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陶淵明:人生苦短,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陶淵明:人生苦短,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文 | 江徐

很喜歡作家木心的一句話:有時,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淵明。

之所以這麼說,我想是因為,庸庸俗眾,勞碌一生,始終無法活出他那份真實,那份灑落,那份寧靜致遠與閑適恬淡。

陶淵明這個人,當他藉助作詩、飲酒與思索,尋找到真實的自己後,勇於選擇並且堅守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藉此度過餘生。

1.

陶淵明並非草根,說來家道淵厚。

東晉末年,陶淵明出生於廬山腳下一個將門之家。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鼎鼎有名的開國將領。「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這是陶淵明對曾祖父的敬仰。

外祖父孟嘉,也是當時名士。他溫文爾雅,淡泊明志,獲得宣武皇帝恆溫等人的器重。

後來雖然家道中落,生活陷入貧寒,陶淵明血液還是延襲了先人積極用世、報效國君的志向。

因此,陶淵明曾經是一個血氣方剛、揮斥方遒的少年。他在那時候的詩里寫道:「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

每一個男孩,都懷有英雄夢。衣袂飄飄,馳馬試劍。

他身上又脫不了與生俱來的書生氣。陶淵明在自傳文中這樣寫:「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十足的書蟲。

在他看來,五六月間,一個人安靜地躺在北窗下,翻翻書,睡睡覺,樹影婆娑,溫風似酒。這種日子,好比上古帝王那樣自在瀟洒呢。

似乎命中注定,陶淵明是儒與道的並蒂蓮,仕與隱的矛盾體

2.

從20歲開始,陶淵明步入社會,也踏上了仕途。

作為仕途菜鳥,陶淵明做過一些很小的官職,小到難以考據,今人只能從他的詩文里了解大概:「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生存從來不易。為了自己吃飯,為了養家糊口,陶淵明背井離鄉,舟車勞頓,東奔西走,去到不同的單位,做著不同的工作。

生活中,只因性情有別,有些人,在職場或者官場,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不管是朝九晚五還是加班加點,都能夠遊刃有餘,堪稱為現代白骨精。

而有些人,並非不努力,也不是朝三暮四,缺乏耐心,規章制度的桎梏與別人的管束總是讓他感到壓抑。要麼,留下來一邊幹活一邊在內心煎熬;要麼,辭職走人,圖個一時痛快,然後陷入下一輪迴。

陶淵明應該屬於後者。

他的前半生,不斷尋找新工作,又不斷辭職。從本質上說,他辭掉的不是官職,而是一種不喜歡的生活方式——

受人鉗制、爾虞我詐、互相欺壓,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坦誠相交。

關於陶淵明的辭職,作家費勇說:真正的辭職,是辭掉不喜歡的生活方式。

3.

29歲那年,陶淵明做上了江州祭酒。

這是他仕途生涯中所獲得的第一個正兒八經的官職。

江州,即陶淵明的老家江西九江。祭酒,相當於九江刺史的助理,負責協調各個行政部門之間的工作。

魏晉文人有風骨,當官的也不乏真正的風雅之氣。書聖王羲之曾在江州擔任刺史,後來,這個位置輪到他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仰慕陶淵明才名,邀請他做自己的祭酒。按理說,大家都算不流於俗的文人墨客,意氣相投,共事起來相對輕鬆。

但是這份不錯的差事,陶淵明做了一年都不到,就請辭了。理由是:「不堪關吏職」。

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江湖上更是魚龍混雜。遇到與自己性情相違的「不堪」,有人忍氣吞聲,有人麻木不仁,為了獲得一份報酬,就算不開心,也會苟且下去。

陶淵明不願忍。既然一份工作讓自己感到不開心,既然一種生活方式無法獲得自由和快樂,為何還要繼續?

「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從一開始,純粹為了生存,才扔下農具去當官。現在到了而立之年,在官場里混得別彆扭扭,不如趁早離開。

當官不能自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這是陶淵明的生活觀。

4.

從王凝之那裡裸辭後,陶淵明並沒有急於找下家。

在此期間,有人邀請他去做主簿,鑒於對人事環境或者其它因素的考量,他謝絕了。

不用上班,不進衙門,在家晴耕雨讀,彈琴飲酒,通過種地養活自己和家人,形同一隻閑雲野鶴。

東晉末年,權爭劇烈,在風雲際會間,陶淵明頻繁跳槽,數度辭職。

公元400年,36歲的陶淵明重新踏上仕途。首先是進入桓玄幕府,擔任幕僚。一年後,桓玄篡位,自立為王。陶淵明母親恰在這時去世,他便辭職回家,為母守孝。

公元404年,劉裕平定桓玄的篡位,恢復東晉政權。40歲的陶淵明再次出仕,擔任劉裕參軍。上任途中,他心有所念,寫了一首詩作,其中有這樣兩句:「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剛剛離開家鄉,便已思念田園。沒多久,又辭了。

之後,陶淵明進入右軍將軍劉敬宣的幕府。上任途中,他在詩作中寫道:「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果不其然,很快又辭了。

陶淵明的辭職,不是逃避,也並非對工作本身的不滿,而是對斡旋於官場這種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克服的抗拒。

從小接受的儒家思想讓他想入世求仕,往日熏染的道家文化讓他想出世歸隱。於是,在仕與隱之間,他左右搖擺。

生活方式千姿百態,沒有對錯之分。認清自我,選擇符合本性的生活方式,隨心而活,這並非易事。

5.

公元405年,41歲的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擔任的是彭澤縣令。

有一天,上面派了一位督郵過來督察。這位督郵狐假虎威,到了當地官舍,他就讓差吏叫來縣令向自己彙報工作。

陶淵明本就不喜趨炎附勢,人在官場身不由己,只能勉為其難去見一面。善意的差吏提醒他,參見督郵時必須穿上官服,束上官帶,否則失了體統,督郵會找茬。

聽罷此話,陶淵明說了句:「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然後歸還官印,颯然辭職。

彭澤縣令這一官職,前後擔任了八十來天,大概是他在體制內呆得最短的一次。

「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是觸發陶淵明辭職歸隱的最後一根稻草。自從二十歲步入仕途,每一次嘗試,他都深感違心,於是一再辭職。生存的壓迫,內心留存的「大濟於蒼生」的志向,又讓他再次去當官。

這一次,對於官場,他終於厭倦而下定決心,徹徹底底地離開仕途。

人生苦短,光陰有限,把時間浪費在不喜歡的人與事上,想了又想,實在太可惜。

因為辭職隨順了心愿,陶淵明寫下歷史上最有名的辭職信《歸去來兮辭》。「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當初為了吃飯才去當官,因為被別人所役,身心俱苦。

人活一世,違背本性,才是最大的不值。

陶淵明的辭官,不是為了歸隱而歸隱,而是捨棄不喜歡的是非之地,重擇符合本性的生活方式。

6.

我與我周璇久,寧作我!

正如東晉名士殷浩這句話,辭職之後的陶淵明,終於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開始做回真實的自己——

斂策歸田,回到老家,做一個農民,一邊種地,一邊讀書,空閑時喝喝酒,有時獨酌,有時與朋友對飲,興緻來了,撫一首琴曲。

日子雖然艱苦,因為身心自由,酒意微醺下,陶淵明寫出著名的《飲酒》組詩、一系列田園詩,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這首世人所熟悉的《歸園田居》,既有詩人對前塵往事的憾然回望,也有對田園生活的欣然處之。

堂前桃李春風,院後楊柳依依。傍晚時分,炊煙裊裊,雞棲於塒。庭院乾淨,居室舒適。從詩文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重返自然回歸本性的陶淵明,心境曠達而悠遠。

他的歸隱屬於雙重,不僅在現實中歸園田居,還藉助文字,一筆一划,一撇一捺,構建出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名的精神家園——桃花源。在其中,既有田園生活的縮影,又有理想人生的藍圖。

陶淵明這一生,也曾掙扎過,也委屈求全過,最終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並且為之堅守,活出真實的自己。

在瓦爾登湖獨居二年的梭羅,寫過一句話:做自己,就是離開壓制自己自由和尊嚴的體制,找到適合的生活方式,自食其力地生活。

說的是他自己,又何嘗不是陶淵明?

一個人,面對世俗紛擾與慾望誘惑,不隨波逐流,亦不違背本性,而是聽從內心召喚,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做愛做的事,交配交的人。

那麼,不管貧富貴賤,此生都無恨。就像陶淵明《自祭文》中的兩句:「識運知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

在人生旅途中,認識自己,不忘初心,于山重水復柳暗花明中有勇氣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真實而活。那麼,你的人生將是一句陶淵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生處轉熟熟轉生,業力消處道力生
社交格局,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