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在戰場上 為什麼有些上過軍校的將領 反倒不如不識字的泥腿子將軍

在戰場上 為什麼有些上過軍校的將領 反倒不如不識字的泥腿子將軍

原標題:在戰場上 為什麼有些上過軍校的將領 反倒不如不識字的泥腿子將軍


看過《亮劍》的都知道,出身草根的李雲龍和出身正統軍校的楚雲飛雖然是兩個不同陣營的表率,但是卻因為彼此的能力、人品而惺惺相惜,戰場上,兩人也是勢均力敵,很多人可能就奇怪了,明明李雲龍大字不識,為什麼還能跟楚雲飛這種上過軍校的將領勢均力敵呢?


由此小編想到真正戰爭時期會發生這種事情嗎?抗日戰爭時期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這種「天生會打仗的把念過軍校的高材生打敗」的事情,戰爭史是屢次發生的。


抗日時期,共軍高層都是人中龍風,象毛澤東,蔡和森等人,不是書讀的多,就是從軍校出來的,並非大字不識。所以,在高層軍政領導的文化水平上,我們黨的隊伍自誕生起就不比別人差,甚至不乏有高級知識分子。


當然,在初期,隊伍中的知識分子朋友就發現問題並非那麼簡單,他們自然明白知識對一支隊伍而言意味著什麼,但他們更清楚的是,革命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並非知識分子一家的事情。然而很不幸,他們發現在那個時代,他們所在的中國,獲取知識對於平民來說實在是太奢侈了


在這種情況下,接受教育就意味著脫離生產,意味著要另外支出一筆教育投資。然而佔據最大人口比例的工農群體,他們肩上被強加的重擔與微薄的收入顯然不會允許他們那樣做,否則將徹底喪失生活來源。這樣一來,在民國時期,中國人口識字率甚至還不到10%,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能作為一句空泛到不能再空泛的口號存在了。儘管自清亡以來,民國政府也不斷嘗試在各地推行義務教育,但除少數地區有所起色外,總體上磕磕絆絆,阻力甚多,到頭來杯水車薪,並無力扭轉全國知識普及匱乏的頹勢。



基於這一點,不由想到很多影視作品中提及國民黨士兵,便是人均知識分子,至少談吐得當,行文措辭不甚費力,和粗人沒什麼關係,而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則必須是全員「泥腿子」。然而那個年代的國民受教育狀況告訴我們,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其實這是個挺令人無奈的事情,畢竟,民國時期教育資源匱乏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那是由上千年封建時代積攢的舊弊病同一系列或內在,或外來的新難題交織、沖盪而成的產物,本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然而,畏難從來就不是共產黨人的性格,何況他們深知,沒有文化的團隊,只憑一腔熱血,就算再神勇也很難走太遠,更何況,他們要拉起的團隊,人數在理論上佔據了全國人口絕大部分。


那一刻,沒有誰比年輕的中國共產黨能更加深刻的體會「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了。


那麼,怎麼才能在一群基礎為零連字都不識的大老粗中實現基本的文化普及呢?這好辦——沒有基礎,那就從基礎做起,不識字,就從認最簡單的字教起,從無到有,必然要先邁開這一步。


沒時間怎麼辦?這種時候,就必須要想出一套解決方案,讓隊伍里文化水平較低的同志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還不能耽誤日常的生產和軍事訓練活動。這一點上我們黨還真有自己的辦法,畢竟黨的組織管理能力有目共睹,最擅長的就是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既然不能停下手上的工作,那就在工作之餘開展文化教育嘛!


而到了中央蘇區時代,這種利用勞動之餘開展文化補習的教育形式就更加普及了——根據地剛建立的時候,處境艱難,經濟文化發展處於窘境之中,文盲率高達90% 。針對這種情況,一場如火如荼的掃盲運動隨即展開。


我們不否認,在二十多年的武裝鬥爭中,我們的人民軍隊里確實產生了一大批從士兵走出的「草根將軍」,但他們絕對不會如影視作品那樣不識字。他們或許沒有什麼正規的文憑,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頭腦被混沌所佔據。因此我們的軍隊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


部隊是個大熔爐,部隊是個大學校。


事情就是這麼有趣,當年一度被認為是全員老粗的人民軍隊,其實是自帶文化基礎的。

而同時期的國民黨軍隊表現如何呢?


首先我們承認,國民黨軍隊里絕對有高素質人才,而且很多,譬如青年軍、稅警團、南洋志願華僑等,都是由知識分子組成的部隊,就算後來體量更大的74師,人均文憑也在小學高年級以上。



然而問題在於,將這些高素質團隊單獨拿出來看尚可稱道,倘若置於全中國這樣一種格局之下,就顯得有些杯水車薪了,而出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人們往往只將這部分高素質團隊的水平視作國民黨軍隊的全體水平,並由此產生疑惑——這樣卓越超然的隊伍憑什麼就搞不過走「土味」路線的人民軍隊呢?其實他們不知道,國民黨軍隊里的大多數人,其實既不卓越,也不超然,甚至玩得一手爛操作。


這就要從更早些年說起了:清代滅亡以後,中國隨即陷入了軍閥混戰的混亂局面,各路豪強或擴張地盤,或保存實力,一輪又一輪政治洗牌讓那些都統和大帥們應接不暇,哪有功夫顧及教育這種百年大計呢?但仗還是要繼續打的,如此,原本安穩生活的老百姓們顯然就成了軍閥們廉價的兵源。一切順利的時候,尚且可以開出管頓飽飯這樣的條件招募百姓參軍打仗,倘若戰事吃緊,那就真講究不得了,他們往往會採用最直接也是最粗暴的方法——抓壯丁。在那些軍閥們看來,在勢力爭奪中保護好自己的利益並攫取更多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而所轄的人民不過是這種利益中的一部分,必要時可以拿來投資,哪會管人民樂不樂意。再說,實在有人不樂意的話,還可以靠子彈逼你就範。至於搞文化普及?很抱歉,不存在的,你們肯為我賣命就行了。


基礎教育跟不上,整體文化素養也就跟不上,複雜信息就無法通達,政策就無法貫徹,隨之帶來的是訓練成效低,作戰事倍功半,加之大批國民黨軍隊中依舊保留著舊軍閥習氣,官兵平等無從談起,就更難以形成強凝聚力。這樣的軍隊,遇上強敵,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近代的革命與其說是泥腿子打敗正規軍事人才,不如說成是「本土知識分子」打敗「洋化知識分子」更合適。


原創聲明:本文系橄欖情愫團隊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橄欖情愫 的精彩文章:

全球四代機 五代機數量有幾多架 戰鬥力如何

TAG:橄欖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