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嘯:傳統筆墨被除名了

馬嘯:傳統筆墨被除名了

[ 本文共計1795字 · 建議閱讀3分鐘 ]

文 / 馬嘯

回憶最怕虛無,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的文化呢?有些東西砸爛了可以重塑,可文化沒有了,我們將淪為一盤散沙。歷史很無奈,有些事情無可避免。但當我們學會反思後,除了撿拾、小心保存,還希望這種錯誤少一點,再少一點。

——施晗

馬嘯

文化是一種記憶

文化如同人,帶有記憶。這種記憶不因時間的久遠而消失,反而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變得愈發強烈,就像人一旦上了年紀便格外想回到自己(或祖先)的出生地一樣。

中國文化從久遠的上古時代開始就有一種「懷鄉」的衝動。「懷舊」,毋庸置疑地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質,其根源隱藏於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之中。

這或許是一種「宿命」,於是,世代便有人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打破這種「宿命」;然而,一次次努力的結果終是「敗走麥城」。

馬嘯書法作品

此中原因是什麼?

方聞先生說:「中國人並不將復古視作歷史的倒退,而把它當成一個能不斷恢復藝術生命力和真理的變革運動。在間斷的歷史中審視前代大師,如果後世畫家成功地與之神會,也就是與那些楷模達到精神上的融合,那麼在隔代的歷史中,他便可與此楷模比肩,而不只是模仿者。」誠如斯言。

中國人不尚寫實

檢索中國繪畫史,我們在其數千年的演進過程之中,發現一條斷斷續續的寫實線索,其中的一些作品,無論人物、走獸或景物都是栩栩如生。但這樣的東西始終沒有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主流。為什麼?

馬嘯書法作品

近代以來康有為等許多人感到困惑和遺憾,他們吶喊要恢復中國人曾有的「寫實傳統」。後來徐悲鴻等人竭力在中國推行「寫實」畫法,並不顧中國傳統的特殊性,以西畫來改造中國畫,結果導致了一場藝術的災難,它的惡劣影響至今仍在延續。

事實上,中國人不尚寫實,「拋棄」曾有或間歇性出現的「寫實」畫法,自有中國人的道理。

因為在中國人的文化、哲學觀念之中,若拘泥於物象拖累自己的精神,使之沉迷於對事物表象、外在形式的追求,人們會越來越成為一個低級的物質動物。中國人傳統的審美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以精神對抗物質的審美史,但這一歷史到了滿清人佔領華夏以後遭到破壞。

馬嘯書法作品

游牧的滿清貴族看不懂那些簡潔、空靈的東西,他們只理解和欣賞具象化的作品,所以,凡他們喜歡或經他們之手改造過的東西,都是精雕細琢、滿滿當當、庸俗不堪。

由於他們的行為、觀念與習慣會由上而下地影響到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故而到了清代,中國人的審美全面地墮落起來,我們越來越追求事物表面的精緻與美觀,而對其內涵日益疏離,直至無法理解。

現今的中國社會之所以如此地俗氣、如此地迷戀於物質,追求所謂的「高大上」,與我們拋棄並遺忘了的華夏文明精神傳統大有關聯。

馬嘯書法作品

進步的歧路

儘管整個中國美術史的分野,在晚清民國初年已顯現,但將中國畫帶入另一個不同軌道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

那個時代,不多的幾位有才幹且在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的畫家們被選中,承擔起「歷史重任」,以他們的全部精力和能力來「改造」中國畫,以適應日新月異、改天換地的新形勢需要,從此「保守」了幾千年的中國畫被引入了另一條與時俱進的「嶄新」道路。

這條道路,簡單歸納一下便是:科學觀+現實主義+傳統筆墨

馬嘯書法作品

不可否認,在這個藝術新時代開始時,中國畫家們的確創造出了一批生動鮮活、且不乏筆墨韻味的佳作,其寫生作品的質量即使到了今天,也很少有人能超過。

但這是一條危險的路徑,因為沿著這條路徑,無論畫家還是觀者都將注意力漸漸移出了中國畫,淡忘「筆墨」這個中國畫之所以成為中國畫的根本元素和要件,他們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物象(或景物)特徵的捕捉上。李可染的「光影」山水即是典型一例

馬嘯書法作品

20世紀50年代的山水畫之所以在所謂的思想性之外尚存較高的藝術性,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作者們都來自「舊時代」,故而都無一例外地受到良好的傳統筆墨訓練和文化的熏陶。

而這樣的訓練和熏陶,從50年代開始就基本被中止了。所以,這條道路不久便只剩下了「科學觀+現實主義」了——「傳統筆墨」被除名了

一扇新的大門開啟了,人們蜂擁而入。他們越走越遠,直至找不到歸路……

————

馬嘯,浙江省湖州人,中國國家畫院教學中心學術主持等。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 特別推薦 |

藝術·美學·品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尋 的精彩文章:

被世人遺忘的「書仙」

TAG:走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