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臨終前一小時拒絕賣國,兩句遺言讓人心酸,日本人如此評價

李鴻章臨終前一小時拒絕賣國,兩句遺言讓人心酸,日本人如此評價

原標題:李鴻章臨終前一小時拒絕賣國,兩句遺言讓人心酸,日本人如此評價


不少人對李鴻章持有非常主觀的片面評價,說他是「賣國賊」;但是在史學家眼中,李鴻章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愛國賊」。孰是孰非?對一個就事論事的歷史愛好者來說,那段歷史至今已跨越了整個世紀,「馬後炮」式的責罵或吹捧都顯然是有些多餘的,無爭論意義。


今天就摘選出李鴻章生前最後一年,也就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簽訂《辛丑條約》的一年,談談自己對李鴻章臨終前所作所為的看法。


所謂世道人心,自有公論,我僅拋些芻蕘之見,以期「引玉」之果。


1898年慈禧太后為重新訓政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殘害戊戌六君子,大肆抓捕維新人士,導致維新變法運動失敗。李鴻章時年七十五歲高齡,因支持維新運動,被慈禧「發配」到山東治理水患。

年底,冒著隆冬嚴寒,李鴻章以一身老殘之軀在山東的黃河下游奔走數月有餘,不辭勞苦,趨馳數千里。在此期間,李鴻章沒有向以往督辦官員一樣搪塞敷衍,以權謀私發民難財。始終是盡職盡責,詳實查勘,最終拿出兩套解決方案。



皇天不負有心人,李鴻章上下奔走四個月,耍了一膀子力氣,狠抓實幹,果然徒勞無功,所有方案全部被朝廷推脫、否決。這也讓李鴻章意識到,自己的出調,只不過是慈禧為了泄憤而已。


1899年,慈禧重新啟用李鴻章,並授予兩廣總督之職。看似是再度被重用,實則是暗含著某種交易。慈禧想利用李鴻章與洋人的關係達到「廢舊帝、立新帝」的目的、也藏著讓李鴻章走投無路,只得歸順自己的私心。


授予總督之職,首要任務是讓李鴻章探聽洋人對慈禧「廢帝」的意見,其次就是讓李鴻章在廣東地區迫害維新力量,把李鴻章從「維新派」變成鎮壓維新派的「劊子手」,李鴻章在廣東一拖再拖,萬般無奈之下最終也只是挖了康、梁祖墳給慈禧交差。


隨著慈禧縱容義和團發展,引來了八國聯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目的是平亂還是侵略,這是不得而知的。能看到的是1900年6月21號,慈禧不知受了什麼刺激,居然以光緒皇帝名義對外宣戰,而且宣戰的的對象並非一個,乃是所有外國列強。


慈禧這一步走的真是「妙極」,出其不意,攻其有備。宣戰以後,慈禧急忙電報各省的封疆大吏,讓他們率領兵力「北上勤王」,跟洋人干一仗。這一頓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操作,一時間把各國列強「嚇」的有些不知所措。


從這開始,李鴻章開始進入生命的倒計時。


李鴻章接到了慈禧詔命,也猜不透慈禧什麼心思。但是可以肯定,如果李鴻章此行北上,那無異於以卵擊石。


以前的大清軍隊唯獨能欺負實力最弱的義大利,換其餘列強中任何一國單挑都被打的求著「議和」,這次還要同時對抗八個國家,這老姑娘莫不是「思春」了吧,簡直找干。李鴻章熟悉洋人,更熟悉大清,所以借口朝廷調命就是「矯詔」(假傳聖旨),拒絕北上。

李鴻章此舉是非常明智的,以他對外國軍事實力的了解,此時的北京已經是必丟之地。又以他對慈禧太后行事作風的猜測,即便帶著人馬去了,也不知還能在北京「勤」誰、保誰,估計早就跑的沒影了。不但如此,他還老奸巨猾的聯絡了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也讓二人跟自己做伴兒,一起抗旨。


1901年9月7日,簽訂《辛丑條約》,列強以大清人口「人均一兩」計算,要求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加上利息共9.82億兩,這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半封社會。


在《辛丑條約》的簽字欄中,有一個讓人難以分辨的簽名,類似「肅」,這就是李鴻章的簽名。為何李鴻章的簽名如此奇怪呢?


因為李鴻章的爵位是一等肅毅伯,「肅」是清政府賜給他的封號中的一個字。可能是因為這次屁股擦的太屈辱,李鴻章並不想把自己定在這個晚清以來最大的「恥辱柱」上,所以耍了小聰明,把簽字寫的像封號一樣,意味著這是國家的事,而非自己引起,不應該把自己釘在恥辱柱上。甲午戰敗,李鴻章自己有責任,但是這次完全是慈禧玩瘋了,自己可再也不願意替慈禧背這個黑鍋。



李鴻章此時78歲,生命倒計時一個半月。這一個半月里,李鴻章做了兩件事。


9月22日,李鴻章給朝廷上書: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沒有一次構釁,必多吃一次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我朝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鬥狠,必有性命之憂矣。

以前讀李鴻章,我願意稱他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為了陞官,可以坑朋友,可以懟恩師,可以諂媚慈禧,可以外親洋人。晚年,雖有狂傲之心,也有權位之欲,卻還能說出這番「苦口婆心」憂國憂民的話,也著實讓人刮目相看。


從這段話中,能聽出一些內容。李鴻章自知清朝不可救,好比一個不斷給兒子擦屁股的父親在教育到處惹事的兒子。家底敗光了,老父親也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最後把兒子叫到病床前,再最後好言相勸一次,至於兒子未來如何,父親已經不再關心,實在管不動了。


這段話能聽出李鴻章對大清的絕望,或許這種絕望從甲午中日戰爭時就破滅了,自己堅持的洋務運動,也告敗。確實印證了1876年李鴻章回見日本使臣森有禮時,森有禮所說的一句話「我們國家是主動追求改革,而你們國家是被迫改革,只是學了形式,卻沒學到思想,所以終將失敗」

李鴻章自甲午戰爭後,也反省發現,改革必須要從上至下,上不改,那麼他怎麼努力都是白費,所以一直在暗中支持康梁變法。最後因支持維新變法又被慈禧懲罰,懲罰後又回來給慈禧擦屁股。


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對慈禧領導的清政府絕望,說了一段近乎苦口婆心的遺言,好似說:看看以前吃過的虧,改改脾氣吧,不是以前的時代了,再不改就要亡國了。


10月3日至11月7日,跟俄國人談《中俄密約》,是一條喪權辱國的條約。


臨死前兩天,李鴻章自知大限將到,作詩一首:

牢牢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

勞累一輩子也沒能停下休息,事情來的時候想死都困難。曾經為三百年來大清國的發展而苦惱,也曾在千里之外為戰爭默哀。如今看來,僅憑自己一垂死之人也無力回天,請各位不要冷眼旁觀,還有塵氛尚未平息啊!


這估計是晚清第一重臣,臨死前近乎絕望的最後掙扎與吶喊了。


11月7日,是李鴻章的最後一天。


在11月6日時,李鴻章已經穿好斂衣,只有靈魂在人間最後徘徊。


11月7日,臨終前一個時辰,俄國公使來逼迫李鴻章簽訂可能是其人生最後一條賣國約,李鴻章閉目拒絕。


即將臨終時,李鴻章並未託付家事,只是用盡最後的力氣說了兩句話。

「可恨啊,毓賢把國家耽誤到這個地步。」(毓賢,山西巡撫,晚清酷吏,極度排外,主戰派,率兵進京攻打八國聯軍,後帶領慈禧逃往西安,被八國聯軍指為罪魁禍首)


然後長嘆道「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啊」,說罷,就閉目死去。


11月8日,慈禧聞李鴻章去世,賞白銀5000兩辦喪事,追贈李鴻章最高的榮譽和待遇。


李鴻章最後一年多,就是從被排擠到被利用,最後又被拉回北京為慈禧擦屁股,直至累死。因為看過李鴻章的事迹頗多,皆為第一手資料,所以對其是「賣國」還是「愛國」,確實是分不清的。


但是就其臨終來看,無論是「賣國」還是「愛國」,最終都沒能逃過對慈禧的「愚忠」這個錯誤。如果在做兩廣總督時選擇自立為王,可能會是其最佳歸宿。之所以沒這麼做,或許他也如恩師曾國藩一樣,不願被背負「叛國」的罵名吧。


在眾多對李鴻章的評價中,一家日本報社的評價最有意思,是一位叫德富蘇峰的作者寫的。


他開頭用了這樣一句話形容李鴻章的死:

中國的著名人物李鴻章病逝,東亞地區的政局從此不免有些寂寞,不只是為清政府失去棟樑而發出感慨而已。

在文章中,還有一句話比較有意思:

世界上的人大概都知道李鴻章,卻未必知道北京的清政府。儘管李工長對於北京清政府來說,並不是值得深信的人。

而文章的最後一句,對他的讚揚更是無以復加:

放眼海外,恐怕很難找到和他一樣的人。

李鴻章,你們是如何看待呢?我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過有一句話是耳熟能詳的:年少不懂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正如文章開頭我說的那樣:所謂世道人心,自有公論,我僅拋些芻蕘之見,以期「引玉」之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嘻哈快樂人生 的精彩文章: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三座知名的帝王陵墓仍未被挖掘。為何不能被挖掘?

TAG:嘻哈快樂人生 |