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當皇帝後世之人對其痛恨不已,但現代人卻逐漸的開始表揚他

此人當皇帝後世之人對其痛恨不已,但現代人卻逐漸的開始表揚他

「西漢十二君,高惠呂后文。

景帝傳於武,遂及昭宣元。

成哀平帝後,王莽乃為君。

昌邑兼孺子,二人不足雲。」

中國傳統歷史學強調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對王莽的評價普遍不高,一般都認為他只是一位「偽君子」,眾口一辭的千古罪人... ...王莽,漢代政治家,後篡奪皇權,於公元八年立國稱帝,即:新太祖。可以說,王莽的得勢與外戚勢力崛起密不可分。

早在漢成帝時期,皇帝劉驁即不理政事,荒淫好色,將軍國大事交由外戚王氏處理。至漢哀帝時,外戚王氏家族野心顯露,哀帝駕崩後,大權旁落,王氏族人王莽順勢奪取皇權,建國稱帝。自此,漢朝斷代,王莽「新朝」取而代之。

古時有這麼一種現象:「皇帝可以昏庸無能,臣子卻不可謀權篡位。」顯然,在絕大多數人眼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地位尊崇,縱然為昏庸無能之輩,也非常人所能取代。王莽作為臣子,以下犯上,謀權篡位,在古時為大不敬。由此可知,王莽在歷代文獻中,自然是臭名昭著的典型,甚至,在今天看來,仍舊有不少人覺得王莽為「亂臣賊子」。

那麼,王莽一生是否真的罪不可恕?

筆者看來,王莽確實有過不當的手段,但綜合其生平看待,還是有光彩可尋,甚至說,王莽統治新朝時期,所作所為堪稱典範。他主張的思想極大推動了社會發展,為中華璀璨文明添磚加瓦。所謂「王莽篡漢」更像是對失敗者的稱謂,成王敗寇,這是王莽永遠無法擺脫的罪名。

在封建專制統治時代,古人們的思想被限於條框,受到極大束縛。長期受封建思想灌輸,個人思想亦出現轉變,無形中屈服權威。這是思想奴役的結果,對於統治者來說,保持皇權至上,是有效穩固統治的手段。有利於萬民臣服,國家安定,從而加強中央政府權力。

可見,培養忠於帝王的思想,是封建制度的一大特色。歷朝歷代內,昏庸帝王不在少數,謀反篡位的臣子同樣數不勝數。按照古人思想,皇帝昏庸乃是常事,算是歷史發展規律的一環,任何朝代向來是盛極而衰,既然昏庸推翻了就是。

當然,這裡的推翻是以「民心盡失」為前提。同樣,在封建倫理道德為前提下,有的人度勢篡位,奪取了皇權,卻難得民心,還會被後世唾罵,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王莽很不幸,他就是後人眼中的「亂臣賊子」,一次篡漢造成漢朝斷代,筆者想著難道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西漢末期,統治者昏庸無能、荒於酒色,朝政大權落於他手,覆滅已成必然。王莽奪取皇權,並非能力多強,只是他懂得等待時機,而這個時機卻是漢室給予的。

歷史上人們熟知的篡漢有兩次,即:王莽篡漢、曹丕篡漢。那麼,為何我們看不到對曹丕的罵聲呢?

先看下背景,東漢末年,三國亂世,群雄並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建立宏圖霸業,此時,漢室雖在,但卻已經名存實亡。諸侯征伐多年,民間早已對東漢不抱希望,民心盡失。由此,曹丕接任爵位後,篡漢建魏,並不會引起民間抵制。另外,曹丕雖為篡漢,但整個曹魏江山卻是曹操戎馬一生打下來的,與漢室並未有太多關聯。

再觀王莽,雖果斷抓住篡位時機,卻並不得民心。王氏外戚集團是從皇權內部滲透,進而奪權,西漢末期雖起義不斷,卻並未達到民心盡離的地步。且西漢統治國家兩百餘年,忠誠者眾多,豈能輕易認同王莽。古時繼位講究血統,王莽篡漢雖佔據了政治主動權,但百姓表面屈服,內心卻是忠於漢室,這點從後來東漢建立、重續基業就可以看出。

漢朝斷而重續,向後世證明,皇帝昏庸無非推翻,另立新帝而已,國號不變即是正統。漢光武帝劉秀做的就很正確,在更始三年稱帝,國號仍為「漢」,即可以表明自己的正統身份,又能藉助西漢影響奠定根基。

翻開歷史古籍,歷代史家學者給予王莽的評價無非是「奸佞之臣」、「亂臣賊子」、「詭計多端」、「陰險狡詐」等,時至今日,這些詞語仍舊是王莽甩之不去的標籤。後世認為,王莽潛伏於漢室,城府極深,且表裡不一,是為小人。更有人說,王莽在幼年時,已經有了「篡位」的想法。

但是,根據我們的翻閱,看到的卻是王莽生性善良,自幼孝順父母、照料寡嫂與侄子的事例,這顯然與封建時代宣揚的王莽形象相反。

王莽做官後,節儉、廉政的形象深入人心,且他經常關心百姓疾苦,解決了不少社會問題,在民間有著不錯的口碑。後世解釋稱,王莽一系列表現都是假仁假義,為了拉攏人心作出的把戲。對於這些說法,我們只能選擇中立,畢竟歷史太過久遠,真相如何已無從查起。

若以現代眼光去看這件事,筆者歷代對於王莽的評價,多是出於政治需要,並非民間的真正心聲。王莽作為「篡位」之人,歷朝歷代只會無情抨擊,而不會進行稱讚,畢竟,沒有封建統治者願意看到「篡位」一次。

王莽於公元前45年出生,幼年時父兄離世,與母親相依為命。值得一提的是,王莽的姑母為漢室皇后,但這並未為他帶來實質幫助,成長期間,他擔負其養家重要,不僅要照顧母親,還要兼顧寡嫂與侄子。

可以說,王莽的童年生活極為艱苦,而他的堂兄卻是錦衣玉食的富貴生活,落差之下,王莽增強鬥志,經過長期的苦難磨鍊,磨鍊出他堅強隱忍的性格,為其日後騰飛奠定了基礎。為了改變現狀,王莽亦積極充實己身,拜師陳參求學。

求學期間,他不知疲倦,日夜飽讀經書,學識與閱歷得到了極大拓展。童年時期的苦難,並未摧垮王莽,相反,他在這種艱苦環境下,養成了尊卑有序、勤儉孝廉的品德。公元前23年,王莽伯父王鳳卧重病在家,一躺數月,王莽忙前忙後,日夜照料,從無怨言。

王鳳每次服藥,都是王莽親自熬制,為防止湯藥過燙,他都是親自嘗試,待溫度正常才會端到伯父面前。這一切都被王鳳看在眼中,深受感動,王莽的孝順遠超其子女,他決定幫王莽在朝中謀個官職。就這樣,在王鳳的舉薦下,王莽入朝為官,成為了一名黃門郎。沒多久,再遇提拔,升任為射聲校尉。

當時王莽僅24歲,真算是年輕有為了。

公元前16年,王莽叔父成都侯王商,將自己的戶邑送給王莽。當時王莽在朝中小有名氣,為賢德良善的代表,群臣對他的印象很好。王商送戶邑沒多久後,其他名士亦聯名上奏皇帝,稱:王莽品行賢德、學識出眾,應當加以重任,漢成帝也比較賞識王莽,便順勢將其封為新都侯,官至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可知,王莽的發跡主要依靠人緣,這與他早年廣泛結交英豪賢俊密不可分。王莽功成名就後,並未窮奢極欲,而是依舊節儉如初。據了解,在他府上,向來不留閑余錢財,所得的俸祿皆用來救濟落寞名士,甚至有時還會把衣服、馬匹捐給賓客。或許這是王莽結交豪傑、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但不可否認,他做的很成功,美名在外,擁護者眾多。

為官方面,他則敢於嚴格執法,大義滅親,深受百姓尊敬。比如有次,王莽的表兄淳于長公然調戲許皇后,且私下時常書信傳情。此事傳到王莽耳中,他並未看在親戚關係上徇私,果斷向漢成帝舉報淳于長不敬之事,後來淳于長被殺死在獄中。還有一次,王莽之子殺死婢女,此事被王莽得知後,先是怒斥一番,其後逼親子自殺。

這兩件事存有不少爭議,有人說:王莽舉報表兄、逼死親子是另有他圖,表面為大義滅親,實則為利欲熏心、藉此博取皇帝信任。真相如何,眾說紛紜,如果王莽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仕途,未免令人細思恐極。

關於王莽的正面描寫絕不僅此。

據說,他還特別心懷蒼生、在百姓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公元2年,民間大旱,農作物大量減產,更為糟糕的是,部分地區蝗蟲鬧災,百姓苦不堪言。王莽得知災情後,夜不能寐,第一時間派人深入災區,實地調查。同時,他在各地籌措錢財與糧食,發放給受災百姓。

王莽還奏請太皇太后,請求裁剪用度,節儉治國,為百姓做榜樣。救災期間,王莽於災民同吃同吃,患難與共,極大穩定了民心。他還捐出名下的錢財、土地,用來救災濟民。在他的帶動下,朝中百官皆慷慨解囊,同心協力下,幫助百姓安穩度過這次災禍。通過這件事來看,王莽可謂是以身作則的典範。

綜上,歷史對於王莽的評價顯然有失公允。如果有人真的了解王莽的為人,筆者相信沒人會相信他會是大奸大惡之人。縱然他有「篡位之罪」,亦不應功過一筆抹煞,我們還是應該客觀看待王莽一生。其建立新朝後,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還是有著不小的功績,然而,在後世朝代中,這些功績皆被否決,留給我們的只有無奈的嘆息。

王莽雖然是一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是,在近代帝制結束之後,王莽被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而無私的社會改革者。」翦伯贊也認為:「王莽不失為中國最有膽識的最聰明的一位政治家,王莽改制要將當時矛盾百出的社會經濟制度加以改良... ...」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參考資料:

『《漢書》、《新論》、《王莽改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在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