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白景明: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規模、結構與趨勢

白景明: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規模、結構與趨勢

《牛津美國州與地方財政手冊》主題鮮明,對美國政府間財政關係以及現行制度進行了解讀。在此簡單分析一下中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基本狀況。

第一,我們先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軌跡。總體看,1994年到2017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了27倍,增長比較快。加速期是在1990年到2010年,相對緩慢的時期是1994年到1999年和2010年到2017年。儘管2010年到2017年增長相對放緩,但是在這個時期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仍然略有超收,超收在中央財政收入里是長期性現象。2014年到2016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較慢,但同樣有超收。2013年到2016年稅收沒有完成預算數,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之所以能夠上來,主要原因是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的決算數大幅度超過預算數。可以說,這些年在稅收下降的時候,中央是靠挖中央國有企業潛力過日子。

第二,再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結構。總的結構是常態下稅收佔比在90%以上,高於全國水平。同時,中央稅收收入中共享稅佔比較高,達到三分之二,高峰期是在2000年稅收高速增長的時候,共享稅的比重達到70%以上。2002年以後,在共享稅中所得稅比重上升,托住了中央共享稅比重,2002年所得稅分享比例調整對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第三,從國內外稅收角度看,中央稅收結構的一個特點是對外稅收比重高。對外稅收是指進口環節稅收加上來自於外資企業的稅收。2001年到2011年之間,對外稅收佔中央稅收的比重是35%左右,2012年以後這個比重下來了,不到30%。

第四,在區域分布方面中央稅收集中率比較高。2016年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的中央級稅收佔中央國內稅收總額比重達到了28%,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個省加起來又佔了36%,8個地方佔了64%。全國36個省級預算單位有21個省級預算單位的中央級收入超過地方級收入。

第五,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後當年該比重是55%,後來又下降到50%,到2000年以後回升了一段時間後又下降了,2016年下降到45%,到現在也就是46%的水平。

進行收入劃分改革需要研究許多問題,如怎麼樣實現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穩定性。現在中央債務壓力強度較高,中央債務利息支出佔中央本級支出比重已經達到15%左右。另外,中央的支出轉移支付佔比高達70%多,而且越減稅中央轉移支付壓力越大。因為減稅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越是經濟落後地區減稅越多,對中央轉移支付的需求也越大。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張宇燕:中國對外開放的理論邏輯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