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全盛時期的清朝,為什麼會被緬甸佔領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全盛時期的清朝,為什麼會被緬甸佔領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晚年曾經對自己一生做了總評,總結了平準噶爾、定回部、收台灣、降緬甸、安南等十件大功,自詡為「十全老人」。在這「十件大功」中,唯獨對緬甸耿耿於懷,認為清朝在全盛時期沒有打服「南荒小夷」,算一件大功有些勉強。那麼全盛時期的清朝為什麼會在緬甸遭遇了失敗呢?

乾隆皇帝本來不想對緬甸大規模用兵,儘管是緬甸率先發難,但是看了《明史·雲南土司傳》之後,乾隆認為明朝都能把緬甸納入版圖,大清也能將緬甸打服,對緬甸產生了輕視。可當時的緬甸貢榜王朝還是非常強悍的,而清朝對此一無所知,甚至還非常輕視,在清緬戰爭中吃了大虧。

其次清軍無論戰術還是裝備都落後於緬甸,清軍「橫掃天下」的八旗軍以騎射著稱,可是到了緬甸濕熱雨林里,發揮不出多大的實力,且會因水土不服而染病,清軍損失嚴重。裝備上緬甸軍隊部分裝備的是燧發槍,從英、法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購買或仿製,火力和射速都強於清軍。

就戰爭結果來看,清朝和緬甸兩敗俱傷。清朝損失了900多萬兩白銀,傷亡了大量士兵。雖然緬甸在戰場上大多戰勝了清軍,但清軍牽制了大量的緬軍,導致緬甸剛消滅的暹羅得以復國重建。後來緬軍認為長期的消耗戰打不過清朝,清軍也覺得焦頭爛額,兩國趁機停戰。戰後十年緬甸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緬甸因為清緬戰爭的勝利,從全盛時期的清朝獲得了近2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不過如果能重來,我相信緬甸一定不會要。緬甸後來被英國佔領,二戰結束之後,作為同盟國的英國,決定將原屬於中國的領土果敢、佤邦、撣人、克欽等悉數歸還中國,可是國民政府忙於發動內戰,拒絕接收。

英國將這部分領土「上繳」給聯合國,聯合國授權緬甸託管。1960年中緬簽訂《中緬甸邊界條約》,正式將這一地區劃歸緬甸。可是這一地區以少數民族為主,大量的撣族(傣族)、果敢族(漢族)為主體,對以緬甸族為主的緬甸沒有民族認同,他們更願意自治建國,果敢族甚至有意回歸中國。

自緬甸獨立後,緬甸內戰就沒有停止過,一不小心就打了70多年。原本緬甸在近代工業發達,比較富裕,可是由於連年內戰,「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百姓有塗炭之苦」,緬甸工業基礎毀之一旦,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的話還真是有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棟哥歷史 的精彩文章:

現在的歐美各國與古希臘羅馬到底是什麼關係?
《雍正王朝》中皇帝那麼辛苦,幹嘛還要拚命入關?

TAG:棟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