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香港街頭手寫招牌,民國韻味依舊

香港街頭手寫招牌,民國韻味依舊

招牌是商家的門面,起到醒目、易識之效。

可隨著市民藝術修養的不斷衰落,標準化的不斷上揚,在內地,民國之前的招牌文化已不復存在。然而,香港卻是保留有舊時招牌文化之一隅,實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不信,您瞧瞧?

啟功書北京同仁堂

此招牌題字屬著名書畫家啟功的手筆,他創有啟體,香港公開大學、仁濟醫院亦由他題字。(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33號萬邦行地下B鋪)

帆布店黃銘記

此招牌由香港書法家華戈題字,包括最高的鐵皮招牌,以及直接寫在牆上的店名。(旺角新填地街331號)

華戈題

香港書法家華戈用較寬扁的隸書寫成英華書院,看上去較為端莊,適合學府。(長沙灣英華街)

劉炳森隸書永興行

此招牌題字出自精於隸書的劉炳森,曾任中國書協副主席。(荷李活道158號B)

游嘉瑞行草玉庭齋

著名書法家游嘉瑞以行草見長,曾在英國、美國、香港及內地舉辦多個篆刻藝術展。(荷李活道225號)

光昌燕窩行

店內正中央有塊區建公所寫的招牌,店員表示招牌跟店鋪俱有逾六十年歷史,店主父親當年委託朋友請書法家出手,才得到這塊墨寶傳世。(上環皇后大道西9號)

公和玻璃鏡器

同樣出自區建公手筆,字體卻比一街之隔的隆昌行更為靈動,其多變的形態正是手寫招牌的可愛之處。(上環皇后大道西14號)

祥興茶行

該店負責人指舊時店鋪位於中央大廈,當時得友人介紹區建公才有幸邀請他寫招牌,一個字約一百元,非常昂貴。五六十年代旁邊的店鋪曾發生火警,熏黑了招牌,後來請人重新上漆,便成現今的模樣。(上環皇后大道西74號)

南華油墨公司

該公司負責人徐先生指當年爺爺與嶺南書法名家蘇世傑份屬好友,故邀得他書寫招牌。最近因市區重建關係,店鋪將遷至士丹利街,而這幢三層高的三級歷史建築及近七十年歷史的招牌會在近期拆卸。小區發展急促,有歷史價值亦不能免疫。(中環惠靈頓街118號)

範金玉刻印店

該店鋪第三代傳人范志垣先生指當年父親范曾與書法家蘇世傑志趣相投,講交情為店鋪題字。(上環文華里)

齊白石題字

該招牌是齊白石94歲時為香港美專題字的真跡。齊白石,當代中國國畫畫家、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教授,書工篆隸,篆刻自成一家。

于右任題字

于右任,中國同盟會成員,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近代知名書法家,首創「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

南海沙頭鎮同鄉會

同為卓少衡題字的同鄉會招牌,亦屬北魏體,其撇捺比區建公更誇張。(旺角新填地街383號)

其他名家書法招牌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 特別推薦 |

藝術·美學·品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被世人遺忘的「書仙」
東面和西面風光不同,在山頂相遇了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