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9000多萬噸的進口市場緣何沒有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立足之地

9000多萬噸的進口市場緣何沒有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立足之地

原標題:9000多萬噸的進口市場緣何沒有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立足之地


近段時間,東北及內蒙古地區的2018年度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陸續進入發放階段,儘管今年的大豆生產者補貼普遍是玉米的兩倍以上,讓不少農戶腹誹不已,但從補貼的實際效果來看,恐與預期仍存在較大差距。


320元大豆補貼使得大豆與玉米畝效益基本持平

根據黑龍江公布的生產者補貼標準顯示,今年黑龍江的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為320元/畝,而玉米生產者補貼則僅有25元/畝。



儘管兩者之間的差距巨大,但根據每日糧油實際監測的數據來看,加上補貼之後,大豆和玉米的實際種植效益仍處於持平狀態!


據悉,目前黑龍江地區大豆收購價格在1.7-1.8元之間,而玉米的收購價格則位於0.8-0.9元之間,兩者之間的畝收入均在1000元左右(未扣除種植成本)。

與玉米的火爆行情相比,大豆收購市場顯得有點冷清


雖然有高額的補貼,但大豆種植效益依舊未能完勝玉米,相反,在收購市場,大豆種植者的變現能力更是和玉米市場沒法比。


據悉,今年以來,為了提高玉米的收購進度,從東北到華北,玉米收購企業持續上調收購價格,各地形成搶糧收購的行情。



反觀大豆,在2017年某大型企業給出的收購價格是1.9元,隨後調低至1.85元,而今年該企業下屬單位前期是1.85元,後期逐漸調低至1.83、1.81元,而且屬於限量收購。

據來自官方數據顯示,截止11月25日,黑龍江、山東等11個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2085萬噸,同比減少419萬噸。黑龍江等7個主產區累計收購大豆102萬噸,同比減少59萬噸。所不同的是,一個是因為農戶惜售,一個則是無處可銷。


9000多萬噸的進口市場緣何沒有國產大豆立足之地


從全國的大豆消費市場靠量,目前我國大豆年進口量突破9000萬噸,年大豆需求預計在1.2億噸以上,但在這個龐大需求市場下,國產大豆卻並未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大豆用途來看,大豆主要分油用和食用兩大部分。其中,在油用大豆領域,由於進口大豆存在價格低、糧源穩定等因素,早已將國產大豆擠出主流市場。

而在食品領域,儘管各方都認為食用是國產非轉大豆的主要出路,但從目前進出口市場而言,我們國產大豆出口市場愈來愈窄,而質量尚不如國產大豆的俄羅斯大豆目前在國內港口分銷價格都比東北國產大豆要貴些。


與口碑相比誰來為國產大豆買單


儘管,目前從網路上來看,力挺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聲音很大,但在實際的市場中,國產大豆的生存空間卻越來越低。


在當前國產大豆消費市場,不但缺失相關的產業標準體系建設,亦沒有頂尖的企業為市場帶來需求驅動,而一直宣城「非轉基因大豆的堅守者」的九三,至少在目前看來,還難以擔起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發展的大旗。


由於需求市場受限,也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效率帶來了負面影響,從東北主管部門到科研機構,再到企業,除了要補貼,還是要補貼——年年補,年年發展不起來!


市場的東西能否返還給市場


至少,從目前來看,國產非轉基因大豆還是有市場的,包括日本、歐盟等國家,基本都是限制轉基因食品的。



但我們的大豆產業能越發展產量越小,除了客觀的市場因素外,無外乎就是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發展的模式,或者說,我們高估了當前階段非轉基因大豆的市場規模。


目前國內非轉大豆實現消費大約在八九百萬噸,如果我們將有限的扶持用在這八九百萬噸非轉市場的培育上,可能效果會比當前補貼1000多萬噸非轉大豆的生產更加有效。


而有關部門所需要管理的,則是嚴禁轉基因進口大豆直接進入食品領域和非法種植!


來源 每日糧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情報社OIA 的精彩文章:

伊朗大量打折石油運往中國, 為何國內油價還是漲個不停?
中國經濟總量最高的省份, 放在全球處在什麼水平? GDP直逼韓國!

TAG:海外情報社O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