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李可:陽氣不到的地方就是病!

國醫大師李可:陽氣不到的地方就是病!

【導讀】本文根據國醫大師李可的採訪編撰而成,李老將畢生奉獻給傳統醫藥復興大業,並開啟了現代人對身體陽氣的啟蒙之門。李老認為:從養生治病的經歷來看——陽萎則病,陽衰則危,陽亡則死。所以,救陽,護陽,溫陽,養陽,通陽,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藥切切不可傷陽。

一、陽氣,撐起生命的保護傘

中國人習慣於用「氣」這個字來指稱各種與能量有關的現象和事物,比如:電氣,就是指與電能的轉換、利用有關的事物;而對人而言,保證生命正常運轉的能量就是陽氣,它好比舉在我們頭頂的一把保護傘。

能量從何而來呢?由人體吸收的各種食物、水和空氣轉化而來。人體吸收食物的精華,這是「精」;轉化成能量,這是「氣」;最後變成人的精神、意志,這是「神」。「精、氣、神」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

可見,陽氣是生命的根本——萬物之生死,皆由陽氣決定;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生化。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就是這個道理。

二、不只「春夏養陽」,四季皆需養陽

《黃帝內經》提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這段話就是說: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律,而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身體與自然界同步。春夏二季是生命生長發展的季節,需要消耗很多陽氣,因此這個時候要特彆強調養陽;秋冬二季是氣機收斂、封藏的季節,應該保養好身體的陰氣。

那麼,是不是秋冬二季就不需要養陽了呢?自然不是。

秋冬季節,天氣寒冷,人們睡覺喜歡用電熱毯取暖,起床後都要穿上厚衣服、戴上圍巾口罩,其實就是為了固護體內的陽氣。

在飲食方面,人們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朝增強陽氣的方式靠攏——吃火鍋最能說明這一點,羊肉火鍋就有溫補養陽之義。

在防病治病方面也是這樣。秋冬二季素來是老慢支、肺心病、老寒腿等慢性病複發的高發季,如果給這些患者把脈,就可以發現他們的脈象大多沉細無力,還伴有胸悶、心慌、氣短、手腳冰涼等癥狀——這些就是典型的陽虛癥狀。《黃帝內經·素問》里說「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秋冬季節,陽氣不足,人體就沒有抵禦外邪的能力,舊病複發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有經驗的中醫都會在方葯中適當酌加顧護陽氣的藥物,比如紅參、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等,並且還要求熱服以助陽氣。

現代人由於非時作息、嗜食寒涼、濫用西藥等緣故,有8成人都陽氣不足。陰陽互根不可分離,陽氣不足就無以化生陰氣,時間長了,就會陰陽俱虛。故而,秋冬二季,我們在養陰的同時,要切記固護陽氣,這樣才能陰生陽長,達到陰陽和諧的狀態。反之,一味地照本宣科,只顧養陰,而把養陽完全撇在一邊,就要吃苦頭了。

三、陰陽平衡≠陰陽均等

上文提到了「陰陽平衡」,但很多人對「平衡」二字有誤解,認為「平衡」就是一分為二、完全均等。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再重複一下:陽氣是生命的根基,它是主導,居於統帥地位,陽為主,陰為輔,所謂的「陰陽平衡」是在陽氣主導下的平衡。

陰包括人體的所有器官,你吃進去的食物,吸收的營養成分,這些東西都屬陰。它們都必須在陽的統率下,才能正常發揮作用。說白了,陰陽絕對不是半斤八兩,平起平坐,必須以陽氣為主導!

《黃帝內經》里指出:「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固」。什麼意思?就是說,唯有陽氣處在飽滿狀態時,才能陰平陽秘,陽氣充足是基本前提。

四、生死攸關,救陽為急

很多老年人在危險期的時候,特別是像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或者其他的並發急性心衰,只有一個辦法——救陽,方法就是補充陽氣,保護陽氣。俗話說「回陽救逆」,陽氣救回來了,這個人就活過來了。

救陽就好比擰緊水龍頭的開關,水龍頭的閥門、螺絲逐漸變松,就要把它擰好。《傅青主女科》里有一段話,是圍繞大出血之後該怎麼樣挽救來說的,原話是「已亡之陰難以驟生,未亡之氣所當急固」。就是說,大出血之後,損失的血雖然不能馬上生出來,但是一旦陰損及陽,陽氣一散,這個人生命就終結了,因此必須趕緊固護陽氣。

所以,中醫看病都遵守一條鐵律:生死關頭,救陽為急。

怎麼救陽呢?——宋代著名醫學家竇材,在其《扁鵲心書》中說:「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具體艾灸時,建議以回陽九穴為主,即: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環跳、足三里、合谷。

五、艾灸恰是補陽的最佳方式!

我們都知道艾灸是「天下扶陽第一方」,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1

從原料來說

艾灸的主要原料是艾葉,艾葉有什麼作用呢?

《名醫別錄》記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一句話總結:艾葉的功效非常強大,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它的「純陽之性」!

2

從效果來說

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把艾葉稱為「地之陽」。

太陽是一切生命的能量源頭,不過,儘管太陽的力量很強大,但不是時時都有太陽,而且它的能量太分散了。要利用它的能量,就要想一種辦法將之聚在一起,最好的辦法就是灸法!那麼,哪種植物最能吸收太陽的能量呢?就是艾葉!

所以,艾灸匯聚的不是普通的太陽能量,而是少陽正氣——陽氣當中最具生機的氣。也就是說,艾灸的最牛逼之處就在於將「天之陽」和「地之陽」的能量合二為一。這樣,「純陽之火」艾火才具有「走三陰通十二經」之功,給人體源源不斷地補充陽氣。

那麼,該怎麼補陽呢?方法如下:

1

灸透督脈

督脈,經行脊柱,聯繫著經行全身的六條陽經。「督」是統帥、領導的意思,就是說它領導全身六條陽經的陽氣,全身陽氣都匯聚於督脈,因此被稱為「陽脈之海」,陽氣到這裡,就好比河流入海。

督脈不僅匯聚陽氣,當各條經絡的陽氣不足時,它還會將陽氣反補給經絡,起著存錢罐、蓄水池的作用。

所以,保持督脈的暢通無阻,對於陽氣的正常運行極為重要。補陽氣,首先要灸督脈!

2

補腎健脾

對於陽氣生化來說,最重要的是腎和脾。

在人體中,陽氣來自兩部分:一是先天父母所給的腎氣,二是來自水谷精微,靠吃的食物、喝的水在脾胃中轉化而來。

腎儲存著來自父母精血的先天之氣,腎氣又稱元陽、命門真火,是我們從娘胎裡帶出來的,是一出生就有的原始能量,是生命的根基和原動力。

古人云:萬病不治求之於腎,「求之於腎」其實就是救陽氣——因為腎有腎陽,腎陽是一身之元陽,乃「諸陽之本」!

人的先天後天互為其根。脾為後天之本,脾屬土,土生萬物,其他臟腑都受它的灌溉。如果脾出了毛病,臟腑就會失養,時間長了,就會損及先天之陽(腎陽),動搖生命的根基。

所以,我們總是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就是混元之氣,主要就是脾氣和腎氣結合起來的陽氣,你把脾腎固護好,陽氣就得到了保護,人體就不受外邪侵犯,也就啥病都沒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腫瘤醫院醫生親口講述:艾灸的消炎效果是任何中西藥所不可比擬的!
吃出來的病,這樣灸回去!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