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輕型化運營能力的較量:28家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排名

輕型化運營能力的較量:28家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排名

來源:零壹財經

作者:丁丹

引言

「近幾年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它猶如一台永動機,逐步提升著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使得更多用戶群體被納入金融服務體系中來,這提升了金融服務、資源配置的效率。過程中,商業銀行正在強化金融科技的探索應用,他們的運營理念、模式都在逐步改變,可以說,金融科技已經是銀行展業的關鍵裝備。基於此,零壹財經·零售金融智庫推出了銀行運營效率排行榜系列文章,目的是跟蹤與分析商業銀行的發展實力、發展能力與發展潛力。」

上一期零壹財經簡要分析了商業銀行的管理效率,本文我們聚焦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近年來銀行的利差逐漸收窄至逼近2%的水平,各行均將目光逐漸轉向非息收入板塊。非利息收入受經濟周期的擾動較小,且因其不佔用銀行的表內資產,故可反映商業銀行的輕型化運營能力。

為了能夠對28家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情況有更加全面地對比,我們選取了兩個比例指標,一個是各行非利息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另一個是各行非利息收入占其平均資產的比。兩個指標相互映襯,可更好地反映各行輕型化運營能力。

一、各年指標靜態對比:國有行、股份行基本位居前列

銀行的收入一般可分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其中非利息收入指商業銀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營業收入,主要是中間業務收入和諮詢、投資等活動產生的收入。利息收入由於受利率變動和經濟周期影響很大,具有不穩定的周期性特徵,且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近年來我國上市銀行的利差水平呈逐漸收窄之勢。而非利息收入受經濟周期的擾動較小,且因其不佔用銀行的表內資產,故可反映商業銀行的輕型化運營能力。基於此,我們對國內28家A股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指標進行了排名,以期各位讀者對28行輕型化運營能力有較為直觀的了解。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排除季節性因素的擾動,本文中選取的數據均為年度數據。

為了能夠對28家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情況有更加全面地對比,我們選取了兩個比例指標,一個是各行非利息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以下簡稱「非利息收入佔比」),另一個是各行非利息收入占其平均資產(平均資產是指銀行報告期期初期末資產的算數平均值,下同)的比,後一個指標來源於杜邦分析。之所以如此選擇指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一是由於各行規模差異較大,比例指標相對於絕對數指標更易進行比較,其次上述兩指標可以相互驗證,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偶然性因素的擾動。

首先是非利息收入佔總收入的比,如圖2所示。觀察2013年—2017年的數據,可發現一個較為明顯的規律,即將非利息收入佔比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後,排名前12位的基本均為國有銀行和股份行(2017年上海銀行的排名比較特殊,我們會在後文中詳加說明)。這與監管層限制城商行的經營區域有關,而國有行和股份行均是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

註:城商行的前身是20世紀80年代設立的城市信用社,彼時政策面對其的定位是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為地方經濟搭橋鋪路。時至今日,根據銀監會2017年的5號文(《關於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和2018年的4號文(《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監管層依舊對城商行異地開展業務持審慎態度。根據規定,城商行要進行跨省業務,首先在當地需取得良好的業績,其次還需要證明跨省展業能給銀行帶來業務協調發展等效果。因此城商行從申請跨省展業到相關部門批准,至少需要一年,這也限制了其各業務的規模。

其次我們觀測的比例指標是各行非利息收入占其平均資產的比,該指標拆解自杜邦分析,如圖3所示。數據顯示,若以數值從大到小排列,在2013年到2017年這5年中,排名前13位的基本均為股份行和四大行。

綜上,我們發現,若以各年的縱向靜態數據進行比較,除2017年上海銀行在非利息收入佔比上躍居28家上市銀行首位外,其餘時候大體都是國有行、股份行居前,城商行居後。這與各行非利息收入的體量有關。通過觀察2013年—2017年各行的非利息收入的絕對數值,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較為明顯的規律,即按照數值從大到小的順序,1到4位穩定為國有四大行,5到13位穩定為交通銀行和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後15位穩定為各城商行。雖然三大陣營各自內部的排序在這五年當中會出現變化,但涇渭分明的態勢十分明顯。

二、各年指標動態對比:城商行非息收入增長率居前

為了更好地了解28行非息收入的發展趨勢,在靜態分析的基礎上,我們還對比了非利息收入/總收入、非利息收入/平均資產這兩個比例指標以及非利息收入這一絕對數指標在2013年—2017年這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以期發現各行各指標的動態變化,並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分別進行了排序,如圖5所示。其中複合增長率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可用來反映各行相關數值2013年—2017年的增減變化趨勢。

通過上述觀察上述三者的複合增長率,我們有以下兩點結論:

一是各複合增長率排名前六位的均為城商行,且城商行大多增長較快,我們認為這是城商行非利息收入體量較小的結果。以非利息收入絕對數量增長最為迅速的鄭州銀行為例,截至2017年末,其非利息收入僅占工商銀行的1.02%,與長期位居股份行之末的華夏銀行相比,亦僅佔後者的10.95%。

二是各行非利息收入增長態勢明顯。2013年—2017年間,28家上市銀行中非利息收入/平均資產複合增長率為正的銀行為21家,佔比為75%;非利息收入佔比複合增長率為正的銀行為25家,佔比為89.29%;而在非利息收入絕對數值方面,28家上市銀行複合增長率均為正。這反映出非息收入確已成為各行重點發展的領域。

三、上海銀行:高非息收入佔比和低總資產周轉率

如上文所述,觀察2017年各行非利息收入的佔比,我們發現,在國有行和股份行非利息收入佔比領先的格局並未被撼動的情況下,上海銀行該指標在2017年一下躍居各行之冠。而僅僅在一年前,上海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僅位居28行的第14位。基於財報,我們分析發現:

上海銀行2017年實現投資凈收益96.37億元,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84.41%。對此,上海銀行在2017年年報中解釋稱,「主要是由於基金投資規模增加、收益相應增長」。而上海銀行投資凈收益的大幅增加是其非利息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同時,上海銀行2017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62.56億元,較上年增長1.61%,主要是加大業務轉型力度,積極拓展銀行卡、電子銀行等業務領域,手續費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另外,上海銀行2017年凈利息收入顯著下降。2017年上海銀行凈利息收入為191.1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6.47%。對於這一變化,上海銀行的解釋是,「主要是受同業業務市場利率上升、計息負債成本率提高影響」。

觀察非利息收入占其平均資產的比,如圖3所示,我們發現上海銀行在28行中排名並不靠前,至2017年末亦僅居第10位。為此,我們將非利息收入/總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平均資產這兩個比例指標進行分解變形,發現存在下述關係:

上述等式右邊的第二項即為財務指標總資產周轉率,它是衡量資產投資規模與銷售水平之間配比情況的指標。總資產周轉率越高,說明企業銷售能力越強,資產投資的效益越好。而該指標恰為上海銀行一直以來較為落後的指標,如圖7所示。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壹財經 的精彩文章:

交易所簡史:監管寒冬已至,火幣、OK、幣安新三足鼎立
11月P2P整改備案進度琅琊榜TOP 80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