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藍航天:十年左右中國民營航天可成長到美國規模

深藍航天:十年左右中國民營航天可成長到美國規模


  原標題:民營火箭深藍航天:十年左右中國民營航天可成長到美國規模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張靜


  CEO霍亮和他的技術總監坐在公司樓下的小麵館,「挫敗感太強烈了,造火箭這事原本想得挺好,結果到最後都被別人婉拒了。」2018年初,在經歷了尋找團隊成員的一輪輪挫敗後,霍亮有些沮喪,又安慰起技術總監,能談成一兩個核心工程師已經很不錯了。

  2016年11月,霍亮創立的商業火箭公司——北京深藍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深藍航天」)註冊成立,隨後落戶北京亦庄。在這個50.8平方公里的中國民營火箭大本營里,聚集了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星際榮耀等一眾民營商業火箭公司。和這些火箭公司的創始人一樣,霍亮立志要造出自己的運載火箭,送載荷上天。


  開發小型液氧煤油火箭及其發動機,最終實現運載火箭全部回收重複使用,這是他在出走航天科工集團和一家民營火箭公司後一直堅持的想法,但過程並不順利。


  要撬動太空市場,必須先有火箭


  「國有航天體系一般由國家批複型號任務,總體單位牽頭研製,其他專業化院所配合,非常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應對商業上的多元需求和快速變化並非其優勢。能不能有新的模式進行有益補充,創造出更優秀的小產品,形成多元發展局面?」從國家航天系統出來創業的火箭工程師總在思考這個問題,霍亮也不例外。

  但要真正折騰出自己的液體火箭,他很迷茫,「我們常講到美國的商業航天如何蓬勃發展,但中國是中國,更強大的資源還是集中在國有企業手裡,商業火箭創業公司的模式成不成立,大家都很質疑。」從市場的回報周期來看,盈利周期長,企業「可能根本抗不到那個時候」;相對於固體火箭,「液體火箭的難度至少上去數倍」;政策和可行性上,質疑聲目前仍然存在。


  霍亮用去年一整年時間反覆研究國內外行業報告。在市場問題上,他覺得未來的空間是廣闊的,「火箭未來將會成為一種構建天地聯繫的運輸工具。」因此要撬動太空市場,必須先有火箭。「建立可靠、廉價、高頻的天地聯繫有非常重要的商業價值。」霍亮說,他從一開始就為深藍航天確立了可回收液體運載火箭的技術目標,這條路更難,但他認為更有價值。


  「當時一位業內權威人士直接喊我名字說,霍亮,你所帶領的可不是平常的隊伍,你們去搞一個簡單的事情是不是虧了?你們干點難的,就算死了也死得壯烈一點。」


  事實上,液氧/煤油火箭及發動機技術在各國航天歷史上都被證明是一個成熟的技術途徑。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蘇聯就研製了RD-107、RD-108液氧煤油發動機,以此為動力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把世界第一位宇航員送入太空。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研製了F-1液氧煤油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重型運載火箭。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Space X,其獵鷹9號梅林發動機一直以液氧煤油作為推進劑。在國內,長征5號、長征6號和長征7號運載火箭也運用了液氧煤油推進劑。


  儘管目前Space X、藍色起源等美國商業航天公司在開發大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方面投入了數年時間,但目前尚未進入飛行驗證階段。「液氧甲烷發動機面臨著研製周期長、技術難度大等現實問題,並且全球範圍內還沒有液氧甲烷火箭成功飛行的先例。」對於創業型的深藍航天來講,霍亮覺得,選擇工程使用經驗豐富的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民營企業的起步技術路徑更可靠。在Space X實現火箭的回收復用後,他認為液氧煤油發動機在回收復用上存在的結焦、積碳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談十個人能成一兩個已經很不錯了


  從國企到民企,人才流動的難度來自於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高度不確定性,團隊、資金、市場、技術等風險影響核心工程師去留。在組建團隊上,薪酬並不是絕對的考量,「我一直覺得航天工程師的薪酬應該達到互聯網工程師的水平,現在資本也比較認可這一行業,所以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相對於體制內的平均薪酬會有明顯漲幅。但這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還是理念,大家是不是真的想利用新機制創造新東西,否則企業做不起來。」


  但組建團隊的過程並不順利。「招人沒有高明的辦法,我認識你,你認識他,他認識他,這樣一圈一圈找。」在過去一年裡,霍亮就像獵頭一樣盯著行業里的技術工程師。有航天工程師去河北出差,他跟著跑到河北,在賓館樓下跟人聊。要找發動機的工程師,就跑西安,在人家小區附近把人約出來談。


  最難找的是增壓輸送系統專業的工程師。「因為這個太專,絕對數量少,公司成立也相對晚,很多人已經被招走了。」前前後後接觸十來人,彷彿說動了,最後又被婉拒。被拒絕多了,霍亮自我安慰,也安慰他公司里的夥伴,「後面再努力,談10個人能成一兩個已經很不錯了。」


  最初和投資人交流,霍亮就和對方講技術途徑,怎麼實現回收,最後實現復用,聊得很好,但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他意識到自己一直盯著技術路線,卻從不考慮投資方的訴求、現實的限制因素和實現途徑。為了了解投資人在想什麼,霍亮索性花更多時間接觸投資人,「必須把民營火箭這件事的商業模式和邏輯想清楚,並且有很能打動對方的點,這樣就能事半功倍。」今年年中,霍亮出手,拿下國內數家一線機構數千萬種子輪融資,為明年年底的液氧煤油發動機試車做準備。

  他想清楚的一點是,「國有企業能幹出來的東西,我們任何一家民營航天企業都干不出來。反過來,我們任何一家能幹出來的東西它全能幹出來,只要它想干。所以要考慮我們和同行、國企的關係,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的。」商業航天,主業是商業,所以要通過高性價比和靈活的競爭力創造出更優秀的小產品,用這種新模式與國企形成有益互補。


  10年左右,中國民營航天可以成長為像美國一樣的規模


  「火箭就像一條從地面通往太空的天路,這條路必須非常寬、非常穩定,不能一會兒通一會兒不通,一會兒又被泥石流衝掉了。只有這樣才敢大規模往天上送部隊,要不然先頭部隊送過去了,後續增援部隊沒跟上,先頭部隊的給養就跟不上去,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霍亮說,火箭相當於基礎設施,如果無法實現民營火箭的低成本、高頻次和可靠性,商業發射計劃充滿風險。


  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在今年6月發布《2018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對2017年全球衛星產業發展及其產值作出評估,衛星發射也包括發射服務和運載火箭服務。去年一年,全球創造了345顆衛星的發射記錄,共進行90次發射活動,其中64次為商業衛星發射,衛星產業規模達2690億美元,同比增長3%。歐洲諮詢公司(Euroconsult)8月發布《小衛星市場前景》報告稱,未來10年全球將發射約7000顆小衛星,小衛星製造和發射服務的市場價值將達到380億美元。

  「現在的僵局是,衛星發展不起來就說是因為沒有便宜的火箭,沒有便宜的火箭大家又說是因為沒有充足的衛星發射需求。這是一個相互等的過程,所以一定要有人破局。」在國際商業發射中,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報價一般為每公斤2萬-5萬美元。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一號甲以及航天科技集團的長征十一號也在提供商業發射服務,未來快舟十一號也將加入商業發射隊伍。


  以快舟一號甲為例,根據公開報道,其發射報價不到2萬美元一公斤,而快舟十一號的未來報價將不到1萬美元一公斤。「目前國內發射價格並不十分公開透明,不像國外網站上有公開的報價數據可以參考。」霍亮說,根據他所了解的情況,目前國家隊提供的發射服務,每公斤價格仍需要3萬美元左右。


  破局的關鍵在於火箭端的成本,霍亮說,目前微小衛星的製造成本已經低於發射成本,所以降低衛星整體費用的主要矛盾是降低發射價格;當真正低成本、高可靠的運載火箭一出來,將更加刺激衛星市場繁榮。


  對於中國未來的民營商業航天市場,「從我個人的判斷來講,如果我們國家的政策持續穩定鼓勵民營航天,我們未來整個行業一定會成長為像美國一樣的規模。可以預期在1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商業航天差不多達到萬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霍亮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養殖場的超級細菌,真的可以傳染給人嗎?
超亮星系曾同時吞食三個相似星系:才有如此高亮度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