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戰里,中國曾有鮮為人知的14萬人捲入其中

一戰里,中國曾有鮮為人知的14萬人捲入其中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紀念日,在很多參加過一戰的歐美國家,這一天是法定假日,也是緬懷戰爭犧牲者、祈禱和平的紀念日。

但這一天,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是陌生的:2018年的11月11日,也即一戰終戰百年紀念日當天,我曾提醒網友「這一天不僅是『光棍節』和『買買買日』」,一些網友則並無惡意地反問「一戰終戰和中國有什麼關係?」

然而就在這一天,在各國政要雲集的「一戰終戰百年」紀念「主舞台」——法國巴黎凱旋門前,「中國元素」並未缺席:在各國青少年用不同語言朗誦一戰見證人遺留文字的聲音中,人們聽到了一位女中學生,用中文朗誦一名中國參戰勞工在停戰當日所寫的書信;在為世界和平祈禱的樂聲中,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拉響了巴赫名作《薩拉邦德舞曲》。

儘管曾經鮮為國人矚目,但中國與一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中國不只是一戰的參戰國和戰勝國——甚至,中國本土也是一戰的戰場之一

1917年,法國,中國華工正在搬運沙袋(@視覺中國 圖)

從中立到參戰

1914年8月,一戰爆發之初,中國政府和民間都將之視作「不相干的遙遠戰爭」:當時執政的北京袁世凱政府在8月6日第一時間宣布「局外善意中立」,試圖置身事外。

當時中國已是列強勢力深入滲透的格局,而且,日本已與英國在1902年結成了所謂「英日同盟」,伺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尤其是膠州灣以及青島的控制權。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並和英國聯合出兵膠州灣,同時,日本照會中國政府,要求設黃河以南為「中立區」,撤走膠濟鐵路和濰縣(今山東濰坊)一帶中國駐軍,以便日本進軍。

由於日本鄰近、德國遙遠,在日本第二艦隊支援下,日英聯軍在10月28日即包圍青島要塞,11月7日德奧聯軍就戰敗停火了,三天後,德國膠澳總督麥維德(Alfred Meyer-Waldeck)簽署投降書,將青島要塞和整個「德國膠州保護領」移交給日本,戰爭只持續了短短一周多時間。

一戰戰火燃燒在中國國土,袁世凱政府卻束手無策,他求助於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Sir John Newell Jordan),後者趁機要求中方「在物質上儘可能支持協約國」,不要給日本進軍設置掣肘,否則英國也愛莫能助。袁世凱同意了朱爾典的要求,自此中國雖仍保持「中立」,實際已不得不傾向於協約國一方。

日本在膠州灣勝利後,中國政府根據袁世凱與朱爾典的「君子協定」,向日本政府提出「日軍撤出山東」的要求,不想遭到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的拒絕;1915年1月7日,中國政府再次向日本提出類似要求,繼續遭到無視。

在日本內閣授意下,1915年1月18日,日置益返回中國任上後,繞過中國外交部直接和袁世凱接觸,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由於協約國各國背棄此前「君子協定」,拒絕支持中方合理要求,袁世凱政府被迫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中日民國四年條約》,日本不僅取代了德國在山東的全部特權,而且進一步擴大了在中國全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存在——這一事件成為壓垮袁世凱政府的眾多稻草之一。

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梁振軍看來,袁世凱之所以對日本一再退讓,除了中日之間的實力差別之外。「袁世凱想當皇帝,也需要日本方面的支持。」

袁世凱倒台後的北洋政府成為以副總統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以國務總理段祺瑞為首的皖系相持不下的舞台。

皖系在日本支持下主張「參戰」,試圖藉此在戰後以戰勝國的身份「收回利權」;直系則在美國支持下堅持「中立」,認為參戰對中國無利可圖。

日本支持中國參戰,是因為在「二十一條」無法全部兌現的情況下,他們希望借參戰扶持親日的皖系統一全中國,從而奠定其在中國一家獨大的霸權地位;而美國支持中國繼續中立,則是本著「利益均沾、門戶開放」的一貫立場,希望藉此阻止日本在華勢力進一步擴?大。

雙方僵持不下,中國只好繼續「善意中立」,但默許協約國在中國招募勞工赴歐洲前線修築工事。

1917年2月17日,德國U-65號潛艇在馬爾他島東南200海里處,擊沉了法國客輪阿索斯(Athos)號,這是「無限制潛艇戰」的一部分——阿索斯號上載有的1950名乘員中,不僅有船員、塞內加爾籍法國外籍軍團士兵,以及許多平民普通乘客,還有搭乘這條船赴歐的中國勞工。

短短14分鐘後,客輪沉沒,船上共有754人死難,其中至少有476名(也有說581名)中國勞工。

2017年11月15日,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視覺中國 圖)

消息傳到中國,朝野群情激憤,3月14日中國宣布與德國斷交,並隨即佔領德國駐天津、漢口租界。德日膠州灣戰役後,德國沉艦「埃姆登」號上船員原本以「做客」名義滯留中國,此時也與停泊在中國各港口的德國籍121艘船艦一起,遭到中國政府扣留。

不過,由於美國仍然反對,英、法也態度曖昧,中國仍未宣布參戰。

直到1917年4月6日,被「無限制潛艇戰」激怒的美國宣布參戰,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掣肘中國參戰的力量已經消失。8月14日,段祺瑞內閣宣讀宣戰書,中國自此加入協約國行列,對同盟國正式宣戰。

「面子」和「里子」

表面上,宣戰後的中國「得償所願」:協約國和美國相繼發表聲明,表示「儘力贊助中國在國際上享得大國當有之地位及其優待」;英、法國對中國勞工在歐洲前線的貢獻表示了「感謝」;中國政府取消了德國、奧匈在華治外法權,收回了奧匈在天津的租界;沒收德華銀行以及德國、奧匈在華全部船艦;解除全部駐「天津—大沽口」一線奧匈軍隊武裝;日本宣布貸款一億日元給中國作為「參戰款」,並提供裝備、訓練,協助中國組建「參戰軍」。據戰後統計,僅1917-1918年,日本就向段祺瑞內閣提供8筆貸款,總計1.45億日元,約合當時幣值7250萬美元。

1919年1月,「參戰軍」正式成軍,包括3個師加4個混成旅,是當時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軍隊;中國政府向法國派遣了一個正式的官方軍事調查團,向歐洲和中東戰場繼續派遣大量華工——戰後統計,華工總人數達14萬多人。

但當時已經到一戰末期,「中國參戰軍」實際上始終未曾參戰,中國勞工因此成為中國在一戰的「主力參戰部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多少人臉盲這個演員,卻次次被他折服
新刊預告丨回看一戰:繁榮年代,大國為何走向戰爭?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