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文化歷史隨著木頭傳下去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文化歷史隨著木頭傳下去

提起活字印刷術,人們自然會想起我國的四大發明和平民發明家畢昇。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術就由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不同的是,畢昇當初是使用泥刻活字,而東源村用的活字,則是用木頭刻的。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文化歷史隨著木頭傳下去

傳承人>>>

王超輝,瑞安市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第14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文化歷史隨著木頭傳下去

王超輝


瑞安木活字印刷是浙江省瑞安市的傳統手工技藝。是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價值,是活字印刷術源於中國的最好實物明證。主要流佈於浙江省瑞安市西南部的平陽坑鎮及曹村鎮一帶。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始至當代王超輝(1955年出生)為止,已傳承了14代,計800多年的歷史,瑞安木活字印刷完整地再現了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傳統工藝,原汁原味,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核心提示>>>

2008年6月,瑞安木活字印刷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瑞安木活字印刷術自元朝至今已歷800多年,在浙江省瑞安市的東源村主要用於族譜的印製,代代傳承,得到完整的保存。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數百位演員各舉一塊方正的漢字木活字模板,組成一個碩大的方陣。一排排端正古雅的漢字,在空闊的廣場中,伴隨著雄壯的漢韻古樂高低起伏,在6分鐘時間裡,彷彿穿越時空走來,為全世界演繹了我國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文化歷史隨著木頭傳下去


敬天慕祖傳古藝

許多人可能認為傳統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已經沒有生存空間,甚至失去留存的意義。但在浙江省瑞安市飛雲江畔的東源村,墨汁芳香依然在青山綠水間千年不散,木活字印刷技藝在這裡被完整地保存著。傳承這項技藝的代表人物是王氏家族的王超輝,他是國家級木活字印刷的「非遺」傳承人。走在東源村青石斑駁的村道上,常可聽見地道瑞安方言的溫州鼓詞唱腔:「奪席談經敘當源,有一位王超輝先生將花甲,木刻活字祖業傳。」

王超輝是瑞安最有名氣的譜師,他的主要工作是用木活字印刷術為需要的人印製族譜。浙江瑞安,隸屬溫州市,是曲藝之鄉,除了木活字印刷外,發源於此並用當地方言演唱的溫州鼓詞,也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安自古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據2003年《瑞安縣誌》的統計,瑞安竟有209個姓氏,而其中178個是分別在不同年代,從外地遷入瑞安。因此,作為回溯歷史,敬天慕祖,激勵後人的重要載體,譜牒文化在這裡盛行。瑞安家家戶戶,都有一種緬懷先祖、延續宗脈的移民情節,特別重視宗譜的修訂,這便成為支撐木活字印刷技術在瑞安傳承至今的最主要原因。據學者考證,從清代乾隆中後期起,浙江普遍使用木活字印刷家譜。現存於世的清代浙江家譜就有6430種,其中木活字本約有5100種。

王超輝家族用木活字印刷家譜的歷史,源自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相傳,當時一個叫王法懋的人飄海過江,從北方來到福建安溪縣長泰里隱居,同時也帶來了運用木刻活字印刷術修家譜的手藝。明正德年間,王法懋的後裔再由安溪遷入浙江平陽,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遷入了瑞安東源村,從此王氏一族便世代居住於此,王氏所帶來的木活字印刷技藝也在東源村落地生根,並帶動這裡的人們形成熱衷修訂家譜的傳統。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文化歷史隨著木頭傳下去

全手工操作木刻活字印刷術印刷的村落、宗族族譜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文化歷史隨著木頭傳下去


王超輝的執著

如今的東源村已是聞名海內外的木活字印刷文化村,掌握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師傅有近百人。王超輝祖上用木活字印刷家譜賺錢建起來的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也被政府修繕擴建成「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館」,佔地1600多平方米。在這裡,每天都有東源村的譜師們現場再現木活字印刷的每個步驟,成為世界絕無僅有的一道景觀,吸引遊客如織。

木活字印刷最難的一道工序是刻字,要選用上好的棠梨木,刻字時先用毛筆將要刻的字反寫在字模塊上,再用刀刻,先橫再豎再撇,最後再把空白的邊角挖去,一個反寫的漢字才凸顯於字模上。東源村木活字的字體使用的都是明清的官方字體老宋體,繁體字型「橫細豎粗」,古拙雅緻的氣息十分濃厚。

據說,在鉛活字印刷出現後,東源村的一些譜師們也曾紛紛隨潮流而改用「更方便、更好看」的鉛字印刷,但王超輝依然堅守木刻活字的古老技藝。他說:「木刻活字是古代留下來的,修家譜的事情也是古代的,古代的字古代的譜,搞起來是一套,比較適合一點」,王超輝不受世道變換的影響,依舊我行我素,用手中的木刻刀捍衛著祖傳技藝,而正是他的這種執著在不經意中保護了這種古文明。

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15日,在瑞安市政府和國內專家的努力下,「中國木活字印刷技術」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七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木活字印刷術成為國家級和世界級的非遺項目後,許多從事改用鉛活字印刷族譜的鄉人,都紛紛回歸傳統,傳承祖業,延續木活字這項有傳世價值的古老技藝,從而鑄就了東源村今日墨香飄逸的盎然生機。

從雕版到木活字

提起活字印刷術,人們自然會想起我國的四大發明和平民發明家畢昇。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術就由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基礎上演變而來。不同的是,畢昇當初是使用泥刻活字,而東源村用的活字,則是用木頭刻的。

印刷術始終伴隨著我國文明的進程。漢朝蔡倫發明造紙術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更輕便和經濟,但抄寫書籍依舊非常費工。為此,我國的雕版印刷術也應運而生。據學者考證,雕版印刷是在六朝時期,即公元22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發展至隋唐已經十分盛行,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便是唐朝時印刷的《金剛經》。然而,雕版印刷最大的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雕一次版,隨著書籍品種的不斷增多,就需要成千上萬塊印版,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去雕版,而且還有諸如新印版要雕刻,老印版要存放等很多問題。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的生平和他發明印刷術的過程都記載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夢溪筆談》中說:「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畢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是對雕版印刷的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從此,活字印刷代替雕版印刷,成為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主要印刷形式。

繼承畢昇的創造,我國古人對其不斷改良,漸漸發明了一種木刻的活字印刷術,在活版製作和刻印上更為簡便靈活。1996年,在寧夏賀蘭山出土了南宋時期的西夏文經書《吉祥遍至口和續本》,經專家鑒定,確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本實物。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著《農書》,把木刻活字印刷術都詳細記載在書中。據專家學者的考證核實,瑞安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和王禎在《農書》中所記載的分毫不差。

印刷術改變世界

雨果曾說印刷術是世界上最大的發明。畢昇首創的活字印刷,後來經由朝鮮傳到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十五世紀時,隨著明朝經濟的繁榮和對外交流的擴大,活字印刷也傳到了歐洲。

公元1456年,德國人古登堡用活字印刷術印了一本他自己寫的《古登堡聖經》,這是歐洲出現的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我國的活字印刷晚了四百多年。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經俄羅斯,另一條則通過阿拉伯商隊攜帶中國書籍傳入。古登堡就是以當時流行歐洲的這些中國書籍作為技術藍本,從而使他成為歐洲「發明」印刷術的第一人。古登堡的印刷術,後來又逐步發展成為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從此帶來了印刷技術的工業革命,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

印刷術與造紙術、火藥、指南針,並稱為我國的四大發明,可以說是世界發明史的一個基礎,對推動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活字印刷術的表演還歷歷在目,瑞安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術,作為古代印刷術的現世遺存,完整保留和再現著木活字印刷的整個過程,是歷史的活化石,也是中國文明獨步於世界的明證,值得我們自豪,也值得我們去珍惜、保護、研究和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品木先生 的精彩文章:

影壁——中國古建築細節之美!國內最大最牛的三大影壁:九龍壁
宣德爐、宣德瓷——宣德皇帝其人少為人知,憑文物活在我們心中

TAG:九品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