沒有提流媒體方案。

2、傳統思維下的技術盲點

不同於傳統的廣播電台,應急廣播大多由鄉鎮一級使用,部分縣(市)甚至將播出權直接下放到村裡。安全播出怎麼監管?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其實通過技術開設一些安全播出監管功能,用時下最流行的AI來解決一些基礎的節目內容審查並不難,難就難在應急廣播設備製造商與廣電部門的構想始終沒能同步。

應急廣播設備供應商的觀念還只停留在傳統廣播時代,更多考慮的是傳播技術:如何將廣播信號傳送覆蓋的範圍更廣,如何將廣播音質變得更動聽,至於安全播出?能滿足招標文件的需求就可以了。在軟體設計上,沒有考慮應急廣播在實際使用中的播出流程,響應機制,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套碎片化未能形成完整邏輯的操作系統,並不能對安全播出起到有效監管。

建成的系統不好用,用起來心裡也沒底,廣電主管部門對應急廣播很矛盾。智能相對論魏啟揚與多個縣(市)的應急廣播主管領導交流時,他們始終強調「安全播出是第一紅線」。對廣電部門來說,他們既希望鄉鎮能夠積極使用應急廣播,又怕安全播出監管出現遺漏導致「事故」。

3、一鎚子買賣下的商業痛點

在應急廣播行業中,雖然參與競爭的廠商都掛著「科技」、「網路」的名頭,但對於廣播設備技術的研發投入並不大。通過研究康通電子、圖南電子和德芯科技這三家新三板上市企業2017年的財報可以發現,這三家企業去年全年在研發上投入竟然都是0。管中窺豹,行業整體對科技研發投入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對於一個具有一定準入門檻,包含一定科技含量的行業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有政策紅利的推動,有體量百億的市場,這些都不足以燃起賽道玩家持續創新的動力嗎?

一個打臉的現實是,企業們的動力確實不足。在現有的運行模式下,應急廣播系統建成後,除了運行維護和少量的節目製作需求外,應急廣播廠商沒有太多的切入點參與到系統的後續運行,缺乏可以變現的應用場景,應急廣播廠商更多將應急廣播項目看成「一鎚子買賣」。將設備安裝到位、系統調試完成後,就又去追蹤下一個項目了。


應急廣播的物聯網出路

技術的停滯不前,讓本應處在生長期的應急廣播才剛剛發展了幾年就進入到「遲暮」,應急廣播還有未來嗎?一些採用了基於3G/4G流媒體廣播方案縣(市)的經驗或可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基於移動互聯網雙向網路的特點,流媒體應急廣播方案不但解決了廣播信號的傳送問題,還解決了對節目播出內容的回傳監控、廣播終端運行參數的回傳監控等一系列傳統廣播技術模式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功能對於現在的物聯網技術來說並不複雜,但對於應急廣播行業來說,還是很少有人能邁出這一步。

根據智能相對論掌握的信息,長沙縣等個別採用流媒體方案的縣(市)完成了應急廣播系統和山洪災害監測系統之間的通聯,兩個系統之間可以數據互通,信息互享,信息發布同步,大大增強了各政府部門之間的工作效率。此外,他們還在林火監測、環境監測、氣象監測等方面進行積極的研發和試點。應急廣播終端在農村地區部署基數大是個明顯的優勢,只要再向前邁進一步就能形成農村地區的基礎環境資料庫。

在數據為王的時代,應急廣播系統的資料庫有多完善,它的商業價值就有多大。如果說無人車、共享單車是未來城市的物聯網入口,那麼農村的物聯網入口在哪?就現在來看,應急廣播的優勢得天獨厚,一個縣少則幾千個廣播終端,多則上萬個廣播終端構成了物聯網的硬體基礎。應急廣播廠商現在需要做的是,如何開發出更多的應用場景,在互聯網巨頭還未入局之前變得更強大一點。

【鈦媒體作者介紹: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慧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雙面」少兒編程:一邊瘋狂擠入,一邊狼狽退出
小紅書「出嫁」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