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三顧茅廬而找他隆中對策,他雖有軍事天才死後蜀國仍然敗亡

劉備三顧茅廬而找他隆中對策,他雖有軍事天才死後蜀國仍然敗亡

原標題:劉備三顧茅廬而找他隆中對策,他雖有軍事天才死後蜀國仍然敗亡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提及《出師表》,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仙風道骨的智者形象,他就是諸葛亮,那個在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謀略家。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在南陽卧龍崗長達十年的躬耕生活。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他善計謀、精通兵法、留心世事、常自比管仲、樂毅.在諸葛亮身上有兩個突出的性格特點:1.處事不亂2.忠貞不移,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鞠躬盡粹、死而後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劉備三顧茅廬,其誠心感化了諸葛亮,故答應出山相助。諸葛亮的傳奇人生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諸葛亮的貢獻及才智主要體現在軍事上——出山後,諸葛亮高瞻遠矚,建議劉備避實就虛,向西南發展,佔據荊益二州,三分天下的大計,史稱隆中對策。劉備堅決貫徹「隆中對策」確立的戰略方針,官然如諸葛亮所預測,實現了「三分天下」的鼎力之勢。



他的重要戰役有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七縱七摛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等。 火燒博望坡:


三國前期,曹操勢力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 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 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極。大敗而歸。這可謂是孔明的處女仗、 成名戰,孔明同過他的這一勝仗,使得關羽等人,心悅誠服。


火燒赤壁:

曹操揮戈南下,劉備孫權結盟,共同抗曹。他們與曹軍在赤壁隔江對峙。由於北方士兵不慣水戰,只的用鐵鏈把船連住。諸葛亮發現這一弱點,算好天時後,一夜,讓黃蓋詐降火攻。伴著猛烈的東南風,曹營烈火衝天,孫劉聯軍趁勢發動猛攻。這一戰,是孔明最成功的戰役之一。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無力南下。通過這一戰,孔明名聲大噪,為劉備趁機奪得漢中,取得了立足之地。同時,也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這些戰役,無不凸顯出了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攻於心計、足智多謀,為孔明立下一個絕世奇才的形象。



誠然,他的所作所為也遵照諾言,幫助蜀國在當時站穩腳跟。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鬥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家所熟知的諸葛亮的形象還停留在《三公演義》中,而其中他的形象,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過藝術包裝處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諸葛亮就這樣在羅貫中的筆下,由凡人變成了神,變成了民間百姓樂於接受的神,成為了公認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



倘若撥開披在諸葛亮身上層層華麗的外衣與耀眼奪目的光彩,平心靜氣地審讀三國時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做為謀士、師爺、軍師、丞相的諸葛亮,為輔佐劉備,在血雨腥風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國,戰功赫赫,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你若細讀史書,就可發現諸葛亮也並非為百戰必勝的常勝軍師,戰略與戰術失誤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擊節讚賞、每每稱道的那場空城計之戰,實際上是一場戰略上重大失誤、戰術上僥倖取勝的戰爭範例,倘若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相,引大軍殺入城中,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淪為魏軍的俘虜。空城計之戰,是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險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則又是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戰,皆無功而返,排除天時地利等不利因素,做為三軍統帥的諸葛亮,其失誤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當數蜀國的徹底滅亡。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應付有相當責任的!我們不禁思索責問,蜀國當初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傑出的丞相兼軍師、和幾十萬精兵良將,為何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宏願,最終反到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悲劇結果呢?


諸葛亮當初擬定三足鼎立後,再一統天下的遠大恢宏的戰略理想,最終成為一場空夢,非但沒有統一中原,反到連他親自輔佐創立的蜀國也頃刻間煙飛灰滅,是蜀國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劇!悲劇的發生與昏庸的劉禪不無關係,但諸葛亮身為相父,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劉備白帝城託孤辭世,諸葛亮以相父身份,輔佐幼主劉禪,治理蜀國,此時的諸葛亮雖為相父,實為蜀國不是皇帝的皇帝,攝軍政大權於一身,獨步於蜀國政壇上,縱橫馳騁,頗為得志,失街亭後的自貶,也是做做樣子,權力絲毫未減,仍在蜀國政壇上叱詫風雲,威風不減當年。客觀地看,諸葛亮治理蜀國那些年,把蜀國治理得還是相當不錯的,提高了國力與軍力,政績輝煌卓然。但諸葛亮此時也出現了重大的失誤,埋下了蜀國亡國的禍根——完全忽視了對劉禪從政素質的培養與鍛煉,子不孝,父之過,劉禪日後的腐敗昏庸無能,身為相父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當諸葛亮五丈原突然歸天后,蜀國的權利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真空,歷史把劉禪真正推上了蜀國政治權力舞台中心。劉禪這位昏庸無能只知縱情享樂的一國之君,便開始把蜀國一步步推進了亡國的深淵。蜀國有劉禪這樣胸無大志的昏庸皇帝執掌朝綱,焉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焉能不成為亡國之君?


同時除了軍事,孔明也有比較高的藝術造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迹,必珍玩之」。 就算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在繪畫上,諸葛亮不僅能畫天地、日、月,而且能畫各種建築、車馬、動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繪畫技巧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諸葛亮作畫絕不是出於個人的閒情逸緻,他的繪畫藝術總是為他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服務的。同時,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


諸葛亮的一生忠心耿耿,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說,就連詩聖杜甫也在他的《八陣圖》中說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


實際上的諸葛亮看來也不是什麼軍事天才,失誤很多的。你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