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打不準,體積大,被稱為最失敗的駁殼槍,為什麼卻火遍了中國?

打不準,體積大,被稱為最失敗的駁殼槍,為什麼卻火遍了中國?

1919年5月5日,美、法、意等11國聯合簽訂了一個對華武器禁運的協議,用來遏制中國武裝力量的不斷壯大。該協議規定,禁止向中國出售步槍到火炮的等一切攻擊性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武裝部隊將目光轉向了一款自動手槍——毛瑟1896式手槍。

毛瑟1896式手槍的木質槍套像極了一個盒子,盒子的英語又是BOX,傳到中國來後,便翻譯成了駁殼槍。在歐洲,駁殼槍並沒有引起重視,因為駁殼槍有兩個致命缺點:一是不便於攜帶,駁殼槍體積龐大,重1.24KG,槍盒為木質,別在腰上很難受。二是精準度不足,駁殼槍的後坐力非常大,開槍時,槍管會上下跳動,很難打中目標。在瑞士軍方測試中,更是給出了射擊精度最差的評語。

但是,駁殼槍在中國卻大受歡迎。在當時,僅日本一家貿易公司,每個月就要向中國售賣1000支以上的駁殼槍,而且這只是一家公司的銷量。駁殼槍的中國走紅,這當然與當時的禁運協議有關。但令人稱奇的是,在禁運協議解除後,中國仍然在大批量的購入駁殼槍。

駁殼槍由於體質龐大,反而備受中國士兵喜歡,因為中國士兵認為這顯得更有威懾力,駁殼槍也因此得到了另一個稱呼「盒子炮」。正如馮玉祥在回憶錄里說:「哪裡的帶兵官,見了盒子槍,沒有哪一個手指頭不痒痒的。」而歐洲人認為既笨重又一無是處的槍盒,也被中國士兵利用起來,將槍盒裝在駁殼槍的尾部,大幅減少了駁殼槍的後坐力。

而精準度的問題,更是在中國得到了完美的解決,以至於該槍的發明者毛瑟,都派人過來學習毛瑟槍的使用方法。原來,聰明的中國士兵在使用駁殼槍時,會往旁邊歪一下,將槍身放平,使原來向上跳的槍口變成左右擺動。這樣一來,駁殼槍的精準度也就大大提升了,准到什麼程度?這麼說吧,在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將領劉樹森戰敗後撤,此時遇到敵軍擋路。劉樹森拿起手中駁殼槍對天一槍,一隻鳥兒應聲倒地,敵軍因此嚇得立刻後退。

在中國後來的軍閥混戰中,正規戰越來越少,基本上都是遭遇戰和突擊戰。而駁殼槍作為一款一分鐘可以打出900發子彈的自動手槍,具備射速快、火力猛的特點。在中國戰場上,兩軍近戰的場景比歐洲多,對槍的射程也就沒有那麼高的要求了,駁殼槍這種自衛武器自然就變成了主要武器。而且在遭遇戰中,雙方比拼的就是速度。步槍的雖然打得准,但是準備時間太長。步槍開一槍的時間,已經足夠駁殼槍打完10發子彈了。

駁殼槍甚至被當時的中國士兵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槍。以至於當人們提到手槍時,腦海里浮現的都是駁殼槍。這支被歐洲人認為「最失敗」的槍,卻在中國締造了神話。從北伐、長徵到中國解放,駁殼槍見證了近代中國從貧弱到崛起的全部歷程。如今,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我們不應該忘卻那些為了我們國家獨立和崛起,而付出生命的先輩們,向他們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30多名日本士兵被美軍救起,經過詢問後,卻被扔回海里……
一個800萬人口的小國,卻五次打贏1.5億人口的阿拉伯世界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