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飄薄萬里不負蒼生之千古詔書《漢獻帝退位詔》

飄薄萬里不負蒼生之千古詔書《漢獻帝退位詔》

飄薄萬里不負蒼生之千古詔書《漢獻帝退位詔》

漢獻帝禪點陣圖

《漢獻帝退位詔書》

(漢獻帝劉協 公元220年)

退位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盪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曆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魏王。」

白話文:

退位詔書說:「朕在皇帝位上有三十二年了,遭遇了大漢天下的震蕩傾覆,幸虧有歷代列祖列宗的神靈保佑,才能在危險中重新生存下來。但是朕抬頭瞻仰天象,低頭俯察天下民心,大漢的天命已經到盡頭了,天命現在應驗到了曹氏。從前魏王曹公對大漢立有蓋世功勛,今日的魏王曹公丕的才能光耀天地,德行傳播四海,正好應驗了天命,是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天下的士民百姓全都相信。天道的運行,以天下人的公利為目的,所以天子必須要選賢任能,所以上古賢王唐堯不因為私心,而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他的好名聲流芳百世。現在朕非常羨慕唐堯,要效仿堯帝的禪讓之禮,將皇帝之位禪讓給魏王曹丕。」

飄薄萬里不負蒼生之千古詔書《漢獻帝退位詔》

漢獻帝

《漢獻帝退位詔書》的發布人和歷史背景

《漢獻帝退位詔書》的發布人劉協,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東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即位,東漢王朝末代皇帝。

劉協一生命運多舛,即位後朝政先被權臣董卓把持,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又一次挾持了他。劉協後來逃出長安,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迫禪讓於曹丕。

漢獻帝劉協被曹丕貶為山陽公,居住在山陽城(今河南焦作)。他倍感世態炎涼,人生如夢,超凡脫俗,大徹大悟,遂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雖當過窩囊皇帝,卻變為稱職「郎中」,身融入田園山水,心遠離深宮重樓,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焦作一帶的民眾為了紀念他,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飄薄萬里不負蒼生之千古詔書《漢獻帝退位詔》

漢獻帝

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曹魏以皇帝之禮將劉協葬於禪陵,謚號孝獻皇帝,後世稱他為漢獻帝。「獻」字在在中國古代有明智、智慧的意思,說明曹魏的皇帝和朝野上下、天下百姓還是很欣賞劉協在歷史轉折關頭做出的明智之舉,後世對劉協有「不負蒼生」的評價,還是很貼切的。

《漢獻帝退位詔書》是自秦朝以來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國天子退位詔書,但不在陳壽《三國志》原文,而是被南朝宋歷史學家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引用。

《漢獻帝退位詔書》一文中大肆讚頌天命已在曹魏,自己以追崇堯帝禪讓的典故為名,將漢朝皇帝之位禪讓給魏王曹丕,並說這是順應天命,順乎天下人心的明智之舉,全篇看不見作為一位亡國之君絲毫的憂傷和悲哀,而是充滿了欣喜之情,這也可能是劉協當了半輩子傀儡皇帝後的一種解脫吧!

劉協曾寫過這樣一首詩自嘲:

百尺竿頭望九州,

前人田土後人收;

後人收得休歡喜,

更有收人在後頭。

飄薄萬里不負蒼生之千古詔書《漢獻帝退位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