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揭開文物修復師工作的神秘面紗,聽說他們需要"文」"武「雙全!

揭開文物修復師工作的神秘面紗,聽說他們需要"文」"武「雙全!

陝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了《「孰制匠之」文物修復特展》,向公眾展示了文物三維信息採集、文物保護修復過程。

「科技+文物修復」的新概念、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興趣,是陝西歷史博物館對文物修復工作的一次嘗試和探索。

文物修復從後院搬到展廳放大公眾關注度

陝西是我國文物大省,擁有眾多國寶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早就是中華文化的靚麗名片。館內文物琳琅滿目、美崙美奐,讓海內外觀眾為之讚歎。

揭開文物修復師工作的神秘面紗,聽說他們需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修復師用三維建模法修復木佛像文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評定的全國文物保護22家優質服務單位之一,雄厚的文物修復實力享譽國際,創造過一個又一個文物保護修復奇蹟,贏得國內文保單位很高口碑。目前陝西歷史博物館有文物修復人員50名,修復室、實驗室面積超過1500平米,多年來完成了館內外大量的文物修復任務。

陝西歷史博物館自從1987年就開展了文物修復工作,文保工作經歷了從「搶救性修復」到「科學認知」再到「預防性保護理念全面貫徹」的過程,近年逐漸建立起「修復、研究、預防」三位一體的文物保護體系。

據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白璐介紹,隨著近年來大眾對於文物保護及修復工作關注度的提高,觀眾來博物館參觀,不僅想了解陳列在展廳的文物自身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價值外,還特別關注文物修復工作的過程、故事。

陝西歷史博物館從2018年2月春節長假開始,在觀眾展覽區開闢了專門的場所,建起了一個面向觀眾常年開放的透明文物修復室,向觀眾展示不同類別、不同材質文物的修復過程,把文物保護的理念、過程展示給觀眾,讓觀眾從精細、精湛的文物修復方法和技藝,感受文物保護修復的艱辛、匠心,撩開文物修復的神秘面紗,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亮」起來。

新技術新材料介入文物修復工作如虎添翼

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室面積130平方米,作為集中展示館藏文物保護修復過程的空間,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季」展覽工作。

展覽共分四個單元,從書畫、金屬、陶瓷、雜項這四個方面分別展示文物修復技術,全方位展示文物保護的理念,博物館「文物修復季特展」第三季度展覽「孰制匠之」展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觀眾駐足。

揭開文物修復師工作的神秘面紗,聽說他們需要

修復師通過三維建模方法修復文物

新技術的介入讓文物修復工作如虎添翼,以往需要文物修復工作者花費10天時間建造模型的工作,現在藉助三維掃描技術1天即可完成。陝西歷史博物館自2011年引入了三維掃描與3D列印技術至今,一直在推行文物實體修復和虛擬修復並行的實踐,展覽、展室在實物、實境向公眾開放、明示,讓公眾近距離感受新技術、新材料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的威力、效用。

人才緊缺後繼乏人是文物修復短板

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讓文物「起死回生」「健康無虞」「修舊如舊」,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文保人、文博人的堅守、匠心。

揭開文物修復師工作的神秘面紗,聽說他們需要

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高百峰從事文物修復工作30餘年,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的這些年,從他一個人挑大樑帶頭開展修復工作到如今陝西歷史博物館共有40餘名修復師一起工作,高白峰已經成為年輕修復師口中技藝了得、經驗豐富的「老匠人」。高白峰說,目前來看,無論是文物修復工作還是預防性保護工作,都存在人才短缺的問題。

高百峰介紹,目前陝西歷史博物館內的文物修復工作,還是由老師傅挑大樑,傳、幫、帶年輕修復師。年輕修復師既要熟悉保護修復理論知識,又要擅長實踐操作。要想讓年輕修復師兼備這兩種能力,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文物修復工作具有複雜性和特殊性、「手工」操作為主的職業背景,面對大量需要修復的國寶、文物,迫切需要修復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文」「武」兼備。高百峰帶過的學生中就有因為承受不了工作壓力而選擇了轉行。

楊文宗說,國家對於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視以及目前在全社會提倡的「工匠精神」,對於文物修復事業和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的推進大有裨益。而這兩項工作作為盤活館藏文物資源、讓文物更好的「活」起來的基礎,有賴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推進,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任重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關之琳親自佩戴,109克拉的克什米爾藍寶石項鏈再創世界紀錄!
乾貨盤點|文玩市場變化莫測,收藏哪些才能跑贏GDP?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