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初唐石槨線刻代表——李壽墓石槨

初唐石槨線刻代表——李壽墓石槨

棺、槨從開始出現,就是中國古代階級制度的直觀反映。對棺槨進行雕刻裝飾,同樣是喪葬禮儀的體現。

唐 李壽墓石槨 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以漢代墓室畫像石為起點,雕刻藝術在各種石材上不斷演變發展。這種融雕刻與繪畫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清晰表現出古代中國石刻技藝的傳承沿襲情況,留存了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的古代藝術珍品,而且展現出古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繪畫藝術的高度發展和經濟的發達使得石刻線畫藝術在唐代達到鼎盛。這種純熟的線刻技藝被運用於石棺槨裝飾之上,記錄著大唐的真實生活,也體現著墓主在封建等級制度中的尊貴身份。

南朝 戰馬畫像磚

石刻屬於雕塑藝術的範疇,一般指用雕刻技法在石質材料上所創造出的具有實在體積的藝術品。中國石刻藝術的雕刻技法包括圓雕、浮雕、減地平雕、陰線刻畫、透雕等。具體採用哪種雕刻技法,一般以雕刻對象的實用目的為基礎。從石刻藝術的題材和功用上來劃分,基本可以分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和其他石刻。

唐 李壽墓石門 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解啟鵬說:「人類藝術最早來源於雕塑,在還沒有語言和繪畫產生的時候,雕塑最先成為人們表達的主要方式。雕塑可以分為雕刻與塑造,由於其與建築藝術在物質材料和製造工藝上的共通性,因此,我們常可以看到二者以合而為一的方式呈現。墓雕塑同樣是墓葬建築的一部分,它也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會與整體建築遙相呼應,使建築的構成空間更加和諧,也更能使人感受到墓葬建築的氣勢。例如茂陵的霍去病墓石刻,事實上也是墓葬建築的一部分。」

唐 李壽墓局部 圖片:來源網路

石棺槨處於墓葬的核心位置,一般仿照堂室而造。在石棺上進行雕飾,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由東漢始,石槨雕刻藝術不斷發展,至唐達到鼎盛。李傑曾在《唐代石槨人物線刻的繪畫風格學研究》中說:「從20世紀中期開始,通過系統發掘與整理,現已發現唐代石槨墓29座,分屬於初唐至盛唐的117年之間。」

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藝術陳列館裡收藏的李壽墓石槨是目前發現的唐代最早的一具石槨。李壽石槨高220厘米,長355厘米,寬185厘米。整個石槨由28塊青石組成,外形是歇山頂式的房屋建築。

唐 李壽墓石槨外部 局部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石槨的外部採用減地平浮雕的形式,以粗獷的線條加飾細部,四面雕刻四神,執劍武官,捧笏文官,執戟武士,騎龍駕鳳游于山岳或升入雲中的仙人等。槨底的四周線刻十二生肖,周圍裝飾山巒樹木,造型豐碩,線條流美,浩蕩之氣溢於畫面。

石槨裡面全部採用陰線線刻的形式,在槨壁和相連接的倚柱上,雕刻著一組組舞伎、樂伎、侍女、內侍、男女侍從、星相等畫面。線刻舒暢流利,形象優美,真實地刻畫了唐代宮廷音樂歌舞的盛況。

原文作者:張敏

原文來源:《藝術品鑒》2018年11月刊《「刻」與「畫」——唐代石棺槨裝飾藝術》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深度剖析:日本館藏中國石佛名品有多精美?
古人為什麼創作「雙胞胎」書畫?有什麼目的?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