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集聚全球頂級智慧,GES 2018探索未來教育

集聚全球頂級智慧,GES 2018探索未來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不忘初心,去功利化。如果能做到這點,不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線上還是線下,都能更加普惠和公平。

然而面對席捲全球的數字化浪潮,如何才能打造更加高效的教育模式,激發全球教育生態潛力?融合創新或將成為教育行業的全新拐點。

12月3日,GES 2018未來教育大會(以下簡稱「GES大會」)在北京開幕。本屆大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直接指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騰訊、GSV(全球矽谷投資公司)、新東方、好未來聯合主辦,ASU(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提供學術支持。

據悉,本屆GES大會以「融合·創新 讓教育點亮每個人」為主題,「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科技」、「區域與全球」為核心議題。來自全球學術界、政界、商界等800多位嘉賓匯聚一堂,就教育公平、供給側改革、教育評價機制創新、教育與人工智慧等焦點問題展開思想碰撞,共同探討教育未來。

未來,實現教育公平,「讓教育點亮每個人」的美好願景可期。據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累計發放資助金1882.14億元,受助學生規模近9600萬人次。與此同時,中國上市公司精準扶貧投入總額已佔利潤總額的萬分之七,其中又以教育扶貧投入最為集中。

「面向未來的教育,特徵之一就是應該更加普惠和公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表示,普惠、公平的教育是保障機會公平的「最偉大的工具」。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有教無類」的思想,面對全球發展失衡現象,更加需要發揮教育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重視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化,保證每一個人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使教育成為推動包容性發展的強大動力。

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在會上表示:「從變革的角度,面向未來世界,教育不能故步自封。」他還強調教育在變革的同時,必須保持定力,絕對不能喪失價值立場——不能喪失國家性和民族性。

教育變革是社會變革的基礎,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呼籲全社會「關注貧困地區兒童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他表示,要想從根本上可持續地脫貧,必須從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入手,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陽光的起點。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催生教育新業態和增長點。以中國K12在線教育行業為例,2013至2016年,其市場規模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0%以上,而2017年攀升至51.8%,市場規模高達298.7億元,成為規模化變現元年。作為驅動教育進步的「引擎」,教育與科技的融合備受關注。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認為:「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改變傳統教學的組織方式。過去幾年,騰訊在新工科、智慧校園、在線教育等領域做了一些落地嘗試。騰訊致力於用科技助力教育公平化、個性化和智慧化發展,與合作夥伴共建融合、創新的教育新生態。」

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表示,中國教育進步最原始的推動力,來自中國13億人教育需求的變遷。而中國家庭教育理念的變遷,也在不斷推動著教育創新。作為國內知名的教育機構,好未來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在研究學習的科學,幫助學生更加科學地開展學習。如今好未來已經擁有5000名產品、技術和教學研發人員,每年投入10多億研發經費,並在全球範圍內與6所高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今後,好未來仍然會堅定地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

值得關注的是,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也在本屆大會上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科技的進步,讓越來越多的教師得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育人方面。

人才培養著眼於未來,當新一輪信息革命的浪潮已經撲面而來,如何培養具備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國際化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人才,成為了中外教育共同的課題,同時也是此次GES大會熱議的一大焦點。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表示,未來社會對人才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信息素養、數字素養、科技素養和創新素養等諸多方面,必須用科技賦能教育評價,建立面對未來素養的新的評價體系,這樣我們才能構建真正成功的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大化,為國家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

此外,隨著多元化教育需求的迅速增長、互聯網技術的不斷迭代,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也正在加快滲透、融合。此次GES大會上,來自公立學校、民辦教育機構和行業協會的人士聚在一起,就公辦民辦如何相得益彰展開了熱烈討論,一個更加開放融合的教育時代已經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科技 的精彩文章:

站在技術之巔,引領未來變化:2018日知錄數據智能峰會落幕
新華三論劍:用主動安全為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

TAG:趣味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