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作者簡介:思小妞,坐標美國,媒體人、專欄作者,著有《焦慮突圍:如何利用焦慮過好這一生》。

在美國生活的這3年里,聽到最多的一個單詞就是sorry。美國真的是一個很喜歡說sorry的國家,他們的sorry通常包含三種含義:


第一種是對自己犯的錯誤道歉。比如,孩子在公園玩滑梯不小心踢到了對方、或者對別人吼叫,類似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求孩子先道歉。第二種是為可能會對別人造成麻煩說抱歉。比如,在狹窄的走道上迎面走來兩個人,彼此經過時對方會說sorry,雖然沒有肢體碰觸,但他們覺得有可能還是給對方造成了困擾,出於禮貌說sorry。第三種是出於禮節而說。比如,當對方和你說一件自己不幸發生的事情時——親人過世、車子壞了、太忙錯過了飯點——這時一句「I am so sorry」是必須的,這裡的抱歉有更多同情的意義在裡面。

這種sorry的態度是挺不錯,但聽多了總會覺得流於形式,尤其是第二種和第三種,我並沒有真的給對方造成困擾,或者和我聊天的那個人根本就不熟、甚至是陌生人,這時你也要一隻手扶在胸前一本正經地說「I am so sorry」,說實話,是不是有點假?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有一次,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孩子的老師Ariel,她說,美國的學校非常重視會說sorry這件事,甚至會安排專門的禮儀課教孩子認真道歉。Ariel說,雖然是簡單的一個單詞、一個短句,但卻是培養孩子同理心(empathy,也譯作共情)的基礎。

簡單來說,共情就是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為什麼美國的教育對共情的培養特別重視?

首先,我們寄希望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所有美好品質,比如善良、友愛、堅強等幾乎都需要共情做基礎。一個對他人痛苦冷漠的人,很難想像他善良吧。

其次,理解和嘗試感受別人的痛苦,可以阻止孩子去傷害他人。

比如,一個攻擊性強的孩子,他只有真正感受到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內心也是難受的,他才能發自內心的去停止攻擊,而不是暫時迫於家長的權威、體罰才停止。

最後,只有真正做到共情,孩子才會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伸出援手幫助他人。也就是張愛玲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而同理心的培養在目前國內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還比較缺乏,所以才會頻頻出現這樣的親子慘案新聞: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缺乏溝通、不善表達、忽略孩子的感受、邊界意識模糊……這些經常被育兒專家耳提面命的問題本質都是缺乏同理心。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家長能培養出一個同理心健全的孩子,而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很難成為一個好人、甚至是正常人。所以,讓孩子養成同理心這件事刻不容緩。

培養同理心第一步

先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少家長應該都碰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把自己的房子弄得亂七八糟,你想讓他收拾乾淨,但他無動於衷。這時你會怎麼辦?

一些缺乏耐心、脾氣暴躁的家長可能直接就開吼了,孩子如果還不執行、頂兩句嘴,家長可能就要動用武力解決。但我們是尊崇科學育兒的家長,怎麼能訴諸於吼叫和武力呢?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耐心解釋:寶寶,你看房子這麼亂多不好啊。你想找東西也不好找,說不定還會被地上亂七八糟的物品摔倒。能把房間打理好的人才是有條理的人,而有條理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後面省略一萬字)。說到口乾舌燥,有心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動彈一下,但更多情況是你說了一堆道理,孩子還是無動於衷。

既然解釋不行,那就換個招吧,育兒專家還說過,給孩子一些建議,讓他們執行起來有頭緒。於是,畫風變成了這樣:寶寶,你可以先把被子疊了,然後把垃圾筐倒了、書都放回書架上,10分鐘就可以搞定了。

孩子「嗯」了一聲,身體依舊很誠實的沒有動。

為什麼吼娃、解釋和建議都不好使呢?動用家長的權威可能會一時有用,但長此以往孩子對吼叫免疫了,就會無動於衷;而解釋和建議也會失效,是因為家長所說的那些話孩子聽過很多次了或者早都理解(作為家長我們經常會覺得孩子還小,其實他們心智發展的速度比我們以為的快很多),你說的理由並不能打動他。

更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解釋還是建議,全程的主導者都是家長,孩子始終處在被動位置,是接受「指令」的那個人,難免有逆反心理。

如果換個思路,讓孩子在動手打掃前,先問問他待在亂糟糟的房子里,自己有什麼感受?家長看到這樣的屋子又是什麼感受?如果有客人來做客他們是什麼感受?問問孩子如果你去別人家做客,看到這樣的房間心裡是什麼感覺?結果也許會大不同。

一切先從感受出發,這就是美國老師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想要理解別人的感受並感同身受,第一步先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中國人喜歡看淡或隱藏自己感受,比如同樣是孩子摔倒後哭這件事,中國家長通常會先勸慰孩子「不哭」、「要堅強」,而美國家長則是詢問感受,「你摔疼了吧?」、「媽媽知道你很疼」。

在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展成熟前,他們的行為都是以感受為基礎的。他們必須先了解並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才能關注並認真對待別人的感受。所以,美國老師非常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從3歲開始(甚至更小),美國老師會教孩子認識有關感受的基礎辭彙,最常用的方法是「虛擬情景對話」:假如愛瑪的氣球被別人搶走拿去玩了,愛瑪也許會?

學生可以在情緒卡片里選擇傷心、生氣、失望等各種詞去填充。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稍大一些,老師不僅讓孩子說出情緒,還要教大家如何處理情緒。我曾在教室見過類似這種Feelings Workbok的練習冊,每一頁都是一種獨立的情緒,可以做成海報,教孩子識別和應對此類情緒的發生: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比如,針對失望這種情緒,可以讓孩子嘗試畫出自己的臉、羅列出可能讓自己感到失望的3件事情、用自己的話去定義失望的含義、面對失望時自己可以做哪些事處理這種情緒。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美國老師總結了一套簡單的模板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培養同理心第二步

讓孩子學會置換感受

掌握情緒類的辭彙並表達出來是培養共情的第一步,接下來的重要一課就是學習置換感受。

孩子對共情之所以難理解,主要是因為在「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以及「同一件事自己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這兩個情景中的訓練不夠。

兒童心理學和行為學專家早有實驗證實,孩子4歲時就能對一些「複雜」的情緒有感覺。

比如,自己和小夥伴在外面玩得很開心,但沒有按時回家,家長可能會擔心;面對登台表演才藝這件事,自己會覺得光榮、同時也會覺得緊張。

這些對複雜情緒的認知都是培養共情的「先天基因」,只是過於細微容易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家長忽略。家長要做的就是可以像美國老師那樣,通過Empathy Games做練習。

美國老師會在卡片上寫下各種場景中發生的事件:在公園裡他摔倒了、他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她幫同學擦了桌子……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初階玩法是問孩子:他會有什麼感受?

更複雜的玩法是:他有什麼感受?/他的朋友/家長/老師會有什麼感受?

虛擬情景練習後,家長可以再舉實例,比如像前文提到的不收拾房間啊的例子,這時孩子更好理解、也更願意配合。

Empathy Games的進階玩法是在詢問感受之餘,讓孩子學會從其他線索來判斷一個人的感受。

還是用前面打掃房間的例子做範例,除了詢問自己和家長面對亂糟糟的房間有什麼不同感受外,可以問孩子:你如何通過看/聽來知道媽媽對這件事的感受?

鼓勵孩子通過注意別人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身體語言等線索來思考別人對某件事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建立起共情。

培養同理心最後一步

讓孩子真正學會表達歉意

共情未必都與道歉有關,美國學校重視道歉是因為孩子年紀尚小時,總會有意無意對別人造成困擾和傷害,所以學習道歉是一門必修課。

中國家長也在乎孩子道歉這件事,但要麼流於表面,要麼以降低孩子的自尊為代價。

「快和姐姐說對不起」、「你不道歉媽媽不喜歡你了」......類似這樣的話我曾在國內的朋友、同學那裡聽過很多次。結果通常有兩種,要麼是孩子乖乖道歉了,可明顯不情願,要麼是憋著勁兒就是不開口。

當孩子不理解需要道歉的原因、以及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怎樣的感受和後果時,僅僅單純說「對不起」是沒用的。

所以美國老師會教孩子什麼是正確的道歉,也就是下面道歉海報里的四個步驟: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我們可以看到,說「對不起」只是道歉最表層的內容,真正的道歉更要能做出彌補、對未來有指正作用。

國內缺乏的同理心教育,美國人卻這麼重視!

綜上所述,美國學校培養孩子共情的方法對家長有一些借鑒作用:

  • 讓孩子充分理解各種情緒類的辭彙——沮喪、傷心、驕傲、生氣、快樂……
  • 鼓勵孩子經常表達自己的感受,積極和消極的事情造成的感受都需要說出口,這是培養共情能力的重點;
  • 多問問孩子別人會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讓孩子明白同一件事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情緒;
  • 教孩子如何認真道歉,這不僅是共情能力的基本功,更是做人的基本功。

投稿人原創,如有侵權問題,非本平台責任,請告知本平台移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移民幫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各省用什麼方式篩選移民?為何先到先得越來越少
神木少女遭同齡人殺害,法律的寬容到底是保護還是縱容?

TAG:移民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