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的遠去……

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的遠去……

夜讀《南渡北歸》,讓我感到更深的寒意。

暖氣散發的是陣陣溫暖,心裡湧出的卻是冰冰的寒涼,沒有一點溫熱的感覺。

《南渡北歸》,講的正是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在歷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決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後,各自命運的遭遇和劇變。

《南渡北歸》,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系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

01

1949年,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蔣介石劃江而治的幻想徹底破滅,中國開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這一年,毛給中國知識分子的未來命運畫了一條深刻的分界線。

這一年,有些知識分子留在了大陸,有些知識分子去了台灣;之後,又有很多知識分子響應黨的號召,自世界各地回國建設新中國,只有少數知識分子堅守國外的陣地。

回望歷史,有時如夢一般,真實與假設難辨真偽,清晰與模糊交替出現。

02

1951年7月,正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士學位的巫寧坤接到國內急電,請他回國到燕京大任教,他隨即中斷學業回國。

當時正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員和講師的李政道前往送行。巫寧坤突然問李政道:你為何不回國工作?

李笑著說:我不太適合。

此後的1957年,巫寧坤被打成右派,受盡迫害。同一年,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8年後,二人再度相會。

此時,李政道是中國政要迎接的貴賓,巫寧坤是剛從牛棚放出來內部控制的「牛鬼蛇神」。

當時,巫寧坤正回京辦理「右派改正」手續,偶然從報紙上看到「愛國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博士」從美國回來講學的消息,便跑到北京飯店國賓館看望老同學。

相見匆匆數言,臨別時,巫寧坤忽發奇想,如果當年是他送李政道回國任教,結果會怎樣呢?

歷史不能假設,歷史只能總結。

為了對民國及1949年後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有一個更直觀的印象,我們選擇一些具體的人和事,更能把歷史的真實面目看得更加清楚。

03

吳晗與胡適:師生的殊途

吳晗是著名的明史專家。

1948年11月底,時為清華教授,秘密潛入解放區等待出任高官的吳晗,派人找到胡適,讓胡適留下,不要跟著國民黨亂跑找死。

當時這邊許諾,讓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兼任北京圖書館館長。

胡適斬釘截鐵地給來人以著名的三句話拒絕了,哪三句著名的話呢?這裡不說了,大家可以自行查證。

胡適南行之後,曾多次對人說,吳晗可惜,走錯了路。

他這樣說,是因為吳晗曾經是他的得意弟子,他不願看著吳晗從此走上不歸路。

吳晗隨後以接收大員的身份,掌控了北大、清華。

意氣風發時,越發認為胡適是典型的狗坐轎子,不識抬舉,是真正的「走錯了路」。

師生都認為對方走錯了路,其實,沒有誰對誰錯,每條路都有他的不確定性,特定的年代也有特定年代的局限和歷史環境。

本文不以當時的事例映射當下,畢竟時代在進步,國家在發展,只想以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來警醒後人,對社會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

對這一對師生,歷史是這樣記錄的:

1948年底,胡適離京南行後,受蔣委託,以私人身份赴美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一做,就是10年。

蔣政權逃離大陸後,胡適在美自謀生路。

這麼大一個知識分子,與其他人一樣,填表求職,買米買面,其間苦痛,不足為外人道也。

1957年,蔣介石親請胡適回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離美赴台。

1962年,當吳晗在北京副市長任上時,胡適在台北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一時,台灣大慟,蔣介石為之親挽: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

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只會打麻將的小腳太太江冬秀看著如此壯觀浩瀚,涌動不息的人潮,對長子胡祖望說: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這份上,不容易啊。

台灣人所以會對胡適先生有這樣的情懷,是因為49年前後,當時所有重要的知識分子要麼就留在大陸,要麼就流亡海外。

傅斯年主持台灣大學時,連教師都招不夠,還是用從大陸史語所跟過來的研究員們當教授才解決了當時的困難。

所以,以胡適當時的地位,在台灣非常困難的時候,願意回台灣擔任這個職務,主持中央研究院,台灣的老百姓從心裡覺得胡先生是認同我們的,來支持我們的,對他非常感激。

那種感激之情確實是發自內心的。

吳晗有一個革命的老婆叫袁震,袁是中共早期黨員,是一個思想極激進,身體極虛弱的女人。

吳和袁是姐弟戀,吳對袁的愛情,確實純之又純,因為袁震身體的緣故,據說連夫妻生活都是沒有的。

這樣的愛情感動了當時的許多人。

在西南聯大教書時,正處於八年抗戰最艱苦的時段。

作為教授,吳晗與他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其他教授一樣,過著貧病不堪的生活。

自此時起,吳的人生道路,開始由袁震引領,為黨開始工作並出了大力。

後來的結果是,文革期間,吳晗因《海瑞罷官》開始受到批鬥。

繼而又挖掘出建國前他寫給老師胡適的信,這就變得更加嚴重了。

妻子袁震也跟著被揪斗。

69年春,袁震因病被允許自勞改隊回家看病。

當晚,住在同院的萬里送來一碗紅豆粥以示慰問。

想不到,這碗粥竟成為袁震最後的晚餐。

身體早已跨掉的袁震,當晚被只有10歲的養子和養女用平板車拉到醫院,醫院因其身份拒絕搶救。

凌晨,躺在醫院大廳冰冷水泥地上的袁震撒手歸天。

死時,兩眼半睜,死不瞑目。

新中國成立後,吳晗煥然一新。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就是他那段時間的寫照。

1956年,吳晗找郭沫若、茅盾、鄧拓等人,聯名上書周恩來,要求挖掘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的永樂皇帝陵——長陵。

很多專家堅決反對發掘行動,但是那時吳晗風頭正健,時常出入毛主席的書房,最後決定拿出個定陵讓吳晗「試掘」,長陵才算保存下來。

發掘定陵是吳晗一生最大的敗筆。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真是一句辛辣的讖語,吳晗一生沒有親生子女,他後來種種不詳的遭遇,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

1966年「文革」開始後,吳晗也沒能逃脫「文革」的狂飈,其與胡適的書信,成為其投靠胡適的死證。

他數次被迫跪在地上接受批鬥,受盡羞辱:在關押期間,他的頭髮被拔光,胸部被打得積血,69年10月,吳晗被斗死。

死前未能見養子養女一眼,只留下一條滿是血跡的褲子。

胡、吳師生的道路選擇不是個例。

那時,選擇離開的必經過深思熟慮。

留下如能相安無事,誰願選擇顛沛流離,最終歸骨于田橫之島。

例如胡適、傅斯年、梅貽琦、錢穆、梁實秋等人。

選擇留下的,當時其實已經左傾,他們或者對國民政府徹底失望,或者對新政權抱極大的熱情與期待。

例如吳晗、馮友蘭、陶孟和及後來大批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只是沒過幾年,夢想就被擊得粉碎。

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何以走到這一步?當時政治的原因我們不去談它,從知識分子自身的思想和行為來進行討論,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依然只能靠別人恩賜而無法自己掌握。

04

陳寅恪:誰的骨頭最硬

陳寅恪,自早年起留學日本、歐洲、美國等國家長達13年,精通多種語言。

陳先生讀書只為知識,不為學位。雖學富五車,卻無一張文憑。

上世紀20年代中期,清華大學開辦國學研究所時,梁啟超向校長曹雲祥舉薦他。

曹校長覺得陳寅恪無「名望」、無「博士」、無「著作」,是「三無學者」,梁啟超說我梁某人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幾百字有價值。

清華不請,國外的大學就一定要請了。

曹校長一聽,趕快聘請。

35歲時,陳寅恪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一起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1948年底, 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之時,陳寅恪雖然與胡適一起離京南飛,卻因了種種際遇留在大陸而未去台灣。

有一種說法,陳初時並未受到中共的關注。

1949年底,毛澤東第一次訪蘇為斯大林祝壽時,斯大林突然問起陳寅恪,以示關心,因斯的著作《論中國革命問題》引用了陳的文字。

毛當時並不知道這位著名教授的下落,回國查訪,才知道他留在了廣東嶺南大學。

陳寅恪因其學問廣博,在史學界的地位如泰山北斗。

50年代初,中央一再邀請陳寅恪赴京擔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但屢被陳拒絕而不得其職。

但陳真正讓當世及後世學者高山仰止的乃是其堅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高貴品格。

陳曾向北京方面提出兩條要求: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參加學習政治;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這氣勢夠強的,這骨頭夠硬的。

毛在40年代曾評價魯迅,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

然而奇特的是,1957年反右期間,毛在上海小住,羅稷南先生曾向毛提出一個問題:要是魯迅今天還活著,他可能會怎樣?

毛沉思後回答:以我估計,(魯迅)要麼關在牢里還要繼續寫,要麼他識大體不做聲。

魯迅已死,寅恪尚存。我認為陳先生的骨頭才真正是最硬的。

「文革」爆發後,雙目已盲,渾身是病的陳寅恪工資停發,存款凍結。以中山大學「特號反動權威」被批鬥。

1967年夏,因妻子唐篔屢被「革命者」亂拳打倒,被折磨得心臟病發作,生命垂危。陳寅恪擔心妻子先他而去,憐夫人之悲苦,嘆命運之不公,心懷無盡的怨憤與痛楚,預先寫下一副輓聯:

涕泣對牛衣,卌載都成斷腸史;

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

1969年,時已80高齡奄奄一息的陳寅恪,被趕出家門。10月,終銜冤負屈而去。

一代巨儒,含恨逝去。

骨頭硬如陳寅恪者結局如斯,骨頭軟的結果如何?

說馮友蘭吧。

從馮友蘭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讀書,雖然可以使人有知識,但不一定能使人有胸懷;雖能使人知榮辱,但不一定使人有勇氣,也不一定使人有骨氣。

有些知識分子,看上去挺高,其實不如一個普通老百姓。

在這樣悲慘的情況下,以氣節來求全如馮友蘭等知識分子,實在無異逼人做烈士。

但我想,在這樣的時代,即便做不了英雄,也不必去做了幫凶。這也是一種氣節!

05

梁思成與林徽因:

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祖國

世人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大多是因為林與徐志摩,與金岳霖的種種傳說和緋聞。

但梁、林真正對社會的貢獻卻是其對中國建築史和中國建築藝術的總結與發揚。

梁思成在其《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前言中曾滿含深情地寫道:……沒有她(林徽因)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1948年12月,解放軍進駐清華園,進逼北京城。

有一件事讓梁、林出乎意外又心存感動。

幾位解放軍代表來到梁家,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地圖上標明北京需要保護的古建築與文物存放地點,以便在攻城中加以保護。

由此,梁、林夫婦自願留在了清華園。

才女林徽因設計了國徽,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1955年,因病去世。

林徽因去世的當夜,曾有話要到梁思成說,卻被護士以夜深為由拒絕,遂成終生遺憾。

林的早逝,是上帝對他的眷愛,是不幸中的大幸。

但即便如此,梁思成為其設計的墓碑在文革期間還是被清華的紅衛兵砸毀。

如果活著,等待她的,不知是何等悲慘的命運。

一個設計了國徽,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的人,卻失去了丈夫為自己設計的墓碑,人若有靈,不知林徽因會做何想!

但梁思成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文革」爆發後,梁思成被造反派打成與彭真一夥的「反動分子、混進黨內的大右派、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鬥。

後又以「國民黨潛伏特務」的罪名與外界隔離。

梁思成本來身體就不好,二十歲出頭時因為追求林徽因遭遇車禍,從三十二三歲時起,上半身就箍著鋼架子。

一身是病,虛弱到不能站立和走動的梁思成,每到斗鬼會時,都要坐在一輛全清華最破的手推車上接受批鬥。

每次斗完,梁都如死人一樣長時間緩不過氣來。

他曾經絕望地對家人說:抗戰八年,我跋山涉水,先長沙,後昆明,再李庄。面對飢餓與疾病,我過關斬將,終於迎來了勝利之日。現在看來,我是過不了「文革」這一關了。

他一語成讖,不幸而言中。1972年1月,一代建築學宗師溘然長逝。

梁家其實是兩代悲劇。

梁任公的一生,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當其時也,縱橫捭合,是大劇,正劇。任公是大學者,大英雄,青史留名,又頗得善終,怎麼能是悲劇?

梁思成的前半生,特別是抗戰前,生活,學術風生水起。

北京著名的「太太的客廳」,他是男主人。

抗戰期間,自北京而長沙、昆明、李庄,都是因了戰爭的緣故。當時抗戰情勢危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過程極為艱難。

知識分子得蔣公護佑,難則難矣,但多為生活之難,而非心靈之難,思想之難。

中國讀書的種子和未來的希望得以保存。

所以,這段時間,不是悲劇,不是苦劇,是全民抗戰的歷史大劇。

抗戰勝利,內戰開始,梁家的悲劇自序幕始,到落幕終,結果已為世人所見。讓人不勝唏噓之至。

突然就想起一句詩來: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06

《南渡北歸》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及到的人物也幾乎囊括了20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所有大師級人物。

書中寫到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苦心經營大學的梅貽琦,亦官亦學的傅斯年,三百年得以一見的史學大家陳寅恪;外交學者胡適,建築學家梁思成,革命鬥士聞一多,數學家華羅庚,生物學家童第周……

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這套書盡量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描繪當年的歷史,我們至今不能全面反思「文革」,令人尤為痛心。

作者的文筆也很好,很好看,可以學習歷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國,我們老百姓最起碼可以做個明白人

「也許是年齡與時代的原因,讀《南渡北歸》第三部更有味道,欲哭無淚。當「南渡殘生夢獨多」和「北歸殘夢終成空」時,歷史還原了真相。

同為天涯兩岸的民族各自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卻隔不斷血脈相連的相思之情。」

ps:自上次賣斷貨後,不少讀者後台留言求購《南渡北歸》簽名版。為此,書房團隊幾經周折,終於得到岳南先生限量親筆簽名版《南渡北歸》,數量有限僅12套。別讓人生留遺憾,趕緊下單購買吧!書房菌承諾18點之前購買的均當天發貨,18點之後購買的第二天發貨。

《南渡北歸》

限量簽名版(僅12套

原價229元,書房特價180元

點擊小程序,立即購買

(套裝內含親筆簽名、私章鈐印及手繪大師藏書票!)

07

眾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薦

莫言楊振寧、張鳴、李國慶、李存葆、朱向前、張志忠、刑軍紀、徐貴祥、王久辛、趙琪、李炳銀、王良瑛、彭學明、張頤武、何亮亮等聯袂推薦。

楊振寧感言:這個書很不錯,寫了那麼多人,那麼多事,注釋那麼多,不容易。我經歷了那個時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這部書之後才知道。

比如書中說的饒毓泰、葉企孫,他們都是我那個時侯的老師。在西南聯大大三的時候,熱學是跟葉企孫念的,光學是跟饒毓泰念的,他們兩個人後來在中國大陸生命際遇很困難的時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稱讚。

莫言感嘆:《南渡北歸》有豐富的文史價值。那個時代的大師了不起,令人敬仰。

這套書新增加十二萬字增訂內容,首次披露台灣中研院大量珍貴史料、照片,增加大量親歷者採訪資料,如曾氏家族後人、劉文典等大師後人親述。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書中很多內容極為敏感,不便顯示在公眾號,本文僅選擇部分內容作為引子,整部書才是必讀之精華。

《南渡北歸》限量簽名版

僅12套

套裝內含親筆簽名、私章鈐印及手繪大師藏書票!

原價229元,書房特價180元

點擊小程序,立即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八國聯軍打進紫禁城時,百姓夾道歡迎的消息屬實嗎?為什麼?
民間俗語:「男怕摸頭,女怕摸腰」,這兩地方摸不得,有何講究?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