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當青春文學作家走入而立之年:七堇年修訂「少作」,感恩成長

當青春文學作家走入而立之年:七堇年修訂「少作」,感恩成長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1986年生於四川瀘州的七堇年,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是一名大學老師,一人含辛茹苦把她培養成人。父愛的缺失,母親在她身上傾注了全部的心血,給予了毫無保留的愛,同時也有超乎常人的嚴厲。內心敏感細膩的七堇年,有著不同於同齡人的成熟。她一直懷有一顆文學的夢,在「兵荒馬亂」的高中歲月,在別人為高考衝刺而苦苦學習的時候,她利用晚自習時間寫下了一篇篇優美的文章。

2003年下半年,在晚自習上始作《遠鎮》;寒假之前赴上海參加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複賽(此前以《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一文入圍初賽),並以《在路上》一文獲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2004年,高二下學期晚自習上完成《遠鎮》和稍後寫的《燈下夜禱》《薄奠》《流景閑草》等一起收入她的首部隨筆集《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並於2007年11月出版。在這部書中,她用精緻個性的語調氣韻,寫出青春期的叛逆與迷惘,其中有年少歲月的荒誕與無羈,也有美好年華的友情與溫暖,引發大量青少年共鳴,暢銷多時。

10年之後,進入而立之年的七堇年對《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這部「少作」進行了逐章逐節全新修訂,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再版,還收錄曾發表在《最小說》上大受好評的中篇小說《少年殘像》,更加完整呈現那絢美殘酷的青春風景。12月1日,七堇年在成都言幾又書店,舉行了一場讀者分享會。

七堇年

近十年來,七堇年的寫作不斷趨於成熟,小說多次發表於國內頂級文學期刊《收穫》《人民文學》等,並逐步開始涉及編劇、翻譯等領域。她相繼推出了《瀾本嫁衣》《平生歡》等長篇作品。 2018年4月,七堇年出版了自己的第四部長篇小說,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無夢之境》。這個小說故事設定在一個模糊的未來時代,以基因技術、人工智慧、虛擬在線社交的極致為典型特徵。她將重心放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家庭關係的同時,也對技術發展表達了自己的一些憂思。可以看出,七堇年的寫作正努力擺脫過去的青春寫作的痕迹,下筆更加冷靜,感情更加節制,她也正嘗試與過去的影子告別。然而,她並不是以決絕的方式,「新作與青春成長的特色一脈相承,只是站在三十而立的關口,我會對成長有新的反思。」

七堇年乖乖聽母親的話學鋼琴、繪畫等。中學就讀於成都外國語學校。在天津外國語大學本科畢業後進入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獲碩士學位。如今是一位專職作家的七堇年,自言是「避世」的人,早上寫作,下午鍛煉身體,晚上看書、看電影,「簡單的老年人生活」。社交並非她所熱衷的事情。她也很少參加作家的聚會,「其實我日常來往的很多朋友,都是來自其他行業的人。跟他們交流,大家從事的工作不同,反而話題會很有趣。如果同行見同行,很多時候,我不太知道聊些什麼。

隨著80後一代青春文學作家都進入熟年,七堇年也很感恩自己當下擁有的一切,不忌諱年齡,「少年時光本身很好,但沒有任何人能永遠不長大。在寫作上,大部分80後作家沒有局限在某一個類型之下,大家都在各自成長,漸漸成熟、慢慢進步。在生活中,同齡人寫作者都各自深入各自的生活,有的進入大學教書,有的出國,有的結婚生子。我也很滿意我現在的生活。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對生活有了自己的掌控度,寫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值得感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織金城,人世難得一口好鍋
劇不好就棄、IP失靈、行業寒冬……韓志傑 馬中駿 侯鴻亮 蘇曉暢談影視未來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