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手機行業是過去十年最大增長引擎,今年它無可挽回地失敗了

手機行業是過去十年最大增長引擎,今年它無可挽回地失敗了

有一些是持續變化的結果——它會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有一些是更不可控制力量對商業社會的干預,它使得市場參與者要不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更有一些,它來自於公司自身,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它如何與公眾、消費者、公權力等環境因素調和。

有什麼樣的國家,就有什麼樣的企業。2018 年,商業世界一如既往變化很多。2018 年商業大事件,更多證實這一點。

不論人工智慧、人臉識別、全面屏之類的新技術,還是印度、非洲、東南亞的新市場;不論蘋果破天荒的一年三款產品、還是三星華為的垂直整合,或者 OPPO vivo 的銷售渠道,哪一個都沒能打破手機行業的增長天花板。

2017 年第二季度,差不多是「智能手機」這個詞出現以後的第一次下滑,之後市場也沒能停下來。

2017 年一共有 14.72 億台智能手機出貨,較上一年下滑 100 萬部。而如果比較剛剛過去的 4 個季度和再前面一年,缺口已經擴大到 5590 萬部。

曾經增長最快的中國市場更慘一些,截止到 9 月,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比去年同期下滑 12%,連續 4 個月有兩位數的下滑,其中 2 月份的降幅達到 38.7%。

高速增長消失,手機廠商自然首先受挫。蘋果兩個月時間就從萬億美元公司變成 8000 億美元公司、三星電子 CEO 承認公司陷入危機、小米成功上市但股價已經跌到今年高點的一半。小公司只是更糟。

但手機行業下滑影響的不止是手機本身。它早就已經滲透到人類的日常生活,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足,都已經不能脫離這個 24 小時與人為伴的設備,手機甚至影響到思想的傳播和民主的進退。

過去 10 多年,智能手機驅動、創造和影響了不止一個行業的增長,從手機製造本身到應用經濟,到移動互聯網上的各種服務,再到被移動互聯網改變的企業運作與勞動關係。


智能手機是過去十年這個世界高速增長最大的驅動力

手機產業自身規模相當於全球第 27 大經濟體,同樣巨大的還有上下游配套產業

現在大約三分之二的地球人擁有手機,其中超過一半是智能機。作為對比,2007 年 2.5 億美國手機用戶中只有1500 萬人用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行業產生的銷售收入達到 4787 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第 27 大經濟體,按照 2017 年全球 GDP 的排名,可以排在比利時(26 名)和泰國(27 名)之間。

智能手機的革命發端於 2007 年的 iPhone,從一個更加易用的手機和操作系統開始,到後來出現的應用市場和不斷改善的應用和服務。

當時微軟、Palm 和諾基亞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機,但直到後來出現的 Android 操作系統,Google 快速更新,免費提供給手機廠商。三星、HTC、還有中國公司華為、小米、OPPO、vivo 的參與,讓手機鋪遍了地球上的每個角落。

市場份額靠前的手機公司,以及為手機提供零件和服務的供應鏈公司也迅速積累財富。

2007 年蘋果一年的總營收不到 400 億美元,還沒現在一個季度多,iPhone 發布第四年手機就在蘋果的總營收佔據一半,現在貢獻大約 6 成的營收,蘋果徹底從一家電腦公司變成手機公司。

2007 年,三星電子一年的的收入大約 1000 億美元,到 2017 年翻了一倍,包括了手機,以及用在手機上的各種零件。

蘋果在全球有超過300 家供應商,大部分在美國之外。顯示屏來自 LG、夏普、JDI 等日韓公司、核心處理器由台灣的台積電生產、相機模塊養活了索尼……最後這些零件被運往中國組裝成成品。

組裝手機的富士康也獲得了同等增長,從 2007 年一個 107.3 億美元收入的公司,成長為 2017 年營收超過 1500 億美元、僱傭 50 多萬員工的巨頭。

智能手機讓全球網民人數從 10 億增長到 36 億

2005 年,全世界只有 10 億人能夠連接互聯網,只佔全球總人口的 16%,且多集中在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互聯網普及率分別是 8% 和 51%。

然而個人電腦已經存在 20 年,比爾蓋茨通過為企業售賣軟體成為世界首富,只不過電腦沒能讓互聯網觸及大部分的普通人。

智能手機做到了。2007 年後全球的互聯網用戶加速增多,2017 年全世界已經有 36 億人口可以上網,是一半的地球人數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鴻溝也明顯縮小。

並不是因為電腦更普及,用手機上網極大地推動了這一過程。

風投公司 KPCB 2018 年的《互聯網報告》顯示,世界範圍內平均每個擁有智能手機的成年人每天會在手機屏幕上花費的時間長達 5.9 個小時。

人們已經習慣了用手機打車、付款、購物和獲取信息。除了物質和自然環境極落後的地方,大部分地球人已經讓設備和網路同生活緊密融在一起。甚至戰亂地區,出逃的敘利亞難民,也將智能手機作為水、食物一般重要的必備品。

從玩具到品牌手機,中國製造業的一次升級

2006 中國製造業代工的產品中有172 類產品的產量排在世界第一位,但都和高科技沒有太大關係:全球 70% 的玩具,50% 的電話和鞋子,超過三分之一的彩電和箱包均產自中國。

手機帶來了新的機會,2017 年,全世界幾乎所有智能手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組裝。獨立的品牌也單獨成長,而不是僅僅為別的品牌代工。

2013 年國產手機的高峰時期,華為開始為運營商生產銷售 3G 手機。這些手機並沒有具體的品牌名稱,僅僅有一串型號字元,大多被運營商「貼牌」,生產和銷售也是運營商說了算。而依靠 Android 手機,華為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手機製造商。

也是 2000 年左右,在創建 OPPO 和 vivo 之前,江西商人段永平的步步高公司主要還在賣點讀機、復讀機。進入智能手機市場,步步高也脫離了生產只能在中國賣的學習產品,從一個邊緣市場到生產主流電子產品。現在 OPPO 和 vivo 合計佔領了中國近一半的市場份額,OPPO 在全球排名中位列第五。

手機製造業的進步,反過來又促進了成本的降低。

手機產業推動的新技術投資,也滲透到其他領域

今年 11 月的最後一周,全球最大雲計算服務商亞馬遜 AWS 宣布推出自己的伺服器 CPU Graviton。如果不是因為智能手機,亞馬遜的 CPU 至少不會來得這麼快。

Gravition 和所有智能手機處理器一樣,在英國公司 ARM 的設計基礎上訂製而成。十幾年前,ARM 處理器是省電但低能的代名詞。但在晶元設計公司、半導體製造公司,以及後來手機廠商的持續推動下,今天手機、平板用的處理器性能已經不遜於輕薄筆記本電腦的處理器。英特爾的 PC 處理器已經擠了幾年牙膏,而手機卻沒有停下來——到 2017 年,iPhone CPU 已經是2007 年的 120 倍。

蘋果發布會上一張典型的性能說明圖。

手機上過時的處理器被直接用在更多和手機一樣需要考慮體積和能耗的設備上,不論超低價的教育電腦樹莓派還是手錶、電視上的處理器,都和手機處理器有直接血緣關係。很難想像如果不是智能手機創造了一個一年近 15 億設備的巨型市場——PC 只有 2.6 億——相關廠商的技術投入會有怎樣的變化。

這個巨大並且快速增長的市場不斷吸收著新技術拋棄跟不上的公司。

所以電池製造商願意成億投入實驗新材料,只為鋰電池密度每年能提高個位數百分比;所以三星、蘋果、華為,甚至小米都要自己造處理器,只為用戶未必能感知到的速度;所以製造業持續完善存在幾百年的工藝,以致美國鋁業協會至今仍在官網上感謝喬布斯帶來的改變。

手機應用也變成每年數百億美元的產業,規模大過曾經整個軟體業

2008 年,App Store 跟隨第二代 iPhone 推出,同一年 Google 的 Android 應用市場上線。雖然說當時微軟和諾基亞的智能手機也可以安裝應用,但它們從沒有建立過一個集中的應用分發渠道。

而兩個手機應用商店的規則是,用戶在商店購買和下載,應用就出現在手機屏幕;開發者利用明確的開發工具和文檔說明,提交軟體就可以發布。在蘋果,其他的環節包括支付甚至稅收都由蘋果代為處理。

這使得應用不再是拘泥於生產力工具的商品。在手機之前,全球最大的幾家軟體公司,包括微軟、甲骨文和 Adobe 的大部分產品收入都來自企業客戶,提到軟體不是娛樂工具而是辦公用品。

2007 年球用戶花費最多的十個應用(不含遊戲)里有三個直接屬於生產力工具,和娛樂、社交並沒有太大關係。2018 年,消費榜前十的應用不是娛樂就是社交。

軟體真正變成全民皆可使用的東西。

這也催生了整個軟體業的繁榮。2007 年微軟在企業產品的營收(主要是 Office 和 Windows帶來的)是 163 億美元。2018 上半年,Android 和 iOS App Store 就有了 334 億美元的收入,並且每一年這個規模還以 30% 的速度增長,兩大應用商店 10 年裡合計上線超過 510 萬款應用。

蘋果從應用收入中抽成 30%,過去 10 年,蘋果一共為開發者分成超過 1000 億美元,也就是說總銷售額超過 1400 億。

Google 並不從開發者那裡抽成,但是 Google Play 商店始終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再加上開發者透過廣告、訂閱等等得到的收入,實際上應用市場帶來整個生態的收入要遠大於字面統計。

中國也有同樣的趨勢。《中國統計年鑒 2015》顯示,2014 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人數達到 336.3 萬,較 2008 年直接翻倍。中國 IT 行業的薪水漲幅更是驚人。2008 年 IT 行業平均年收入為 26345 元(計算通脹等值於今天的33678 元),今年公布的數字則是飆升到 133150 元,位列全行業第一。

跟隨這種變化,提供軟體的公司也迅速膨脹。打車、外賣、社交和支付,一些商業模式完全依靠智能手機應用而存在。

泡沫破滅後的復甦,幾個互聯網巨頭成為經濟領導者

2006 年,全球公司市值排名前十里,屬於科技公司的只有微軟,石油巨頭們佔據了四席。排名第一的埃克森美孚市值當時不到 5000 億美元,不足蘋果今年最高點的一半。騰訊已經靠會員和遊戲成為中國最值錢的互聯網上市公司,但當時 66 億美元的市值還不到中國石油 3%。

現在不一樣了,Google、亞馬遜、阿里巴巴、Facebook、騰訊各自都曾躋身全球市值前十的位置。

所有這些公司在智能手機興起前就存在,但手機讓幾十億人成為潛在用戶之後,它們才各自獨霸一方。Google 壟斷全球搜索。Facebook 和騰訊各自壟斷全球和中國的社交生意。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分別主導全球和中國的電商。

打車、外賣、租房……新的勞動關係構建起來

Facebook 是第一個在互聯網泡沫後誕生的互聯網巨頭。扎克伯格隨後從 Peter Thiel 那裡獲得了 50 萬美元的投資。接下來的數年裡,Facebook 獲得的融資總額超過了蘋果、微軟、亞馬遜和 Google 上市前獲得的所有投資加上 IPO 募資的總額。

如今資本聚集在移動互聯網的速度更快,規模也更大,Uber、滴滴甚至 Airbnb 的融資額都超過了 Facebook 當年的融資總額。

打車、外賣、租房……這些公司大多依靠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就業關係。

2017 年,美國打零工的人數已經達到 480 萬人,已經遠超 IT 業 273 萬的員工數。中國互聯網協會與國家信息中心在 2017 年發布的一份共享經濟報告中稱有 4000 萬人從事這類職業。這個數字相當於 4% 的中國勞動力人口。

不過你無法否認,無論是計程車,還是 Airbnb 和外賣,新模式共同的特點是促進了效率的提升。

效率提升、資源優化體現在所有地區、所有行業

金融業是效率提升的一個例子,2007 年支付寶的主要入口還在 PC 上,用戶規模只有 4000 萬。到今年支付寶有 8.7 億活躍用戶,其中 7 億在中國,規模和微信支付相當。也就是說在中國大部分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都會使用這其中至少一個移動支付工具。

手機支付做到了銀行做不到的事情,用一個人人都有的終端,讓每個人都可以簡化貸款、儲蓄和交易的流程。

阿富汗地理環境惡劣,交通基建不完善,銀行主要集中在大小城市,97% 地區沒有銀行。2008 年當地運電信運營商 Roshan 和 Vodafone 就合作推出 M-Paisa 服務,用簡訊讓用戶之間互相轉賬。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非洲,到 2016 年,索馬利亞的移動支付普及率已經達到 50%。

因足夠的商業利益,運營商在貧困乃至戰亂地區建起基站、讓當地人用上與其它地區沒有本質區別的手機,加速了信息的流動。

沒有手機作為基礎,這些改變可能不會發生。


手機廠商嘗試了各種辦法,但也沒能挽回局面

中國的手機市場萎縮更早,從 2017 年第二季度開始已經有 6 個季度的下滑。在這一年半時間,手機廠商也嘗試了各不相同轉型辦法。

銷售和營銷見長的 OPPO 和 vivo,在中國各自有超過 25 萬家線下門店,熱衷聘用明星代言人,冠名綜藝節目。為了刺激用戶更換新的手機,今年開始講起了技術故事。除了發布的新機型全部使用全面屏,OPPO 和 vivo 還折騰出升降攝像頭,可以變化顏色的後蓋等等讓人不明所以的「新技術」。OPPO 說要在明年投入「40 億元」在技術研發上。

今年的手機新買點,華為 Mate 20 的 3 顆主攝像頭,圖片來自 CNET

OPPO Find X 的升降式攝像頭,圖片來自 The Verge

Vivo NEX 的升降式攝像頭,圖片來自 vivo

而原本擅長線上銷售和性價比故事的小米加快鋪設線下門店,小米之家以平均每月超過 10 家門店的速度開設,現在已經超過 500 家,雷軍的目標是 2020 年開到 1000 個。

更有資本的三家公司,蘋果、三星、華為繼續加大著新技術的投入,力圖在提高單品價格。去年 iPhone X 讓蘋果手機的單價第一次突破 1000 美元。華為和三星今年也衝上 iPhone 的價格,Mate 20 最貴的機型超過 12000 元人民幣。

手機太貴,消費分期也變得更直接。

庫克說一部 iPhone「每天花費一杯咖啡的價錢」,蘋果美國的零售店現在標出的 iPhone 售價直接按照分期價格展示,比如每月 32 美元——你要翻幾屏才能看到它的實際售價。

你也能在這兩年的雙十一感受到分期付款的熱烈,天貓表示2017 年雙十一期間,選擇消費分期的用戶量同比增長 76%。分期樂說它們平台上兩個手機購買用戶中有一個購買 iPhone。

新技術也沒有停,面部識別已經是標準配置,三星還計劃明年推出屏幕可以摺疊的手機。增強現實(AR)也成了蘋果每次發布會必須要談的部分,但不得不說每次的現場演示可能是發布會上最令人感到尷尬的環節。

但這些都沒能阻止智能手機的下滑。

小公司的日子更加艱難。和任何處在下滑軌道的行業一樣,暫時能夠存活的是大公司。從去年第二季度算起,出貨量前 5 名的公司,市場份額佔比之和從 60% 增長到了 70%。

金立的財務危機變成了董事長承認賭博輸掉十幾億的大丑聞。美圖放棄了自己研發美顏手機。魅族連續走掉一打多中高層。再早一點,Android 鼻祖 HTC 把手機業務賣給了 Google。更小一些的手機公司大多在 2015 - 2016 終結。

到今年第三季度,份額前五名的廠商之中,只有華為和小米還在保持著 20% 以上的正增長,靠的是東南亞和歐洲這些新興市場。

還未完全普及智能手機的地方就像十年前的中國,現在小米在印度有 30% 的市場份額,季度增長超過 100%。但小米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在印度小米給經銷商更多的好處,這導致小米的資金效率變低。今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小米的存貨周轉天數增加到了 50.8 天、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增加到 14.45 天,它對渠道的控制力正在變弱。

手機廠商現在找到的新辦法是 5G 和可摺疊屏幕。5G 有著各種關於物聯網、自動駕駛的故事,但至今沒有公司能說清楚它對於手機消費者有什麼意義。而三星押注的可摺疊屏幕,至少從展示樣機看,還一點也不成熟。


增長引擎停下,影響剛剛開始顯現

非常明確的,手機行業現在失敗了。

人們還在用智能手機,並沒有拋棄它。這一點沒有任何變化。

但已經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更換手機的頻率在拉長。NPD 7 月份的報告說,美國消費者的平均換機周期從 1 年前的 25 個月增長到 32 個月。 Asymco 估計出,蘋果設備的換機周期已經從 iPhone 剛發布時的一年變成四年零三個月。

下滑最直接影響著手機廠商自身,今年以來蘋果市值最高下滑超過 2000 億美元,大約是半個阿里的市值。庫克已經宣布之後不再公布設備銷量,那顯然不是對於賣更多的信心。

幫它們生產手機和電子元件的公司也受到了直接影響,蘋果接連下調 3 款新 iPhone 的銷量預期,令供應鏈公司高管和員工倍感沮喪。多家供應商已經提出悲觀的業績展望,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市值一度跌破 1 萬億新台幣,是 2013 年來的首次。

這些只是直接影響,關聯影響正在逐步顯現。

在手機從放緩到停滯的這兩年,關於互聯網生意的關鍵詞從「互聯網紅利」、「萬眾創新」,變成了「寒冬」、「下半場」。

新增的手機用戶減少,新增的互聯網用戶也不會增加。

全球互聯網用戶也開發殆盡,目前有 36 億人口可以上網,這個數字相比上年增加 7%,比 2016 年的 12% 少了一大截。2010-2014 年間超過 20% 甚至更高的高速增長狀態再也不會回來了。

全球英特網新增用戶的增幅在放慢。圖片來自 KPCB

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沒有變化,但每個公司卻都想要你手機上的注意力。這意味著企業通過互聯網獲取用戶的成本開始飆升。

Google 和 Facebook 一度甚至有通過熱氣球或者無人機為山區帶來互聯網的計劃。在發展中國家,他們也推出簡化版省流量的定製應用。就是為了拉攏最後的新用戶——最後這些實驗各自遇到了不同的阻礙。

新客戶的獲取成本太高,線上建立起的商業帝國也去線下尋求流量。從 2017 年到現在,阿里和騰訊兩家在線下商業的投資總額至少超過 1000 億人民幣。而美國最大電商亞馬遜則一擲 137 億美元買下生鮮商超 WholeFoods,開了一系列書店和便利店。

大公司如此,小公司更不用說。畢馬威的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全球風險投資筆數已經連續第六個季度下降。而早先拿到錢的所謂「獨角獸」們,開始不得不面對增長停滯後如何變現的問題。Uber、滴滴、Palantir、摩拜、ofo 等等的危機都因此爆發,而已經上市的美團則背負著越來越重的虧損。

1970 年代開始的計算機革命持續推進著全球增長。PC、互聯網、智能手機,每隔一二十年總有另一個新技術接上來帶來更長時間更大規模的繁榮。

不同的是,手機現在觸頂,失敗的新嘗試已經有一連串,但下一個同等規模的新引擎還沒有出現。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傳教士登陸禁地傳教被殺害,這則印度新聞引發了討論
Cover:美國最富裕的西海岸無家可歸者快速增加,為什麼?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