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雪龍船越走越晃?即將與「魔鬼」西風帶相遇

雪龍船越走越晃?即將與「魔鬼」西風帶相遇

編者按:雪龍船已經靠港霍巴特碼頭了,開始了緊張的上貨工作。見到了 Michael 教授,暢聊了1個多小時。按照內陸隊「規矩」,商老師請大家吃了頓海鮮大餐。

澳大利亞居然有西安餐廳,內陸隊一行人去吃了肉夾饃,還去看了霍巴特歷史悠久的景點。該繼續往南走了,船越來越晃了,卻不影響大家打牌的雅興,一起來看看吧~

2018.11.17

雪龍船一早就靠了碼頭,有了信號,大家都在跟家人聯繫。按照隊里的要求,要等到上貨的工作完成了,才能下船。

圖註:雪龍船停靠在霍巴特碼頭

Michael 一大早就到船上來了,無論雪龍船停哪裡,他每年都到。跟他簡單聊了一下,就請他先回旅館,等我們工作完了,再去找他。

生活物資先到碼頭。所有隊員從碼頭的船舷邊一直排到底層的倉庫,建立了一條人工傳送帶。幾噸的物資,不到一個小時就安置完畢。碼頭工人看得目瞪口呆。我猜他們可能不只是感嘆速度,可能還不理解為什麼船上所有的人都一起工作。

完成工作,吃了午飯,大家輕輕鬆鬆進城補給自己的個人物品。中午還來了一批新隊友,他們是乘飛機來會合的,包括我們的大廚宋雷軍(東航美心食品)。

我和胡工去找 Michael,跟他聊了1個多小時,把 PLATO-A 的手冊和一些細節又溝通了一下。到了現場,還要跟他聯繫很多。

按照內陸的「規矩」,晚上我要請大家吃大餐。想吃牛排,盧書記找了附近一家,座位已經訂滿了;旁邊一家海鮮的也沒有座位了。我們就沿著海邊往南走,到了另一個碼頭有個叫 Mures 的海鮮餐廳,不是很正式的大餐,要點餐,等叫號自取,但大家也顧不上那麼多了。

趕上是周末,人多。我們十幾個人擠在一個8人的長桌子上。除了三文魚、扇貝和生蚝,其他基本都是油炸,食材都被糟蹋了。大家相約,回上海要再去吃臨行前那個海鮮餐廳,其他都不要,就只點那個一米大盤子的海鮮拼盤。臨行前一天是東大魏老師(魏海坤,第27次崑崙隊)給內陸隊餞行的。

按科考隊要求,晚上8點半之前必須回船。我們大家一起回來的,所以也不用清點人數了。

科考物資設備由碼頭負責上船,船上水手安置,陸續弄了一天。Michael 的兩個大木箱被妥妥安放在三層甲板上了。

圖註:紅藍白雨布下就是天文科考物資

晚上,我們最後一個隊友康世昌歸隊,他是第35次科考陸基首席科學家,來自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老隊長說過,小康在野外工作也是把好手。至此,崑崙隊全部人員到齊了,10個在船上,5個已經在中山站了。

2018.11.18

早上9點,澳大利亞海關在船上核驗全體人員,耽誤了一些時間。之後大家自由活動。霍巴特不大,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再成群結隊地出行。

我和思宇、哲超一起去買了點東西。盧書記在群里通知,康首席中午請大家吃牛排,後來發現昨天那家餐廳晚上6點才開門。他們轉戰城裡,就改吃肉夾饃了。我開始以為是說漢堡,後來看晒圖,才知道真有一家西安餐廳。我們3個不想跑了,就搜了一家牛排店,要了瓶紅酒,小資了一把。

之後,我們就沿海邊走,爬到 Battery Point 看了一下。那裡是霍巴特有歷史的地方,現在還有很多老房子,都住著人,種了很多花,很安靜漂亮。

霍巴特在澳大利亞的最南端,所以,也是通往南極的門戶之一。挪威船長和探險家阿蒙森(Roald Amundson)1911年12月14日帶隊第一個到達南極點後,返回的港口就是霍巴特。另一個晚了一個月(1912.1.17)到達南極點的,是英國海軍探險家斯科特(Robert Scott)帶領的隊伍,不幸的是,他們返程都在南極遇難了。

圖註:碼頭附近塔斯馬尼亞大學南極和南大洋研究所的阿蒙森雕像

港口邊還有一個小博物館叫「莫森的小屋」,是紀念澳大利亞第一個南極探險家 Douglas Mawson 和他的18人隊伍的。他們1911年12月2日就是從這個地方出發的。

圖註:莫森的小屋

下午4點必須返船。甲板上都是拿著電話的隊友,與家人視頻的聲音不絕於耳。雪龍船6點準時離港,有兩艘拖船分別在船頭和船尾幫著雪龍船離開碼頭。Michael 說他在岸邊送行,發來了岸上拍的照片。

圖註:雪龍船離開霍巴特港(Michael Ashley提供)

船確實越走晃得越厲害。我晚上去看一下隊友,發現他們竟然都在3樓活動室摜蛋(打牌),還有幾個旁觀指點的,人手一罐自己補給的團建飲品。屋裡除了崑崙隊的,就是哲超躺在椅子上。

從上海出發不久就吐了的西藏吳醫生也精神抖擻,大家說是團建治好了他的暈船,現在正在治療哲超。宋大廚也很快又融入到團建的隊伍中了,大家夏天在西藏訓練時都認識。

崑崙隊的全都活蹦亂跳,連思宇都在走廊轉悠(思宇是這次考察隊年齡最小的隊員,上次信息有誤)。他跟馬斌(國台)和徐進都是隊友。據說,他在第33次隊的去程時吐得爬不起床。現在這場景不感慨一下真有點對不起大家。

崑崙隊的團建已經小有名氣,雖然就是聚會,但實際效果就是團隊建設,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既能互相了解,也能加深感情,為後面冰蓋上8人一個艙,一起摸爬滾打的幾個月做準備。盧書記功不可沒!

月亮很亮。今天往西南,夜裡回到東9時區。

日記作者

商朝暉,國家天文台南極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崑崙隊隊長。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關於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的聲明
周忠和:今天的科學共同體有怎樣的社會責任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