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今天四載 肖海生

今天四載 肖海生

今天雜誌四十周年專輯

2018年是《今天》雜誌創立四十周年,今天文學將精選芒克、李陀、歐陽江河、查建英、宋琳等多人的主題文章編髮。今天分享的文章是肖海生的《今天四載》,刊於《今天》2013年春季號總100期。

《今天》雜誌的傳統之一,就是編輯部的虛擬。雖然雜誌創刊於早被拆遷的北京民居中,爾後又復刊於北歐極寒之地,但它的編輯力量存在於無形和流動之中,在電話、傳真和手寫的信件中,在無數反返的電子郵件中。沒有一個可以被查封和貼上封條的實體編輯部,這並非是《今天》雜誌的刻意為之,而是四處遊盪的生存智慧。反過來,它讓雜誌一直秉持某種流動式的活力,輕裝上陣。

我剛接手雜誌時,正好在做2009年春季號。最後統稿時,對幾篇小說稿件發表了略微過激的批評,同時郵件抄送給幾位編委。小說之標準本來就多元,而且其中有些文章自有其歷史意義。也許帶有照顧「新人」的工作熱情的因素,北島堅決支持了我,最後李陀對幾篇小說逐一把關,做了最終處理意見。

北島後來幾次電話里鼓勵我要保持這樣的銳氣和直接,但隨著對雜誌的熟悉和了解,進入其更深層的編輯運作,顧慮自然也多了起來,需要從更多的標準(比如文章的歷史意義、史料性質等)以及當下創作現狀的考慮出發。每次編完一本,我都會問自己:這樣一本雜誌印出來後,能否雙手捧著送給朋輩師長使之悅目?能否十年後拿出來後,對得起這本雜誌曾經的歷史?

剛進入《今天》的編輯隊伍,沒多久就迎來了《今天》三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那次應該是今天有史以來聲勢最浩大的活動吧,光北京的就分了幾批出發,芒克及家人、西川、格非、宋琳、陸煥興、李彥華和我等人一組,分批次帶著徐曉日夜兼趕出來的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包括第一年老今天十三冊的翻印資料),我還帶著一幅藝術家捐贈給今天的油畫。一路怕超重,怕被海關沒收,怕資料損壞,一直到了香港大嶼山機場落地才放下心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一邊引路,一邊錄影,一直到酒店大堂見到北島。邊上有人說,很久沒見過北島如此開心了。

余華、舒婷、范競馬、北島2008年在香港《今天》三十周年紀念活動中。

對香港我並不陌生,之前在深圳住過五年,周末半小時就過了關,比現在去北京西城區還方便。但那次的活動,卻讓我對香港有了一種特別的記憶。當晚在一家粵式酒樓吃飯,環境老派十足,嘉賓文質彬彬,間雜著新舊朋友不時的驚呼和擁抱。幾天的行程中,有在中大舉辦了研討會和詩歌朗誦會(詩人們散坐在書籍上,背後投影著詩句,就像突然漂泊至這個晚上)、漢雅軒的字畫拍賣會(在那裡結識的朋友到現在聯繫),包括在鄧永鏘中國會的晚餐(那裡的藝術品多得令人瞠目)。很多人都是十幾年未見,相逢如飄篷,無數濃縮的心事、笑與淚水暫態綻放開來。

可惜的那次活動去的人太多,絕大部分我都還來不及認識、相親。在後來的幾年中,編輯稿件、收發郵件時,才把那些面孔一一對上號。

2009年7月,北島、李陀、劉禾、歐陽江河和我又在泰國普吉島開了一次編輯會。住在一個漂亮的度假村裡,但三天幾乎沒出度假村的門,全都聚在房間內開會。討論了接下來幾期的內容和策劃,《今天》雜誌的編輯、翻譯和出版計劃(後來江河和翟永明的翻譯詩集在美國都得了大獎),還有打破中西二元模式的作家交流計劃(沒多久就做了中印作家的交流活動),但聊得最多的還是個人的創作計劃,這也直接帶來了2012年春季號的《飄風》專輯。

在這樣的場合,北島話並不多,儘可能聽大家的想法。李陀是一錘定音。而江河則是激情四溢。北島談到他這二十年來的漂泊記憶,想寫成一部長詩(後來的《歧路行》),江河就此有一個演講式的討論,談到長詩是一種本質意義上的創作,建議其中引入史詩格局。

在普吉島,晚上大家就去沙灘上喝酒。並非旅遊旺季,人很少,不遠處海水輕柔地拍打岸邊。北島照例點一瓶紅酒,聊起過去幾十年來的人和事。於我這個後生小子聽來,那就是一次歷史的倒帶。海風既柔且腥,沖淡了講述中的憤怒、憂傷和感慨。聽他們幾位講起歐洲的友人、美國的故交,歷歷往事,一時間似乎自己也曾參與其間。只有對世事有了絕對的洞察之後,那樣的夜晚才能得以成立。

最後一天的下午,北島請我們去翡翠島玩。坐船去一個幾十公里外的海島浮潛。回程的路上突然烏雲湧起,一船玩累了的人全都在閉目休息,我和北島一左一右坐在船頭上,船全速行駛,海風大得驚人,船頭最顛,時不時就被拋起一米多高。北島臉上曬出了幾塊紅斑,人卻十足精神,那是他美國就養成的游泳習慣帶來的好身體。那一路最深刻的記憶就是撲面而來的海風上,北島瘦削的臉和堅毅的嘴角。

本來還有些朋友也要去泰國的,因為走之前發生了一些事,臨時取消了行程。一切來得很突然,今天雜誌在北京的倉庫突然被執法大隊查抄了。當時負責做發行的程奇逢,在一個朋友處租了住宅中的一間作為存放雜誌的倉庫。房子在地壇附近,裡面住著一位老人,另一間就是我們的倉庫,十分隱密,不知道執法大隊是怎麼摸到那裡去的。沒多久,代售雜誌的單向街書店也被執法大隊檢查,抄走了不少《今天》。

最可惜的是,三十周年紀念活動上還有一些珍貴的樣書,也放在那裡,一起被查抄走了。那套書是徐曉日夜趕出來的,她最心疼不過,忿忿地計划去執法大隊索回,據說還起草了律師文書。但後來還是不了了之,政府官僚機構遵循的是另一套邏輯,並非可以講道理的地方。這一點,後來《今天》網站被勒令寫檢查時,負責網站技術支援的白寶明大哥也深有體會,不過,他倒是總結出了一套辦法,如何繞彎子,如何打太極,如何寫「檢討」認錯……講給甘琦、李彥華和我聽,聽得我們樂不可支。

那段時間北島和甘琦都特別擔心我們。在他們看來,損失倒在其次,關鍵是怕影響我們個人的安危。後來聽說,北島甚至有計劃,如果我們遭遇人身安全,他就會發公開信向國際社會求援。其時,《今天》已經是一本純文學雜誌,雖然沒有刻意避諱,但於政治幾乎已經涉及不多。個人安危不足懼,而一本雜誌因為出生的歷史背景而導致的命運,則不免令人扼腕。

那時候,經常和李彥華、發行助理小陳一起去程奇逢那裡做些發行工作。程奇逢把之前所有訂戶和贈閱讀者的地址全都整理了一遍,還設計了網站平台,可以訂閱並及時收到回饋。有一次我們要貼幾百多個信封地址,老鄂(應該尊一聲鄂老師)也去了。他是今天的創刊元老,在很多人的回憶錄中,當年他就是默默地做了大管家的工作,如今,老鄂又帶著我們一起貼信封,這又是另一種傳承。

今天雜誌是一塊眾所矚目的標牌,但今天雜誌最珍貴、最核心的,卻是團結在雜誌周圍的朋友,既有聲名如雷貫耳的詩人、作家和藝術家,也有名不見傳經、一直默默付出的朋友。人,才凝聚出《今天》雜誌的精氣魂所在。而從2009年後,與今天雜誌歷史中的各種人相遇,也構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最為精彩的一部分。

比如老鄂。他住在潘家園附近,後來我和陳志實去過他家。家裡不大,卻收拾得極為整潔和條理,一如他的為人。他退休後就閑在家,照顧家中老人,同時自學電腦,把當年《今天》的很多資料和創刊文本都錄入電腦,整理出最早的電子版。因為《今天》的關係,一直到現在他還是國安的固定喝茶對象。志實被他保管的那些珍貴資料震驚了,後來他又去了一次,妥善安排後,將那批資料帶去了香港,後來進入香港城市大學資料室,成為永久性的收藏。

又比如李陀。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寫郵件必稱李陀老師,他就不高興,說我總是這麼生分和客氣,後來熟了,也改口和大家一同稱呼他為陀爺。他總是說一個人要多看書,多嘗試了解自己視野之外的事情。第一次去他西邊的家裡,坐在他家可以看到紫竹院公園和湖水的窗台上,聽他講海外左派的發展、資本主義和中產階級的歷史……然後又一起去樓下吃餃子。從他家回來後,開始認真讀霍布斯鮑姆和托尼·朱特的書和傳記,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和當下。再一次見到他,則是他回國時突然舊病複發,我們幾個人輪流去301醫院看護。那天正好護士來給李陀洗頭,滿頭白髮被溫水沾成一縷縷,在陽光里繚繞著氤氳的水氣,極為溫馨柔軟。李陀平時待人和藹,但在學術觀點和原則問題上,卻又十分固執和堅定,是一個內心驕傲的人。

和第三代詩人的代表宋琳第一次見面是在香港,第一次見面,他就鄭重地送給我一本中法雙語的《Murailles et Couchants》(城牆和落日)。他身上有傳統的瀟洒出塵,又有些多年游跡海外的落寞,很是打動人。回北京後,又過了很久才去拜訪他,那時候他在瀋陽一所高校教書,每個月從北京坐火車去瀋陽一周左右,他開玩笑說是雙城記。他在望京的工作室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客廳里大株的綠植散開來,一面牆全是書,另兩面牆,一面刷紅一面刷綠。屋裡進光不多,艷麗且陰涼,只有一條長長的過道里全是陽光,兩隻貓漠然卧於其間。洗手間里有南美風格,貼著鮮艷的馬賽克。那天和他聊了很多,特別是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經歷,他在那裡呆過的兩年,跑了很多地方(關於馬來的那段歷史,又在陳河那裡聽到過,他寫過一篇《沙勞越戰事》,當然,他同樣是《今天》的作者)……那天聊太多了,以至於最後宋琳突然眼神迷離,我覺得略微不對勁,一問,卻原來是抽煙太多,有點醉煙了。

阿乙是這近年國內創作力最旺盛的青年小說家之一,而他最早也在《今天》雜誌上發表小說,並由北島大力推薦出來。幾次見阿乙,他都好像沒有睡醒,精神不振,眼睛紅紅的,我想當然以為是熬夜寫作,後來聽說他玩一個網路遊戲,積分排到了全國第一,倒也暗暗佩服他!2011年8月,北島意外出現在北京798藝術區歐陽江河書法展的開幕式上。那天北島和阿乙兩人第一次見面,卻分別自芸芸人群中準確地辨認出對方。阿乙還是精神不振的老樣子,中間還低血糖差一點昏倒,坐在長椅上歇了半晌才回過神來。他說自己一個晚上沒睡,早上又去踢足球,吃飯時和飯館老闆不知怎麼生了場悶氣,氣得他餓著肚子就趕過來了。於是北島又和他聊了會兒作家如何愛惜身體,保持創作需要的精力……現在已經結婚成家的阿乙,想必會更有計劃、有技巧地使用自己的才能。

志實將老鄂承擔極大風險保管至今的老《今天》資料一路南下,「護送」送去了城市大學資料室,但其實他還有更多的想法。2012年,當APP興起之際,他讓《今天》雜誌也搭載上最新的資訊平台,進入APP書架。他先買了一個iPAD給北島,「強行」普及電子書。每期雜誌出來後,他和他的助理會接連著催我,拿到電子版後,儘快將APP版上線。其中最有功德的莫過於將最早的十三本今天全都高仿成當年的版式,分橫版和豎版兩種格式呈現。我很晚才開始使用iPAD,第一次在APP虛擬書架上看到原汁原味的老《今天》的藍色封面時,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彷彿另一個時代即將到來。

單個師友交往的回憶固然清晰,但印象更深的卻是今天同仁的活動和學術聚會。2010年3月詩人張棗去世,因為他曾是雜誌的編輯和重要作者,在北島的提議下,柏樺和宋琳加急編輯了一冊張棗紀念專輯。正如宋琳所引,「詩人之死」聽起來比「詩人之生」更為具體。9月23日,我們又在單向街書店舉行了一次紀念張棗的詩歌朗誦會。宋琳、西川、樹才、趙野、藍藍、二毛、敬文東、冷霜等人都參加了活動,並誦詩為念。張棗的學生兼詩集編定者顏煉軍和出版編輯黃孝陽也到場。萬夏則一直堵在高速上,不斷和我發手機簡訊了解現場情況。現場還有兩位讀者與張棗有過交道,其中一位情不能已,幾度哽咽。

中印作家系列交流也是雜誌這幾年的一個重要嘗試。之前,2009年2月,北島、李陀、歐陽江河、翟永明、格非、西川、沈雙等人去印度,與阿希斯·南地等9位印度作家和詩人進行了交流,歐陽江河的《泰姬陵之淚》便是那一行程的絕妙見證。之後的泰國編輯會上,李陀覺得應該加強中西二元之外的交流,多和日本、埃及、土耳其、俄羅斯等西方之外的文化交流,「繼《烏托邦彼岸之後》,再走一條中國知識分子重新認識文明及自我反省之路。」作為回應,2010年5月,今天雜誌邀請了11位印度詩人、作家和音樂家來中國訪問和交流。2011年,中國作家又再次赴孟買。

印度作家的那次中國行安排了北京西郊卧佛寺和上海兩站。會議進行了兩天,中間休息時就在森森古樹下的院落里聊天,還記得歐陽江河講了關於詩人友情的概念,而李洱講了一個關於狗的馴化和忠誠的故事,被販賣多次的狗已經沒有主人的概念,一點食物加上棍棒就能令之溫順,失去看家護院的職能。這其中隱約著資本和商品對自然萬物的異化。印度作家聽得十分投入,問了很多問題,深有同感。我當時有點奇怪,為什麼作家在一起就喜歡講故事,後來聽說,作家們見面有交換故事的習慣,送對方一個故事,使之進入對方的話境和文化背景,如同一個漂流瓶。而對方也會回贈一個,頗有點投之以瓊瑤還報以李的意思。這也許就是作家之間交流最有趣、最神秘的地方。

2012年,《飄風》專輯面世,成為文化圈和評論界的盛事。自從泰國編輯會之後,這是準備得最長久的一個專輯,其實它不只是雜誌的事,更是幾位作家和詩人對自己的總結和另一段啟程。雜誌出來後,除了讀者的討論之外,李陀覺得評論界應該對此有所反應,在他和劉禾的策劃之下,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全球學術中心組織了一系列的《飄風》專輯討論。那個在四合院槐樹下的聊天,帶著夏日雨點的清涼,一同進入美好的記憶。

這幾年,因為才力不逮,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對今天雜誌未能增輝,反而有所折損。今天雜誌聲名在外,但文學從來不是顯學,而一本被禁止進入母語土地的文學雜誌,更加難以成為主流。但也正因為此,當有人在豆瓣、在微博、在電話里問起怎麼購買今天雜誌,有研究者問如何獲得今天雜誌之前的資料……心裡還是有莫大的安慰。你無法在書店裡看到這本雜誌,也不可能指望它成為大眾話題。但有心人、同道朋友,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出現,以一種曲折的形式表示謝意,讓你真心感受到,唯有好的文學和詩歌才能傳達的人類心靈中最美好可貴的一面。也正因為此,一本雜誌堅持下去的意義才表露無遺。

作者:肖海生

題圖:Stapleton Park near Pontefract Sun,John Atkinson Grimshaw繪

書名:紅狐叢書

主編:北島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紅狐叢書」是一套北島主編的當代國際詩人多語種詩集,彙集各國著名詩人作品,畫出當代世界詩歌的最新版圖,「讓語言和精神的種子在風暴中四海為家」。紅狐叢書依地域分為七輯,內容選自參與歷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的外國詩人作品。

每輯收錄5―10名詩人的選作,儘可能展現當代世界詩歌版圖的全貌。其中既有被譽為「整個東歐世界先鋒詩人代表」的斯洛維尼亞詩人托馬斯·薩拉蒙、日本當代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美國原生態詩人加里·斯奈德、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等;也有在國內並不知名,但在母國的詩歌界卻有著十足分量的詩人,如被視作聶魯達以來最重要的智利詩人勞爾·朱利塔,澳大利亞詩歌界幾乎所有詩人都在閱讀的彼得·明特,以及優秀的阿拉伯語詩人穆罕默德·貝尼斯,等等。每位詩人的作品獨立成冊,同時收入詩人原作與中英雙語譯文。每冊詩集以袖珍小開本的形式出版,便於攜帶閱讀。

*

書名:鏡中叢書

主編:北島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自2010年起,由北島主持的「國際詩人在香港」項目,每年邀請一兩位著名的國際詩人,分別與優秀的譯者合作,除了舉辦詩歌工作坊、朗誦會等一系列詩歌活動,更重要的是,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雙語對照詩集的叢書。到目前為止,已有八位應邀的國際詩人和譯者合作出版了八本詩集,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傳統。這套叢書再從香港到內地,從繁體版到簡體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取名為「鏡中叢書」。按原出版時間順序,包括谷川俊太郎、邁克·帕爾瑪、德拉戈莫申科、蓋瑞·施耐德、阿多尼斯和特朗斯特羅默的六本詩集。

長按二維碼,進入叢書購買頁面

回復「目錄」可獲取往期推送目錄。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資訊均為「今天文學」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出處。

【 網址變更說明 】

《今天》雜誌網站,現更改網址為today1978.com,之前的網址jintian.net從海外仍然可以訪問。

敬請周知。

《今天》雜誌 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文學 的精彩文章:

《今天》,一個故事

TAG:今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