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是「纏縛」?什麼是「十纏四縛」?

什麼是「纏縛」?什麼是「十纏四縛」?

《無量壽經》上講「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這個「纏縛」是什麼意思呢?纏是纏繞;縛是束縛、捆住。「纏縛」的意思就是比喻人的煩惱,好像繩子一樣,把人纏繞捆綁起來,絲毫不能解脫。經論上講「纏縛」裡頭一共有十纏四縛。十纏:無慚、無愧、嫉、慳、惡作、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四縛:欲愛、嗔恚、戒盜、我見。下面我們詳細分享一下:

十纏。有下面這十樣東西纏縛,就會障礙修行,不能出離生死之苦,沒辦法脫離六道。

一,無慚。慚是對別人。一個人有良心,做了壞事後,就會感覺對不起天地良心,這就是慚。無慚,就是沒有良心了,什麼壞事都敢幹,一點羞恥心都沒有了,我們經常說的喪盡天良,就是無慚。

二,無愧。愧是對自己。自己做壞事了,遭到別人批評,心裡就倍感羞恥,心生內疚,這是愧。無愧的意思就是,在別人面前做了壞事,被人批評,也不知道羞愧,比如現在有些網紅,為了吸引眼球丟醜賣乖,搔首弄姿,目的無非就是名和利,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責備她,她也沒有一點羞愧心,這種人就是無愧。有愧是不敢在人面前做壞事,但背後敢做壞事;有慚是在背後也不敢做壞事,因為他怕對不起天地良心。

三,嫉。就是嫉妒。看到別人發財了,別人出名了,陞官了,就產生嫉妒心理。嫉妒除了造作罪業外,沒有一點好處,人不會因為嫉妒就能發財、就能陞官,所以佛陀教人要隨喜讚歎別人的好處,來對治嫉妒心。

四,慳。就是慳貪、吝嗇、小氣。自己有再多的錢,也捨不得給別人花;自己懂得學問再多,也不肯傳授給別人,吝財、吝法,這就是慳。佛教我們修布施,來對治慳貪這個毛病。

五,悔。就是心裡不安,有悔恨。悔恨有善惡兩種:一個是惡的,有人欺騙或者欺負過他,他有機會去報復,但當時沒有做,於是很後悔。一個是善的,有機會做好事,但是當時沒有做,機會損失掉了,他也後悔。常常想這些事情,心裡就不安,這也是造業。

六,睡眠。就是睡眠太多了。佛陀在世的時候,一晚上就睡四個小時,現在我們提倡睡八個小時。現在的人生活很不規律,很多人都喜歡熬夜,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一睡睡到大天亮,甚至到中午,其實晚上十點到兩點是睡覺的黃金時期,最養人的時段,白天怎麼睡也是補不回來的。睡覺太多,頭腦就不清楚,容易昏沉,不利於學習修行。

七,掉舉。就是心定不下來,妄念雜念特別多。這個問題在安靜的時候最容易發現,比如念佛的時候,心裡總是七上八下,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妄想紛飛,想停也停不下來。

八,昏沉。就是沒有精神,總是犯困,在禪堂里一打坐,他就睡著了。昏沉是因為定多慧少;掉舉是定少慧多。所以禪堂里要求是定慧平等,這才容易入定。如果你有昏沉的現象,堂主就不讓你打坐了,讓你去拜佛、跑香;如果有掉舉的現象,就讓你靜坐、觀想、參話頭、攝心念佛,用這些方法對治。

九,嗔忿。就是心裡頭有怨恨。別人說話做事,我們看不慣,別人做錯事,懷恨在心,總把別人的過錯放在自己的心上,障礙自己修行。所以佛教人忍辱,即使被別人欺騙、羞辱,也不能有報復的念頭,這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

十,覆。就是覆藏。自己有了過失,不願意讓人知道,非要把它隱藏起來。自己做點好事,就總想讓人知道,讓人讚歎,不知道隱藏。佛告訴我們,有過失要懂的懺悔,否則就會越積越多,越積越嚴重;做了好事要懂得盡量掩藏幾分,不要傳揚出去,這樣才能積功累德。

四縛,也叫四結,有連續不斷的意思,這四種事都是非常麻煩的事。

一,欲愛身縛。我們平常說的是七情六慾,佛教講的是五欲六塵,這些外界的誘惑,一般人很難抵制,如果順意的話,心裡就起貪愛,總也放不下;不順意的話,就起嗔恨心,這些都是很麻煩的事。

二,嗔恚身縛。這個是和欲愛身縛相對的,嗔恚身縛是遇到不喜歡的事情,這個五欲六塵他不喜歡,就容易生起嗔恨心。這兩種都是身在境界中起惑造業,因為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里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告訴大家在遇到境緣的時候,一定要提起觀照的功夫。

三,戒盜身縛。也叫戒取見,就是本來不是戒,不是佛說的,他卻把它當成是戒,強以為戒。佛在經上經常舉這個例子,古代印度修行人,看到牛、雞死後升天了,人死了卻墮到畜生道、餓鬼道,他就學牛、學雞,以為將來死了他就會升天,這就是戒取見。

四,我見身縛。我見就是見取見。不是佛說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認為的,本來不是涅槃的境界,他以為是真的涅槃,最後墮落了,還怨天尤人。本來佛說的修定裡面,有覺,有觀,他卻當成無想定,還執著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這就是我見。

總之,一切煩惱,都屬於纏縛,纏縛是煩惱的別名,所以佛陀教人要斷煩惱,要幫助眾生解除煩惱,就是「解諸纏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佛經里經常提到的「阿難」是誰?
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為何他又成了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