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

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

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

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地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但現在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的依賴、對於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丈夫繼續被往外推。

母親認為安全感要從孩子身上獲得,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牢靠的、最安全的。

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地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地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

一個沒辦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

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

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

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於對孩子的愛。

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

但其實,每個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最大的危機

是夫妻作為父母分工合作系統的破裂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

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

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讓大家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地思考一下:一個男人為什麼沒辦法執行父親的角色?

難道單純是由於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

當然不是。

應試教育的問題或者工業城市化問題

農業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從父親那裡傳承,比如說木匠是祖輩傳下來的,必須要服從父式教育和管理,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

但是到了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孩子不再需要去父親那兒學習,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父親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應試教育導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親和孩子的交流無從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學習,母親照顧孩子的起居。

還有,就是中國的家庭關係,西方國家夫妻關係是第一關係,所以丈夫和妻子對於孩子之間的距離是等同的。

但中國不同,中國第一關係是親子關係,第二關係才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傳統觀念導致男人遠離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當中,本身父親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傳統意義的家庭。

家長制也是中國的傳統,家長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

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親會不自覺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這是一條邁不過去的溝壑。

男人害怕擔當父親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

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

對於男人影響更大的是情感,因為妻子的情感勢必要轉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會有被忽視感,這種被忽視感與他童年和母親分離的痛苦會產生聯繫,等於放大了他的恐懼。

因為每個人心裏面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創傷和痛苦恐懼,讓他經常在成人的角色與孩子的角色之間轉換。

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

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

系統地看問題,為中國式家庭尋找出路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

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

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你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

問題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

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那麼,她是在浪費生命。

一個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麼,他無法去面對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怎麼去挑戰一個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媽媽的小男孩一樣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該怎麼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家庭恢復些樂趣與和諧。

維護好家庭關係是門技術活兒,要愛得幸福,要先從了解自我、了解伴侶開始,我們需要更多的機會去認識自己,接納彼此,跳出心理怪圈。這次,吳曉波、黃磊、武志紅都推薦的專業心理學者胡慎之,首次在喜馬拉雅開講中國家庭必修課,告訴你中國式家庭的真相是什麼。

知名心理學家,胡慎之深耕關係心理學20年,有著超過15000小時的心理諮詢成果,曾擔任央視、鳳凰衛視節目的特邀心理專家。

口才出色,湖南衛視、米果文化更邀請他成為《奇葩說》、《爸爸去哪兒》、《變形記》等綜藝節目的嘉賓或知識合伙人。

最擅長的就是將最複雜的情愛關係,用最直擊人心的話講透,將最難懂的關係心理學知識,用最有趣的方法傳遞給大家。

這次,他經過3000小時的反覆打磨,從原生家庭入手,剖析10個典型中國家庭的內在關係模式和16種家庭衝突的心理真相,120節課為你分析你的親密關係的健康程度,追擊愛情痛點:

- 幫助你了解自己和伴侶,躲避情感雷區

- 放下感情中的偏執與過度焦慮,不做愛情的「加害者」或「施害者」

- 擺脫關係黑洞,學會情緒管理

- 改善與伴侶之間的關係,掌握修復關係的方法

- 在感情重獲自尊與自信,保持熱戀期

- 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告別冷戰和爭吵

- 從原生家庭地角度出發,幫你識別渣男渣女,告別傷害

海報掃碼,

立刻限時5折搶購胡慎之的家庭課。

每天8毛錢,

讓你收割最幸福的家庭關係,

擁抱所愛之人,

擺脫童年傷痛,

掌握人生主動權,

從這門課開始!

心動不如行動,

立刻掃碼搶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第三者發來和老公的親密照:別讓容忍,毀掉你的婚姻!
當代親密關係:名義上是夫妻,實際上是「鄰居」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